大熊猫:中国为它建了67个保护区
2017-04-26刁鲲鹏
刁鲲鹏
一个古老的残遗物种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珍稀动物,我国至今保留有2000年前在现在的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的多个省(市)大熊猫活动的痕迹与记载。目前,大熊猫仅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3省的部分山区,主要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和秦岭等6个山系中。其中秦岭山系的大熊猫与其他山系的大熊猫隔离时间较久,在外形和行为上已经有所区别,从外观上来看,秦岭大熊猫鼻吻较短,头部更圆。大熊猫自然分布的环境海拔较高,喜欢栖息在有一定乔木盖度的竹林中,为喜湿凉的中高山动物。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保留着跟食肉祖先一样相对较短的肠道系统,没有食草动物那种很长的肠道和复杂的胃,所以对竹子的消化程度很低。为了应对低营养价值的食物来源,大熊猫采取了大量取食、迅速排便的策略来获得足够的能量,平均日进食量可达到20公斤以上。此外,为了减少能量消耗,大熊猫活动强度很低,平均日活动距离只有400-500米,占据的家域面积也非常小,每只大熊猫平均只占据4-7平方公里甚至更小的家域面积。最新的研究显示,大熊猫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节自己的代谢水平从而降低能量消耗,也会利用某几种纤毛虫来帮助分解竹子中的纤维素。
不同地区的大熊猫在生境选择上有一定的弹性,但有规律可循。大熊猫粗笨的体型不适合在陡坡生活,倾向于选择坡度较缓的山地,其很少会栖息在坡度超过40度的山地中。此外大熊猫也倾向于选择倒木或树桩较少、老笋密度较大的生境。研究显示,在竹子资源相同的情况下,大熊猫更喜欢选择未经砍伐或者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原始森林。
中国的大熊猫保护区群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其在大熊猫保护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最早的大熊猫保护区成立于1963 年,在四川省汶川县的卧龙林区、南平县的白河、平武县的王朗、天全县的喇叭河等地建立了 4 个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1965年陕西省建立省内第一个大熊猫保护区太白保护区,至此全国大熊猫保护区面积只有14.6万公顷。到了70年代,中国在有大熊猫分布的川陕甘组织了第一次本底调查,随后在四川省建立了马边大风顶、美姑大风顶、九寨沟 ( 原南坪) 、小寨子沟、唐家河以及蜂桶寨等6个保护区。在陕西省建立了佛坪自然保护区。1978年在甘肃原让水河保护区的基础上扩建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自此川陕甘3省都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区,总数增长到13个,将1/4的大熊猫栖息地和36%的大熊猫个体纳入保护区管理范围。80年代新增2个保护区,90年代保护区达到36个,2010年大熊猫保护区达到63个。截止到2013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束,有大熊猫分布的保护区达67个,这67个保护区覆盖了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并保护了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
目前,我国大熊猫保护区总面积达到336万公顷,然而虽然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但是仍旧有部分大熊猫栖息地没有被保护区覆盖,这种情况在局部山区尤为严重,如在陕西秦岭大约有28.4%的大熊猫栖息地没有纳入保护区管理,在四川邛崃山系,这一数字高达60%以上。
由于人类生产和开矿、修路、水电站建设等大型工程的阻碍,现有的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现象严重,被隔离成33个板块,这33个板块里的大熊猫被隔离成无法交流的33个局域种群。仅有6个种群内大熊猫数量超过100只,其余小种群均面临较大的灭绝危险。有18个局域种群内的大熊猫数量小于10只,面临极大的局域种群灭绝危险。对这些被隔离的局域种群必须采取修建廊道、人工协助迁徙等方式以帮助其与邻近种群进行基因交流,否则极有可能会相继灭绝。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设置按级别分包括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自治州)级和县(自治县旗、县级市)级四级。有大熊猫分布的国家级保护区与省级保护区比例接近1∶2,县市级保护区比较少,全国仅有5家且全在四川境内。
一般情况下保护区由外向内可以划分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这是国际通用的“人与生物圈” 计划生物保护区功能划分的基本模式。不同区域内对人类活动方式与强度的管理要求不同。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对保护区内的生产作业等人类活动进行了详细规定。按规定,在实验区人们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 教学实习、 参观考察、 旅游以及驯化、 繁殖珍稀、 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在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在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在实际操作层面,视各地保护区的具体情况不同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大熊猫保护区一般地处偏远山区,工作十分艰苦。大部分保护区山高谷深且多有毒蛇猛兽出没。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为了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经常需要风餐露宿、翻山过河,还要耐心地做当地村民的工作,甚至要直面盗猎分子。保护区结合自己多年的大熊猫保护工作开展了大量自然教育和宣传工作,在培养公众保护意识和环保理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引来大量社会公益资金用以支持在地大熊猫保护工作。
保护区承担着第一时间救助大熊猫的职责并具有驯化繁殖野生大熊猫的功能,多个保护区都曾建有不同规模的大熊猫驯养繁殖基地,但是随着饲养、繁殖技术的进步,截至四调结束,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已经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目前我国已经不允许从野外捕捉大熊猫用于人工繁殖。
保护区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开展大熊猫保护的相关科学研究。有史可考的建国后最早的科学研究是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以及对大熊猫分布与数量的摸底调查,该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70年代中期全国第一次大熊猫本底调查开展,随后胡锦矗等老一辈专家在卧龙保护区建立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研究站正式开启了野生大熊猫系统的生态学研究,对大熊猫的觅食行为、扩散方式、活动方式、种群动态及社群行为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到了80年代,多个山系都开展了涉及多个学科的大熊猫科学研究。对大熊猫的数量、分布、营养、行为、栖息地选择、适应、生态、进化、遗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文化、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也多有开展。从这一時期开始,大熊猫保护区就成为各学科科学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揭示和保护大熊猫的主要基地。
几个典型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在中国已经建立的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群中,一些保护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川西北岷山山系,占地322.97平方公里。分布有川西北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是现存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的保护区。王朗保护区连接九寨沟、松潘、平武、北川4个县的大熊猫栖息地,对不同区域大熊猫进行种群间基因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大熊猫保护区之一,也是建国后最早开展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的保护区。
王朗保护区的大熊猫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区外居民对保护区的干扰问题,尤其是周边牧民在保护区内非法放牧的问题。保护区周边是白马藏族的聚居区,白马藏族有狩猎与放牧的传统,周边牧民有意或无意地将大量牛马放养到保护区内。严重的非法越境放牧已经对大熊猫生存产生了干扰。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岷山东北麓青川县境内,地处川甘交界,东北部与甘肃白水江保护区接壤,始建立于1978年,是四川省林业厅直属的保护区之一。四调数据显示区内有大熊猫39只。
唐家河历史上受到的干扰非常严重,但是建区后唐家河保护区对区内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管理,村民集中搬迁安置到远离核心区的实验区,进出保护区的人员有严格的登记审查,所以保护区生境恢复较好,成为国内少见的野生动物遇见率很高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唐家河还是国内自主或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最多的保护区之一。凭借其出色的管理成效,唐家河入选首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
自1978年停止采伐以来植被受到严格保护。采伐迹地迅速演替成森林,小乔木、灌丛、竹林生长较快,食物资源丰富,动物生存压力相对较小。保护区内沿路各级道闸和大门的修建使得普通人很难进入保护区,当地居民的活动范围也仅限于保护区外围。这使得唐家河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都以比较快的速度在恢复。
然而唐家河保护区在大熊猫保护上也有其存在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大型食肉动物缺失造成生态失衡是大部分保护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唐家河体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缺少天敌,同样是國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羚牛种群增长迅速。同时,由于保护区内外栖息地质量的巨大反差和缺乏迁徙廊道,过剩的羚牛无法外迁,造成唐家河保护区内羚牛数量直逼环境承载量。在多个区域已经出现了羚牛局域种群过剩并对植被造成破坏的现象,大熊猫一般会规避有羚牛活动的区域,羚牛也可以通过直接冲突和对竹子的采食竞争来威胁到大熊猫的生存。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国家级第三大自然保护区,是面积最大、地理环境最复杂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在大熊猫保护史上,卧龙自然保护区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卧龙保护区是最早建立的4个大熊猫保护区之一,也是最早接受外部科学家和非政府组织系统开展大熊猫科研与保护的区域。卧龙保护区内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大熊猫繁育、饲养、疾病防治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解决了大熊猫繁育难题,这里也是最早开展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的地区。
但是卧龙保护区的大熊猫保护也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其社区问题鲜明而具代表性。卧龙保护区内有超过5000名居民,以藏族羌族居多,普遍依赖放牧牦牛、黄牛等大型牲畜和农耕生产。加上修路、开挖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区内超过40%的面积受过人类活动的干扰。放养的牲畜对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构成较大的威胁。当地居民会存在挖药、采笋、伐薪柴、猎取野味等消耗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对大熊猫生存造成影响。卧龙保护区风景壮观秀丽、民族特色浓郁且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穿区而过,为北线前往登山胜地四姑娘山的必经之地,这极大地刺激了当地社区旅游餐饮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又进一步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由于在行政区划、人口管理、经济发展等多个角度都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国务院于1983年3月批准卧龙成立“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采取特别行政区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的综合管理体制。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1978年建区,受国家林业局与陕西省林业厅双重领导。佛坪保护区地处秦岭南坡,植被保持条件良好,是中国野生大熊猫密度最高的保护区。国内外科学家在佛坪针对外形和行为皆具特点的秦岭大熊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保护区采取比较直接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虽然法律规定保护区实验区可以开展一定的旅游活动,但是为了保护大熊猫,佛坪保护区内并没有开展旅游活动,对实验区内社区生产活动控制相对比较严格。佛坪保护区在一些大熊猫分布的重要区域,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慎重,如大熊猫密度最高的三官庙和西河区域至今仍未修公路,工作人员仅能靠步行和骑马进出、运输物资。由于交通不便,出入保护区核心区十分困难,但使得保护区的受干扰程度很低,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良好的保护现状。这为大熊猫保护与保护区管理提供了一种借鉴模式。
即便是保护大熊猫这同一物种,不同的保护区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也不同,每个保护区都在保护过程中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色和侧重。对所有保护区来说,保护大熊猫不仅是保护大熊猫这一物种,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大熊猫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同时,通过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大量的伴生物种也会受益,能更好地体现出大熊猫这一旗舰物种对伴生物种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伞护作用。大量保护区因大熊猫而建立,大熊猫也因保护区而得以继续繁衍,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更多的生灵得以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