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退市没有实质性效果?
2017-04-26郭施亮
郭施亮
前段,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表示,正在积极修改完善退市标准。自今年以来,实行的具体举措,就包括了加强信息披露、修改完善退市标准、加强交易所一线监管等。“退市”一词,又一次引起了市场的广泛热议。
在中国证券市场里,上市公司退市为何就这么难呢?或许,这是不少投资者的内心想法。
“上市难,退市更难”这是中国股市多年来的真实写照。时至目前,中国股市上市公司总数已经超过3000家。与此同时,纵观历史的数据情况,中国股市突破2000家上市公司的用时比突破1000家上市公司的用时差别不大,而突破3000家上市公司比突破2000家上市公司的用时更为短暂。由此可见,随着股市扩容的持续加快,中国股市的新股发行速度也明显提速,而股市总市值的大幅飙升,也基本上依赖于股市扩容的大幅提速,而多年来股市给予投资者实实在在的市值增长红利却并不明显。
一边是股市扩容速度的持续加快,上市公司总数的屡创新高;另一边则是股市退市率持续低迷,甚至处于多年来未见退市股的状况。由此可见,在中国证券市场里,除了借壳并购等形式外,真正因财务指标等因素而触及退市的上市公司,却并不多见。
自2001年以来,从PT水仙的退市,到近年来*ST长油、*ST国恒以及*ST博元等股票的退市,实际上市场中真正实现退市的股票也寥寥无几。至于开市多年的创业板市场,则其多年来也仅有欣泰电气因欺诈发行而遭到强制退市的处理,整体退市情况仍令人堪忧。
就目前的状况分析,中国股市上市艰难,但一旦实现发行上市,则往往意味着上市公司大股东身价飙升,股票市值大大提升。然而,对于不少上市公司而言,只要完成上市的任务,尽管期间公司盈利状况不佳,甚至出现连续亏损的情况,也可以借助各种手段完成保壳的过程。更有甚者,还利用独特壳资源优势,而受到特殊照顾,并最终实现了多轮“乌鸦变凤凰”的神话。
很显然,多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充分利用了退市规则的漏洞,试图回避退市的風险。与此同时,因上市公司壳价值的大幅提升,且IPO堰塞湖问题迟迟未能够得到本质上的解决,因此也促使尚未完成上市的企业,纷纷采取借壳上市乃至变相上市的策略,最终也强化了股市不死鸟的格局。
由此一来,反映到市场上,即体现出“上市艰难,退市更难”的局面。然而,当企业不幸退市,则其重新申请上市的难度将会倍数式增加。
其中,如果按照最新版的退市条件,退市后的企业要实现重新上市的目标,则需要满足“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等。
由此可见,一旦上市公司得以退市,重新申请上市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至于部分因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行为而遭到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则其重新申请上市的可能性也就更低,甚至不存在重新上市的可能。
这16年来,中国股市累计退市的上市公司总数不足百家,但同期完成上市的企业家数却倍数式增长,这明显加剧了市场资金的分流压力。可想而知,面对上市公司总数量超过3000家规模的股票市场,仅有的存量资金,根本无法支撑起市场的长期走强,而受此影响,市场也仅能够实现局部性的投资机会,而齐涨齐跌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时下,中国股市的波动率极低,且市场仍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单方面加快IPO的发行,其最终结果还是会导致股市持续僵局,赚钱效率持续降低的状态。
由此一来,在股市大扩容的背景下,股市退市力度需要从本质上加强,而退市标准、配套举措等也需要加快完善,提升市场的退市率水平,要该退市的上市公司就应该果断清理,让市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功能。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强化退市的过程中,仍需要进一步加快股民的索赔效率,完善民事赔偿机制等举措。与此同时,更需要对相关的中介机构以及相关的利益者采取严监管的手段,进一步提升市场违法违规的成本,不能够让投资者成为上市公司退市的牺牲品,要为他们的切身利益创造出有利的保障条件。由此一来,在股市强化退市力度,提升整体退市率的同时,也能够起到保护投资者、活跃市场的功效,这利于中国股市长远性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