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研究

2017-04-26胡昌送李明惠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产学研利益协同

胡昌送,李明惠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650)

0 引 言

自2011计划以来,协同创新逐步成为高职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但目前高职教育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阶段、形态以及如何有针对性的推进协同创新体的发展尚未明晰,本文尝试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发展的主要特征对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并比较分析不同阶段的优缺点,提出如何使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向文化创新体发展的建议。

1 高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分析

高职产学研协同创新体一般是指由行业企业(产)、高职院校(学)、科研机构(研)等联合组建的,以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活动为主要目标的组织。较之一般组织,具有组织成员来自社会的公共组织和生产、商业组织;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协同创新壮大自身、回馈母体等明显特征。这也使得其组织发展更为复杂多变,有赖于双方在理念、制度、行为、目标等多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与发展。

1.1 基本假设

基于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以协同创新体存在的支撑点为区分度,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可能存在三种应然的状态,即: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形成的利益结合体、基于共同的价值判断和追求而形成价值认同体,以及基于对协同创新文化本身的认可,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协同文化的文化创新体,如图1所示。

该假设同时还包括以下几点解释:

(1)协同创新体在每一种发展形态均将经历组织发展的五个基本阶段,即:形成、发展、成熟、衰退和消亡期,其发展均符合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有关假设。

(2)协同创新体的三种发展形态呈螺旋发展状态,但具体的协同创新体不必然能够发展到下一个形态,只有在相应的条件满足前提下才能往下一个形态发展,现实中相当部分的协同创新体会在第一种形态下循环发展,直至消亡。

(3)广泛意义上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以及相应的能够给协同创新各主体利益相关人群带来利益体验的各种利益,在协同创新体的每一种形态下均有存在,但经济利益不必然成为价值认同体和文化创新体的存在前提。

图1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4)区分协同创新体处于价值认同体和文化创新体形态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将协同创新视为组织的基本的理念和文化,是协同创新本身,而不是协同创新获得收益,意即协同创新本身成为组织存在的意义,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1.2 协同创新体的三种形态分析

基于组织存在的根本点或者说组织基本目标的不同,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将其分为利益结合体、价值认同体和文化创新体三种基本形态,这三种形态具有如下的特征:

(1)利益结合体。该形态是协同创新体的初级形态,其产生多源自于协同各方对某一方面或者几个相关方面的利益需求,需要采取协同的方式汇聚各方的优势资源,从而实现单方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如因某种具体技术转化或产品的研发而形成的联合团队。作为一种横向各主体之间的合作,他们以现实的利益诉求为根本出发点,协同创新只是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手段,利益诉求是协同创新体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石,一旦这种诉求得到满足,或者出现相应诉求的替代品,而各主体之间尚未找到新的利益共同点时,那么,协同创新体就会陷入名存实亡或者消亡的困境。概括而言,该形态的典型特征包括:①利益诉求为基本支撑点;②刚性结构,易受到外界环境或者合作各方需求变化的冲击;③组织根本的约束机制是契约机制,这种机制更多受制于法律的框架。④临时性,多因具体的合作项目而设立,合作体的存在时间取决于合作项目的长短。

(2)价值认同体。当协同创新体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追求时,这种追求不局限在纯粹的经济利益层面,协同创新体便逐步进入到了其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价值认同体形态。合作各方不再视协同创新体为一种临时性的利益诉求获得方式,而是视为实现自身组织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如多方共建的产品研发中心或协同育人平台等。这一时期,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广泛对协同创新体进行内部建设,确保各主体之间的创新要素能够自由的流动,从而实现单个主体无法实现的组织目标,这一目标对组织而言已经涉及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而不再仅仅是一种边缘性的利益,各主体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在人才、资源、技术和信息,乃至市场等方面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和谐。但其存在的问题包括来个方面,其一是当协同创新各主体出现价值和目标上的根本转变,比如企业核心业务的变化时,协同创新体将遭遇极大的危机。其二是这种价值认同是更多的来自各主体对协同创新方式的认同,在协同创新体内部,一种崇尚协同创新的文化,一种基于协同创新而形成的组织文化与理念,以协同创新为目标去创造的观念还存在差距。具体而言,其特征包括:①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而不仅仅是利益诉求;②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内部制度体系,它能较好的保障各种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③协同创新方式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临时性的替代品。

(3)文化创新体。协同创新体视创新本身为其组织根本目标,其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不断的融合创新各要素,形成新的知识、方法、技术和产品。组织所有成员均具有协同创新的基本理念,组织内部弥漫着一种协同创新的文化,创新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协同创新体进入到其发展的高级阶段—文化创新体——一个以创新为己任,一个因创新而存在的组织。此时,协同创新体本身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源泉,创新体本身所孕育的创新文化使得每一个成员均在追求创新和卓越,创新体不仅为协同创新各主体提供大量的创新知识和产品,成为协同创新各主体发展的发动机。其典型特征包括:①协同创新成为组织的一种基本理念和文化特征,是其存在的灵魂所在;②组织成员对协同创新本身享有高度的价值和文化认同;③以创新为目标,协同创新各类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资源共享成为一种常态。还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文化创新形态下的协同创新体能够以一种相对独立、而不是附属于各协同创新主体状态下的存在,它能够为协同创新各主体提供其生存与发展必须的知识、成果和方式等,但它同时能够超脱这一状态,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和范围内开展创新活动,这也将成为协同创新体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无容置疑,这种理想形态对协同创新各主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需要关注其另一个存在的基础,警惕以纯粹的“乌托邦”形式存在的文化认同状态,失去了组织存在所需的一定的经济基础,也能够使组织陷入现实的困境。

2 基于模式的发展策略分析

通过对各种形态的具体分析以及协同创新体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我们能够更好的探讨各发展形态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体发展的相应策略,进而能够使协同创新体不断向更高的形态发展。

2.1 分阶段发展策略探讨

在协同创新体处在不同形态下,具有各自的典型特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可以在研判协同创新体所处形态下选择相应的重点策略,具体的分阶段策略分析如下:

2.1.1利益结合阶段——寻找更具持续性的利益共同点

在协同创新体的初创阶段,组织的生存是其第一要务,如何促成协同创新体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存在,从而使其有机会向更高形态进化,是协同创新体面临的最大挑战。因而,寻求协同创新各主体之间更具有持续性的利益共同点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其发展策略包括:其一,增强信心策略。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使协同创新体的所有成员能够为合作的目标而努力,有着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二是要通过低投入与高产出的比较,使协同创新各主体对协同创新方式的认可,并愿意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参与合作。其二,扩散合作项目与领域策略。在努力实现协同创新体形成的直接目标同时,协同创新体自身应利用相应合作项目的机会,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寻找新的合作项目,使协同从点到面、从个别领域到多个领域扩散,形成“滚雪球”效应。其三,外部推动策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支持力度,从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体的发展,如目前由校企联合申报的中小微企业科技孵化项目的设立,鼓励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校联合兴建协同创新平台等。[1]另一方面,协同创新体本身须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申报协同创新项目和平台,使自身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保障自身能够更为持续的存在和发展。

2.1.2 价值认同阶段——不断深入协同创新主体核心功能

在协同创新各主体对协同创新已经具备一定的信心和认同基础上,协同创新体已经由一种临时性、单一性和相对表面形式的合作进入到相对稳定性、系统性的协同层面。这一时期,协同创新体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能否使协同创新各主体获得充分的价值认可,使自身的存在成为协同创新各主体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这一形态的发展策略可考虑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体制机制建设策略。要建立起协同创新体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使组织能够有效汇聚各方的创新资源,更好的开展各项创新活动。其次,凝练核心竞争力策略。要以协同创新体形成的初衷为出发点,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基本原则,努力形成协同创新体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三,能力提升策略。协同创新体要充分发挥汇聚各方资源的优势,积极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培育和储备能力、产品研发能力甚至是市场开拓能力,不断深入到协同创新各主体的核心功能领域,使协同创新各主体能够充分认可协同创新方式,从而进一步加大对其关注度,投入更多的资源、技术和人才用于协同创新体的发展壮大。

2.1.3 文化创新体——不断发展组织创新文化

协同创新成为组织基本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时,协同创新体已经发展到其高级形态,而这一形态的组织变革与发展,是保持其活力,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因而,这一形态的主要策略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文化创新策略。要不断的根据协同创新体的发展需求、时代要求乃至组织中成员的特征创新组织文化,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层面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形成创新的习惯、风尚和氛围[2]。另一方面,员工成长与文化传承策略。要保持协同创新体的文化创新,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就必须使所有组织成员认可和内化组织创新文化,关注员工的成长,逐步实现从新手到创新活动专家的转化,实现组织文化的传承。

2.2 共通性策略分析

从协同创新的本质出发,综合协同创新体各形态的主要特征及关键问题,协同创新体的发展还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通性策略。第一,构建利益共同体。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得到组织内外的支持,而组织能否获得足够的支持,就需要构建起广泛的利益相关人群在内的利益共同体,籍由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获得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第二,注重组织创新文化培育。要使协同创新各主体将协同创新从利益诉求上升到协同创新的价值观念直到一种文化理念,就需要协同创新体本身不断加强创新文化的培育,通过培育在视觉识别、行为识别以及理念识别等层面的组织创新文化,逐步使组织创新成为协同创新体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3]。第三,关注组织成员的成长。协同创新体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其基本元素——人才,这就需要协同创新不断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内化创新文化理念的组织成员,通过组织成员的不断成长,来实现组织的不断变革与创新。

3 结 语

因组织目标和支撑点的不同,基于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可能经历利益结合体、价值认同体和文化创新体三种不同的发展形态,每一种形态下协同创新体的核心问题和典型特征各不相同,这客观上要求我们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的发展,使之成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和路径,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冬冬.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5,(4):76-77.

[2]谷朝众.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4,(17):31-32.

[3]王文涛.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问题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13):53-56.

猜你喜欢

产学研利益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利益与西瓜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