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进出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加快吉林检验检疫事业改革创新
2017-04-26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李春风
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 李春风
顺应进出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加快吉林检验检疫事业改革创新
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 李春风
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检验检疫事业改革发展的大逻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的重要推力。检验检疫改革应顺应进出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在释放消费潜力、培育对外经济新优势中积极作为。
一、供给侧改革与检验检疫改革创新的内在联系
当前,不断深化的检验检疫改革应与供给侧改革深度融合、联合推进。从设计思路、目标方向乃至实施路径等方面来看,两者也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
一是改革方向相统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通过盘活供给市场各要素活力激发潜在需求,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一思路,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的“三个转变”重要思想是完全吻合的。而“三个转变”正是检验检疫改革的努力方向和行动纲领。
二是改革路径相一致。我国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通过政府简政放权,优化外贸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来实施。而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转变,优化通关环境,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质量发展等也是检验检疫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是改革措施相呼应。在检验检疫的业务模式改革中,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法检目录调整、建立以风险管理和合格假定为核心的检验监管模式、推进单一窗口建设以及全国口岸通关一体化等改革措施,均是围绕进一步简政放权,提升监管效能,激发市场活力的思路展开的,都是针对外贸供给侧的产品、企业及市场等要素进行的调整与优化。这些改革成果,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检验检疫改革创新的主要痛点
一是外贸“保份额”目标加剧对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考验。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弱势复苏,外贸增长10%的目标难以实现,外贸目标正从“保增长”转向“保份额”。然而,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传统竞争优势进一步弱化,国际市场竞争力面临巨大考验。以吉林省出口额最大的木制品出口为例,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而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出口企业严重亏损。
二是“两个市场、两种标准”已成为进出口优质产品供给的“短板”。我国经济的“木桶容量”短板之一就是国内标准化水平尚未与国际接轨,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备,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有效供给不足、内需外流。在消费品等领域,内外销产品标准体系不一致、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不统一等问题削弱了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供给的“获得感”。此外,国内市场逆淘汰现象一定程度上抑制优质产品进口。我国企业价格战的惯性思维仍未破除,良性的质量思维尚未形成,而恶性的价格竞争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优质的进口商品会遭到逆淘汰。
三是落实“降成本”任务面临重塑服务与把关的平衡。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帮扶产业破解发展难题、促进通关便利化,是检验检疫融入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与此同时,越来越频繁的国际贸易和出入境人员流动,带给我国的疫情疫病、外来生物入侵、生态破坏、GDP折损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正在加大。不断深化“放、管、服”,须在处理安全与便利关系上获取最大公约数,仍是检验检疫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三、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检验检疫改革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制度创新、质量发展和严守国门等方面给检验检疫带来了新机遇。为此,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抢抓机遇,找准切入点,在推动检验检疫改革创新、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助推进出口供给体系和对外贸易发展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
(一)不断完善适应供给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推进便利通关。启动检验检疫一体化,深入推动关检“三个一”“三互”, 率先实现全省“通报、通检、通放”“出口直放、进口直通”的一体化通关放行模式,在长春、延吉两个空港口岸和长春邮检办通关现场实现关检“五统一”“双通道”等快速通关模式,探索在全省推广南坪口岸、圈河口岸“一站式”通关模式。在全省系统推广应用电子监管系统,推行检验检疫通关单无纸化作业模式。目前共有42家企业获得无纸化申报资格,全省无纸化报检覆盖率达18.5%。据有关部门统计,实施无纸化通关后,进口通关时效提高78%;出口通关时效提高86%。
二是实施流程再造。推进“一个平台支撑,一个载体服务,一个境内、一个境外,一通、一放”的“六个一”监管模式改革,提升通关效率。推行扁平化管理,初步实现了“瘦上强下”。实行管理执行分开,将省局辖区业务全部下移,明确各有关分支机构的业务范围,进一步优化布局、理顺职能。对省局各部门和单位实行定岗、定编、定责,着力解决基层一线人力不足的问题。
三是深化简政放权。进一步实施简政放权,激发企业活力。梳理行政职权,制定并公布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取消了5个许可项目,对6项许可的申请条件由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将口岸卫生许可证核发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分支机构。未单设任何非行政许可项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及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均在门户网站予以公示。根据法律法规修订情况,对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权力和责任清单进行动态管理,拟调整行政处罚内容27项。
(二)努力提升进出口产品质量的供给层次
一是积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针对吉林省重点市(州)出台进一步开发开放的支持意见,形成合力助推质量强省。落实“同线同质同标”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三同”行动计划,抓住主打产业和主打产品,做好吉林品牌和民族特色产品的帮扶推介。将全省95家有内销转型需求的企业列为帮扶对象;协调3家大米企业参加“从一碗白米饭看供给侧改革”展销活动;推荐26家企业首批入围供港生鲜食品交易公共服务平台,位列东北地区第2位、全国第9位。在质检总局对“三同”行动统一部署的基础上,联合省发改委、工信厅,在全国系统率先将日用消费品企业纳入“同线同标同质”工程。
二是加快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发挥吉林省生态资源优势,深入实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出口示范区、打开国际市场”的“三步走”品牌发展战略,持续推动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和各类示范区建设,大力培育吉林地方特色出口品牌。2015年,扶持集安市、乾安县获批为吉林省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已建设8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示范区;培育并推荐长春轨道客车等6家重点企业成为全国首批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牵头负责东北片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全省23家企业、40个特色产品获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
三是不断深化质量基础建设。打好“技术牌”,念好“服务经”,为重点项目和产业发展提供检验检测技术支持。根据吉林省重点项目和产业发展实际,谋划在全省搭建13个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并积极争取将吉林省检验检测服务平台项目融入到国家NQI建设当中。同时,将检验检测服务向境外延伸,围绕支持中朝、中俄边境贸易发展,依托中检集团吉林公司职能优势,积极推进在俄罗斯海参崴、中朝罗先合作区设立检验检测认证平台有关工作。
(三)严防全球化背景下非传统安全风险
在进出口环节,检验、检疫、检测进出口食品、工业品、动植物产品等,保障被当下称为“非传统安全”的“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经济、资源等安全”。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内消费需求持续升级,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外产品进入到国内,非传统安全风险防控任务越来越重。吉林省作为沿边省份,与朝鲜、俄罗斯边境线长,特别是对朝口岸多,疫病疫情防控和反恐形势复杂。为此,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严把国境安全三道关口。
一是严把国境卫生检疫关。持续推进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全省15个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全部达标。有效应对朝鲜第4次、第5次地下核试验,及时进行风险分析、启动应急预案,强化与商务、海关、边检等部门的联防联控;严密防控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甲型H1N1流感、黄热病等疫情传入,国境卫生检疫有关工作多次形成质检专报上报中央和国办。
二是严把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关。稳步推进口岸动植检规范化建设,拟申报延吉空港、珲春长岭子等5个口岸为2016年度达标口岸。强化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吉林省进境指定口岸建设,对已经获批设立的进境粮食、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等指定口岸,加强各口岸现场查验设备及人员配备,完善相应配套管理制度,提高口岸查验能力和检疫监管。通过提供风险分析和检疫准入、境外预检等措施保障1700吨返销粮安全入境。
三是严把进口消费品质量关。实施“进口食品放心工程”,开展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食用植物油、水产品、供港澳台食品等重点敏感产品专项治理。加强对进口大宗资源型商品的有毒有害物质监测,开展“口岸天平”行动,杜绝劣质煤炭等污染环境的产品进口。积极探索跨境电商管理模式。在长春兴隆综保区探索实施跨境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机制。实施风险分级管理,突出抓好对朝、对俄边贸进出口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