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 敲开高原致富门
2017-04-26张彩霞
文/张彩霞
特色产业 敲开高原致富门
文/张彩霞
岁月印记 摄影/马廷义
暖棚里牛羊满圈,田野里当归飘香,旅游景区牧歌悠扬……这么美的画面,是临潭脱贫攻坚的一个侧面。
多年来,临潭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脱贫致富,最终要依靠贫困地区的自身发展来解决。临潭要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产业的“造血式”发展来支撑。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临潭县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着力培育提升特色产业,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不断加快产业化步伐,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采取“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加盟、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生产模式,积极实施了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片区开发,形成了以三岔、洮滨、长川等乡为主的藏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以城关、古战等乡镇为主的牛羊育肥、奶牛养殖产业带。
近年来,全县种植藏中药材13.8万亩、油菜种植6万亩、玛咖300亩、羊肚菌50亩、育苗当归3500亩、青稞高产示范田2.3万亩,临潭被列入全省当归全产业链建设区域;创建县级示范合作社99个、州级18个、省级10个、国家级3个,合作社累计达到980个;建成各类养殖小区93个,建成牲畜标准化养殖暖棚8639座69万平方米,牛羊育肥户达到7600多户,年户均牛羊育肥纯收入在1.6万元以上。贫困群众依靠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生态种植,铺就生态富民路
来到羊永乡李岗村,雄伟挺拔的仿古山门矗立在村口,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民房依山而建,干净平整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加上绿树的点缀和农田的衬托,宛若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李岗村位于临潭县城以东16公里,平均海拔2910米,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49户1097人,耕地面积3328亩,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50元。
走进村民王福生老人家,整洁的院子里通了自来水,他正领着孙子在院中玩耍。走进他家建有玻璃暖廊的大房子,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修建了淋浴池。
王福生说:“以前,日子过得穷,房子也破旧,通过国家的帮助,现在我们住进了舒适的新房,还有太阳能洗澡间,和城里人的生活基本没区别,我希望自己多活几年,多享几年福。”
近几年,李岗村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杂粮种植等特色生态种植业,走上了一条生态富民的道路。致富带头人王举焕说:“这两年,我们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们致富的信心更强了,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要让村民都富起来。药材利润较好,村民种植积极性都很高,日子会越过越好。”
“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各项涉农资金2.42亿元,农牧业发展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主要突出富民产业培育,重点向牛羊育肥小区、特色种植业示范基地、草产业开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方面倾斜。”临潭县县长李生文说。
产业联动,铸就特色产业链
春耕生产 摄影/马廷义
走在临潭县的乡野田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当归、大黄、黄芪……各种长势正好的中药材承载着村民们的希望。
在位于店子乡业仁村的临潭县西正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工烘干车间里当归飘香。药材加工的负责人朱子龙告诉记者,过些日子杀菌机和真空包装机到位后,就可以构成完整的生产线。
“以前没有机器,药材只能晒干后出售,卖不上好价钱。”朱子龙说,除了加工本乡本村的药材外,他们还收购洮滨乡、王旗乡和流顺乡的药材进行加工。
目前,业仁村120户村民几乎家家种中药材,今年种植面积增加了2倍左右,仅当归就有1000多亩。在药材采收期,加工厂还可以带动100多名本地劳动力增收。
去年春天,羊永乡李岗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德,在自家的18亩地里种上了黄芪、当归和柴胡,他打算根据自己种的情况来获取药材生长周期的第一手资料。“我在网上查过资料,预算了一下,一亩地大概能产100公斤柴胡,今年最低价是一公斤23块钱,最高价格是一公斤28块钱,如果成功的话,我准备带领全村及邻村的村民一起种黄芪、当归和柴胡,一起走上致富路。”王永德说。
“当归籽要撒在阴坡的地里,还需要充足的水分,一亩地的苗子可以播种15亩地左右。”如今,临潭县羊永乡村村民王户神保已经成了半个当归育苗“专家”。近年来,王户神保发展药材种植,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临潭县不断加快藏中药材、牛羊育肥产业链开发,努力建设高原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坚持以农牧村改革为动力,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实施“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农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青稞基地 摄影/马廷义
引育新种,鼓起群众钱袋子
在位于古战乡古战村的临潭县羊肚菌引育基地,走进大棚,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隐藏在草丛中的羊肚菌。在技术员的指点下,大家认真观看,那一个个、一簇簇羊肚菌表面呈网状,整体形状呈椭圆形,略似羊胃。这样的菌种在日光温室内生长,着实是一件稀罕事。
羊肚菌又称羊肚菜,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也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美味食菌,具有益肠胃、化痰理气、抑制肿瘤、增强免疫力功效,有“素中之荤”的美称,位居世界四大野生名菌之首,被称为“菌中之王”。
“羊肚菌肉质细嫩,香甜可口,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20多种氨基酸,既是宴席上的珍品,又是久负盛名的食补良品,民间有‘年年吃羊肚、八十照样满山走’的说法。”临潭县农技站站长李遇春说,以前人们只能见到野生的羊肚菌,它们生长在云南、四川、西藏一带的山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现在羊肚菌已经可以人工种植。
“2014年,我们开始引种羊肚菌,当时由于技术不过关,没能种植成功。”临潭县农技站工作人员说,“去年,我们赴成都学习取经,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种植的40个塑料大棚的羊肚菌获得成功。”
“在羊肚菌引育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加大了推广种植力度,并投入资金15万元,在城关、新城、冶力关等乡镇大田示范种植羊肚菌50亩。目前已全面完成采收,亩产量湿货达到60公斤,每公斤按市场价160元计算,每亩收入达到9600元。”李遇春满意地说。
在城关镇,青崖大队村民杨鸿宇笑呵呵地说:“我是个传统的庄稼汉,祖祖辈辈靠种小麦、青稞为主,我们村去年有两户种植了羊肚菌,效果确实好,产值是小麦的好几倍,今年我也种了2亩,我相信羊肚菌产业会使我的钱包鼓起来。”
科技+市场,强势融合促增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临潭县紧紧围绕“科技”这一主题,按照“突出主作、发挥优势、连线连片”的原则,引进甘青4号、甘青5号、黄青1号等青稞良种,重点示范推广青稞丰产栽培、规模化栽培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机耕、机播、平膜穴播技术等机械化耕作技术,全县建成高产青稞种植基地2.3万亩。结合藏区高原油菜基地建设项目,按照品种统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建设高产油菜基地3.54万亩。
“以前,自家种的油菜只够一家人吃,有一年还不够,去年,政府给了高效油菜籽,我们家种了3亩,这一种还真给我们一家人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不仅一家人吃的够了,而且还卖了2000多元。”古战乡古战村村民张祥林高兴地说,“我想好了,今年我要多种几亩呢。”
“去年,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加入了合作社,没有想到年底竟然拿到了分红,”古战村五社的张继焕一脸满足地说,“政府的决策最终还是为我们群众好,今年我们合作社加大了青稞的种植面积,我想年底的收益肯定比去年还要好,拿到的分红会让我们钱包越来越鼓。”
专合社,现代农业发展主力军
近年来,临潭县依托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农牧村耕地向种植合作社、大户有序流转,继续建立“一药(药材)、二青(优质青稞)、三油(双低杂交油菜)、四菜(高原夏菜)”为主的高原特色优势生产基地,进一步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推广,全县成立了庄稼汉、户保、康源、永诚、新农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社员5412户,注册资金118132.9万元。
临潭县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在店子、洮滨、流顺等周边乡镇带动4800余户农牧民发展订单种植西兰花、娃娃菜等高原夏菜2万亩,年收入达800万元左右,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临潭发展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和效益农业的主导力量。”临潭县农牧局局长石磊说,“今后,我们将在全县培育树立一批产权明晰、管理规范、分配合理、运行良好、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从而推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规范化、高水平方向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合作社可谓是遍地开花,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很大程度上帮助当地农牧民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逐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临潭县分管农牧业工作的副县长说。
产村相融,美丽乡村新画卷
走进冶力关镇池沟村,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如走进了江南水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一座座石桥连接着村庄,苍劲的古树和古老的水磨相依相伴。溪边的农家小院,青瓦白墙、绿树掩映。院墙上,农民自己画的山水画朴拙、生动;空地上,石头围成的花圃别致而自然,村边一棵棵杨柳树像是在列队迎接八方来宾。苍翠的山峦绵延起伏,突兀的山石青苔裹面,淙淙的小溪一路欢歌向前奔流。山水之间,一个个干净整洁的房屋散落其间,如一幅美不胜收的水墨画。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和谐相处,到处涌动着蓬勃的希望。
临潭县以住房特色化风貌改造为亮点,把农牧村住房风貌改造作为推进生态家园建设的突破口,有效结合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造项目,坚持整治与改造相结合,全面规划、整片改造,合理布局,住房风貌以江淮风格为基调,并融入民族、民俗和地方特色。
“以前,村里的房子都是破旧的土墙,村道路不整齐,柴草等乱堆乱放,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如今,新建的房子漂亮整洁,道路平整干净,住着舒心,看着也舒心了!”池沟村村民李改荣高兴地说。
除了池沟村,关街村、葸家庄、堡子村等一个个优美如景点般的亮丽乡村,蓝天白云、绿树成荫、鲜花掩映,城乡融合,成为临潭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前几年,年轻人拼命要离开家到外面去发展,这两年,好多人又回来了,还开上了自己的农家乐。”冶力关镇关街村村民姚汉忠的一句话,道出了临潭县近几年来乡村生活的巨变。
“政府帮我家做了新的大门,加固了围墙,用预制块对院子进行了硬化,修建了水冲式厕所。改造后房子更加牢固,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住着心情也特别好。”谈起现在的房子,城关镇大坡桥村70多岁的村民丁汝贤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临潭县坚持一村一品、一家一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结合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以景区、林区、郊区为重点,建设打造八角乡牙扎村大庄社、冶力关镇洪家村海家磨社等14个旅游专业村,进一步挖掘乡村内在潜力,内外兼修,美了村,绿了村,优化了生活环境,发展了特色产业。
温暖的阳光叩响了春天的大门,春耕生产工作又拉开了帷幕,洮州大地正焕发出蓬勃生机!(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豆)
池沟全景图 摄影/马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