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扎根”视角下失独家庭养老囧境分析
2017-04-26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再扎根”视角下失独家庭养老囧境分析
郎贵申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21世纪“银发浪潮”下,失独家庭数量、规模快速提高,解决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失独养老囧境日趋凸显,集中表现为生活囧境、精神囧境、社会养老囧境。帮助失独家庭养老脱囧,实现从“拔根”到“再扎根”,在实地调研方法基础上,应完善失独养老保险制度、设立失独养老专项基金、构建系统化失独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失独养老驿站,形成以政府为支撑,社会、市场联动,提升失独养老保障水平,实现失独家庭从“老无所依”到“老有所养”的转变。
失独家庭;养老囧境;再扎根
一、再扎根与失独家庭养老
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多生多育格局,每个家庭开始生育一个子女,在原有的“养儿防老”传统观念下,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子女在父母看来无疑成为他们的唯一的“命根儿”,家族的未来和父母的希望都附于在这些独生子女身上,计划生育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长时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当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如今,实行计划生育的那代人即将进入老年,在这场“银发浪潮”下,一种潜在老龄化的群体也日益壮大——失独家庭。字面上不难理解为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失独家庭的产生源自多种因素,即独生子女因疾病、自杀、车祸等意外或不可抗力因素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或领养子女,由此产生失独家庭。《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伴随社会不确定风险因素高频发生,失独家庭数量日益增多。据统计,2015年我国失独家庭达到160万户,预计2050年失独家庭达到450万左右[1]。伴随着独生子女的离世,父母失去了未来养老的“命根儿”。“养儿防老”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内心难以接受亲朋好友的帮助,养老囧境最终无法避免,这对于失独家庭养老保障将是一次不可逆的重创,因此“失独”是全社会和个人共同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政府和社会需要共同协力,通过失独养老政策的扶持加之社会各界的养老关爱减轻其失独之痛,将断裂的养老“命根儿”重新扎下,即“再扎根”,帮助失独家庭脱离养老囧境。
失独家庭养老囧境是政府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安群、张峘(2015)认为,实行计划生育是导致失独家庭老无所养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主动承担起失独家庭的养老义务[2]。巩晓雯(2015)提出,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在实质上是承担了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当给予失独家庭相应的补偿[3]。向德平、周晶(2015)认为,失独家庭面临贫困化、老龄化、边缘化等多重风险,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因此政府应主动给予失独家庭物质和精神强有力的支撑,帮助失独家庭渡过难关[4]。冉文伟、陈玉光(2015)认为,长期生活照料以及居家养老等服务还没有纳入政策保障体系范畴,仅仅从经济扶持上远不能满足失独家庭的养老需求[5]。失独家庭养老保障政策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政府应做好带头作用,形成以政府为中心,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为基本点,实现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主体多元化。王秋波(2015)提出,政府应为失独家庭建立信息档案,以便从精神、心理、经济等方面为失独家庭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服务[6]。栾文龙(2015)认为,政府应为失独家庭购买相应商业保险,进而为失独家庭养老提供一份额外保障[7]。谢勇才、王茂福(2015)提出,政府应根据居民收入水平调整对失独家庭养老保障水平[8]。很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失独家庭养老囧境进行深度剖析,本文针对失独家庭养老囧境不同方面的表现进行深度剖析,有针对性地从“再扎根”视角提出失独家庭摆脱养老囧境的建设性建议。
二、失独家庭养老囧境及成因分析
1、囧境分析
(1)生存囧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第一需求即为生存需求,生存需求是基本,据统计,仅2010年我国15至30岁因病死亡的独生子女数达264.06万,这些失独家庭往往因为救治子女而耗费家里大半积蓄,有的甚至倾家荡产、负债累累。另一方面,子女去世对失独家庭无疑是晴天霹雳,失独老人因丧子之痛而患病住院,昂贵的医药费对原本脆弱的失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微薄的养老金已无法满足对失独家庭养老的经支撑,失独家庭面临生存囧境、
(2)精神囧境。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以及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不难得出2009年至2010年0至34岁独生子女为1.99亿,独生子女死亡人数为12.26万,说明在这一年中失独家庭数量增加了12.26万(见表1).基于传统文化下家庭养老模式普遍为子女养老,对于众多失独家庭来说,在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悲剧后,失独父母失去了精神寄托,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失独家庭面临精神困境。
表1 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全国0至34岁独生子女人口相关情况 (单位:人/%)
(3)社会养老囧境。在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养儿防老”已成为过去式,这类群体本能的将养老需求寄托于社区养老服务,而社区养老服务缺乏资金、管理规章、专业护理团队,使得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失独家庭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失去独生子女,失独家庭往往潜意识与外界隔离,即使在养老危机出现时也不向社会求助,往往造成失独家庭救助信息不对称,致使失独家庭再次陷入失独养老囧境。
2、成因分析
(1)政策因素。在现有“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前,我国仍持续着原有“计划生育”的政策,这使得家庭结构浓缩,独生子女家庭便成为潜在风险家庭,当独生子女遭遇不幸时,潜在风险家庭瞬间变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养老囧境也随之出现。
(2)制度因素。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扶助制度不完善。中国2001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9],但没有详细说明帮助的实施办法及相应的标准,导致失独家庭养老帮扶落实不到位。另一层面,缺乏针对失独家庭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对于失独老人养老近似比较“三无老人”的规定,并未考虑失独群体其具有的复杂特殊性,导致养老囧境出现。
(3)社会因素。一方面表现为机构养老专业化程度偏低,现有养老院空间有限,且只能提供初级照料,由于失独群体的特殊性,需要专业团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关怀,但实际专业团队又供不应求,无法满足失独群体的特殊养老需求。
三、失独家庭养老脱囧对策
1、完善失独家庭养老保险制度
独生子女家庭在本质上属于风险家庭,失独家庭的养老本身存在一定不足,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内在因素为失去独子后,家庭经济状况堪忧,失独父母精神遭受重创,基本生活得不到物质保障,外在因素为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制度、体制存在很大完善空间,,养老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在人口老龄化“跑步前进”状态下,失独养老举步维艰。失独家庭的养老保险的建立应充分考虑影响失独家庭养老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应该覆盖经济救助、医疗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抚慰等方面[9]。对于失独家庭中的特别特殊困难的家庭,政府应提高其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对超过大病保险额度的费用给予相应补助,同时为失独家庭购买专项附加险,确保当失独家庭再次遭遇不可抗力灾害时能得到及时保障,确保失独家庭的基本生活。
2、设立失独家庭养老专项基金
失独家庭的出现以及失独家庭养老囧境的产生与传统计划生育政策紧密相关,因此政府应建立失独家庭养老专项基金账户,由于社会抚养费是保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征收的,在现有计划生育政策终止后,政府应采用财政调拨一部分社会抚养费,专项转移支付用于失独家庭经济救助,帮助失独家庭养老脱囧。
3、构建健全体系化失独养老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影响力,以政府为倡导者,最大化调动社会、市场对失独家庭的关爱,组建专业化失独扶助小组,深入社区,为社区失独家庭提供无偿或低费用的心理咨询、医疗保健,定期安排专业服务人员为失独家庭提供具体照料,如送餐、买药、理发、陪护、慰问等,开展失独家庭暖心工程,真真切切地使其感到来自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失独家庭“再扎根”走出失独阴影,重新建立起生活的希望。
4、建立失独家庭专用养老驿站
鉴于失独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应着重打造失独养老驿站,为步入老龄的失独老人提供温馨的养老驿站,同时紧密结合互联网+养老模式,通过互联网,将全国各地失独老人汇集在网络大家庭中,更好地增进失独家庭间的沟通,对于亲人不在身边的失独家庭来说,也可通过互联网收到远方亲人的问候,更好地得到失独者心灵上的慰藉,尽快摆脱失独家庭养老囧境。
综上,通过政府为支撑,社区、团体、市场为导向对失独家庭养老给予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保障(见图1),让原本遭遇不幸的失独家庭顺利摆脱养老囧境,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所乐
图1 失独养老脱囧体系
[1] 王广州:中国失独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计算机仿真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6(05).
[2] 安群、张峘:政府承担“失独家庭”养老责任的制度供给[J].理论建设,2015(06).
[3] 巩晓雯:失独家庭国家补偿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 向德平、周晶:失独家庭的多重困境及消减路径研究——基于“风险—脆弱性”的分析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6).
[5] 冉文伟、陈玉光:失独父母的养老困境与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党政视野,2015(10).
[6] 王秋波:我国构建“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理论学刊,2015(04).
[7] 栾文龙:“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浅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8] 谢勇才、王茂福:失独家庭扶助制度的问题与出路研究——基于全国22个省《失独家庭扶助制度实施方案》的分析[J].江淮论坛,2015(05).
[9] 秦秋红、张甦:“银发浪潮”下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兼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北京社会科学,2014(07).
(责任编辑: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