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实验室发展探析
2017-04-25朱恺
朱 恺
(上海交通大学 党史校史研究室(档案馆合署),上海 200240)
·实验室史·
20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实验室发展探析
朱 恺
(上海交通大学 党史校史研究室(档案馆合署),上海 200240)
新中国建立后的最初10年里,尽管经历了院系调整、内迁西安等重大事件的影响,交通大学的实验室建设仍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按照既定及修订的规划稳步向前推进,新建起一批新的专业实验室,并且在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化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养上取得很大进展,为学校建设成社会主义多科性工业大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实验室建设; 交通大学史; 20世纪50年代
0 引 言
1949年上海解放,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开始摸索建立社会主义多科性工业大学,学校的实验室建设也进入新时期。20世纪50年代,学校经历了院系调整、迁校西安等重大事件,这都对交大的实验室发展产生了影响。
1 建国初实验室的接管、清点工作
1.1 接管和清点
解放前夕,学校的实验室数量达48个。军管会接管交大后,成立了“清点委员会”,对包括实验室在内的校产进行了全面清点,结果显示各实验室存有的仪器设备总金额合计为191亿元(人民币旧币,下同)[1]。在清点过程中也发现了实验室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譬如“各实验室管理职权有的架构重叠,有的职权不分,有的组织庞大”,对此委员会建议“应作合理之改革”,“各实验室间之合作宜有改进(有的彼此需用的仪器应该流通,有些单位的现有设备可以修理或调拨至其他单位,应该尽量利用)”[2]等。
1.2 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建设
校务委员会成立后,便着手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建设。1950年3月15日,校委会第31次会议通过决议任命周铭教授为普通物理实验室主任,周同庆教授为高等物理实验室主任[3]。同年10月21日,校委会第78次会议决定将教育部下拨的3.5亿元设备费中的75%作为重点设备费,15%用以充实实验设备较差的各系[4]。
2 院系调整后交大实验室的发展概况
2.1 院系调整对交大实验室的影响
从1949年8月起至1952年10月,学校经历了数次系科调整,原管理学院、理学院及工学院的土木、航空、水利、化工系均调出,而附属实验室也多一同迁走,仅余下物理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机工实验室、电机实验室、电讯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等[5]。
院系调整不仅使学校原有实验室数量骤减,同时由于兄弟院校机、电、船专业的学生调入交大,造成学校相关专业办学规模扩大,原有的实验室已不敷用;此外伴随着向多科性工业大学转型,交大办起了一批新的工科专业,这些新专业急需开出新的实验课并建立配套的实验室。
从1952年起的3年时间里,高教部先后下拨给交大的设备费达500亿元[6],利用这笔资金,学校建起了电工原理计量、金属切削等12个新的实验室,并向国外购置了光波干涉仪、X光透视机、动平衡机等先进仪器,但仍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2.2 “交通大学实验室发展初步方案”的制订
在此背景下,1954年底至1955年初,学校制定了“交通大学实验室发展初步方案”,计划再建涡轮机、起重机等实验室13个。该“方案”的制订是为最大程度满足全校19个专业、936 300个人时的实验需求,并制订了四大原则:① 贯彻学习苏联的方针,以苏方资料为依据,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避免生搬硬套;② 贯彻精简节约的精神,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③ 贯彻稳步推进的方针,分轻重缓急地逐步建设,既防止脱离国家实情的冒进,也避免停滞不前而落后于国家的需要;④ 贯彻发展的观点,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可能发生的变化,如学制由4年制改为5年制[7]。
《方案》还对增扩建后的实验室面积和人员配备作了规定,计划在3年内使实验室人员由原有的222人增加到249人,实验室可使用面积达到36 787 m2。
2.3 苏联专家对于新建实验室的贡献
2.4 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与此同时,学校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实现了制度化。如“交通大学实验厂室仪器设备统一采购实施办法”“交通大学实验厂室仪器设备统一调拨暂行办法”“交通大学实验厂室仪器设备损坏赔偿暂行办法”“交通大学实验厂室承接加工订货及检验暂行办法”“交通大学实验厂室仪器设备出借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纷纷出台。学校西迁后,1957年交大上海部分又对实验室规章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修订,陆续颁布了“实验室奖励办法”“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实验室物资申报积压及处理调拨暂行办法”“交通大学实验厂室危险物品使用管理规则”“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实验室(厂)承接校外单位协作任务暂行办法”等,这些规章的制定使得实验室管理工作变得有章可循。
3 交大西迁后上海部分实验室的发展建设
3.1 实验室的西迁
1955年4月,交大接到了高教部关于迁校西安的指示。受此影响,原先制定的“实验室发展初步方案”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有的实验室先停建,待搬至西安后再继续开工;有的设备因已订购,就仍在上海调试,试验合格后再拆卸运往西安重新装配。
为保证实验室搬迁工作的顺利完成,学校成立了由各系主任组成的“仪器设备安装委员会”,负责实验室搬迁。委员会抽调部分技术水平比较高的技工组成安装大队,直接参加设备安装[10]。电机设备最怕受潮,对于包装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电机实验室召开了数次会议专门讨论有关包装的技术细节,并组织了一次典型示范,将一台电机和一个电表打包后装箱,置于露天,以检验包扎技术是否牢靠。此外实验室还组织全体人员到上海电机厂、大华仪表厂参观学习包扎装箱技术[11]。金属切削实验室的助教刘德钜经过研究和反复试验提出用白腊油作为搬迁时机械设备防锈剂的方法[12]。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除造船、机车车辆等留沪专业的实验室外,至1957年暑假前实验室的搬迁工作基本完成。
3.2 建设船模试验池
船模试验池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最大亮点。这是当时国内最大、功能最齐全、仪器设备最先进(整套设备从德国Kempf & Remmers公司订购)的船模试验池,长110 m、宽6 m、水深3 m,双轨拖车最大速度6 m/s,可进行各类军、民船舶的阻力试验,单、双桨船舶的自航试验,螺旋桨敞水试验及船模在顶浪或顺浪情况下的耐波性试验[13]。试验池的建成对我国船舶流体力学领域的教学科研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此外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我国潜艇研制过程中的模型试验都是在其中进行的。
3.3 20世纪50年代末交大上海部分实验室建设规划
1959年前后全国性的“三年困难时期”开始,但学校的实验室建设仍在逐步进行中。学校应当时国防需要,遵从上海市委指示,创办工程力学、工程物理和无线电系,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室建设也被提上日程。据1959年5月“关于加强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报告”,截至当时交大上海部分有实验室26个,其中基础课实验室2个,基础技术课实验室11个,实习工厂1个,专业课实验室12个,有教学设备投资400万元(不包括生产厂),实验室用房12 404 m2,实验室工作人员177人,已开出实验283项,应当开出实验的课程为74门1 404学时,现实中仅开出47门705学时(仅占50%,工程力学和工程物理有些应开而未开的实验尚未统计在内)[14]。根据《报告》,学校在3年内要累计投资24 48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原有实验室中凡有一定基础的(14个)应在1959年基本建成,其余(33个)均要求在1960年基本建成,少数有大规模建设任务的或个别需要重建的实验室(20个)可在1961年基本建成。
3.4 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养
20世纪50年代,交大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按工龄和业务能力分为技术员、技工、学徒三个职级。培养方式有多种:① 实行边教边工作,如电工原理和量计实验室在仿制标准电感时,教会工作人员使用电桥的方法,这样即使在自制电感,常因时间和温度而发生变值的情况下,他们依旧能校验出准确的数据。② 利用暑假派送相关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下厂实习。通过这些培训,学校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得以迅速提升,仍以电工原理和量计实验室为例,该室的吴阿江在院系调整初来交大时还是打杂的工友,经过几年的锻炼成长为了一名出色的技工,能单独制作电子仪器,在1956年召开的全国电工基础经验交流会上专门展出了由其制造的传输线实验仪器,博得了兄弟院校教师的一致称赞,被认为已达出国展示的水平[15]。
4 结 语
经过建国后10年的努力,到20世纪50年代末学校的实验室已颇具规模,为此后学校转型为国防工业大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 上海交通大学纪事1896-2005(上卷)[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20.
[2] 交大清点委员会工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Z].档号,长期-0002:17-18.
[3] 校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纪录.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Z].档号:永久-0002.
[4]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 上海交通大学纪事1896-2005(上卷)[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29.
[5] 王宗光. 上海交通大学史(第五卷1949-1959)[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64.
[6] 本校实验室建设工作已有初步开展[N]. 交通大学校刊编辑室发行,1954.12.23(1).
[7] 交通大学实验室发展初步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Z].档号:永久-0083,2.
[8] 本校和莫斯科乌曼高等学校来往函件.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Z].档号:长期-0327:20.
[9] 交通大学关于向苏联车辆专家契尔诺柯夫同志学习的总结.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Z].档号:长期-0447:6.
[10] 把仪器设备完整无损地迁到西安去!各实验室热烈投入了搬迁准备工作[N]. 交通大学校刊编辑部发行, 交大(增刊),1956.12.5(1).
[11] 积极主动办法多 电机实验室搬迁安装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N]. 交通大学校刊编辑部发行,1957.3.29(1).
[12] 刘德钜. 谈搬迁机器设备时的防锈方法[N]. 交通大学校刊编辑部发行,1957.1.26(3).
[13] 吴善勤,盛振邦. 从船舶到海洋工程[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60-63.
[14] 关于加强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报告[Z].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档号:长期-0569:1.
[15] 顾安如. 于轮元. 实验室工作的几点体会[J]. 交大教学. 1956年合订本(2):25-26.
·名人名言·
我始终把思考的主题像一幅画般摆在面前,再一点一线地去勾勒,直到整幅画慢慢地凸显出来。这需要长期的安静与不断的默想。
——牛顿
Research on the Laboratory Development of Jiaotong University in 1950s
ZHUKai
(Institute for SJTU History Study/the University Archives,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During the first 10 year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PRC,in spite of many events such as department adjustment of national universities,the transfer to Xi’an and other political events,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of Jiaotong University was still in progress. With the help of experts from CCCP,a number of new professional laboratories were built up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ing and revising plan. Moreover,during this period,a series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cerning laboratory management were formulated,and the training of laboratory staff also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The above achievements and measures provided a firm foundation and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ulti-disciplinary polytechnic universit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history of Jiaotong University; 1950s
2016-09-10
朱 恺(1979-),男,上海人,硕士,馆员,主要从事与交通大学有关的校史研究。
Tel.:13661722921;E-mail:zhukai872@126.com
G 642.0
A
1006-7167(2017)03-01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