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2017-04-25胡颖群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外习惯读书

胡颖群

【摘 要】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课堂、课外的双向联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

【关键词】阅读;习惯;培养;课堂;兴趣;课外;家庭;社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生动的揭示了一个道理:阅读的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意义十分重要。对于处在智力发展关键阶段的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就像在一张白纸上铺就美丽的画面,更值得我们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投入精力。

根据“信息摄入理论”,人类80%的信息由视觉摄入,10%由听觉获得。可见一个看似简单的阅读动作,已经得到了90%的信息。理论上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本文试图在实践上讨论阅读习惯如何形成。

一、课堂,阅读习惯培养的基础

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场所依然是课堂。因此,把握课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阅读习惯的培养打好基础。

1.找出不足,知己知彼

不可否认,当今课堂教育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

以学生来看,一部分学生的自主阅读性不高,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影响了阅读效果。另外,阅读习惯差,阅读时精力不集中,囫囵吞枣似的阅读,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以教师来看,一些教师错误的将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划等号。使得教育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用应试教育的手段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反过来也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看到,阅读只是习惯培养的前期步骤,其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手段,更要贯穿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2.学生主体,认识阅读

小学阶段处于认知初级阶段的学生,对阅读还是一种模糊的认识。在工作中,我也经常遇到有的学生不知道阅读是什么,或者觉得阅读就是看书,而没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也成为日后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一大障碍。所以,教师首要工作就是让学生接触阅读、认识阅读、感觉阅读,对阅读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这方面我以“学生主体”为切入点,将主人公角色还给学生,用浸入式的教学方法认识阅读。阅读概念的形成犹如摩天大楼的地基,拥有了清晰的阅读认识,习惯的养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以课文《找春天》为例,本篇课文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充满了春天的画面感,可以将阅读由抽象的概念转化成生动的意象。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春天的记忆”去阅读,着重阅读课文中的各种意象:小草、野花、小溪……利用分组阅读,配乐朗读,段落默读等方式,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对春天的感受,让他们在每一次阅读中都对春天有新的认识。不仅增加了对春天的喜爱,体会到了阅读的魅力。前者是对课文主旨的贯彻,后者则是阅读习惯的养成。

教学方法可谓各式各样,將阅读巧妙的融入到课堂环节,教师以“配角”的位置,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体会。这样润物细无声似的接触阅读,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造氛围,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从“会读”到“愿读”,从“愿读”到“爱读”,从量变到质变,是课堂教育的目标。利用学校的组织优势,创造各种有利于阅读的氛围: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图书角”。将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摆放在图书角,或者由学生将自己的书籍分享给大家。让学生们在分享与交流的环境下,被热爱阅读的文化氛围所熏陶。其次,适当的减少作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不让他们为繁重的书面作业所累,将精力用于阅读中去。以学校为单位,创办“读书周”活动。组织班级阅读比赛,个人阅读比赛。评选出阅读明星班,阅读小明星等。在“比学”的氛围中,激励学生阅读。或者组织读书交流会,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书籍推荐给别人。叙述理由的同时,就是一次对自身阅读的总结。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真正的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打开阅读的大门,从而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根本

课堂上建立起对阅读的认识、还有对阅读的兴趣,无一例外都应为课外阅读服务。新课标中提出“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不仅适应当今信息社会,也是对本质的信息处理能力的一种回归。因此,阅读是课堂外乃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大量的阅读,深入的分析,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课外,或者进入更高的学习殿堂后依然具备“会阅读、愿阅读、爱阅读”的素养。

课外阅读的培养,因为涉及的方面较广,可以将其按角色来划分,包括家长、学校和社会。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中学校的角色主要是纽带和桥梁。

1.与家长相沟通,营造阅读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对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这其中有家庭条件的因素:例如农村家庭因条件的限制,没有足够的书籍供学生阅读;也有家庭环境的因素:家长不重视读书。学校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有的放矢的和每个家庭沟通。让家长尊重读书,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让家长对学生的读书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督导作用。

2.与社会共合作,营造阅读的全民环境

随着社会进步的加快,资讯知识的爆炸,“潜心阅读”似的习惯变得尤为重要。虽然小学生还未进入社会,但是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产生交集。因此,营造良好和谐的全民阅读,对学生日后进入社会,培养受益终身的阅读习惯格外重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说明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已形成全民阅读的共识。

学校应“走出去”和社会组织、相关机构加强合作。例如同当地图书馆举行图书馆借阅活动,带领学生感受图书文化;和公益组织一同举办“图书分享”活动,让学生们将自己的书籍送给边缘困难地区的孩子,把知识和爱传下去。也将阅读的习惯同其他小伙伴一起分享。

只有当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 充斥于社会的“快餐”文化才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健康向上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课堂、课外的双向联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让我们共同期待读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

猜你喜欢

课外习惯读书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我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