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文化 彰显学校特色
2017-04-25吕勇妙
吕勇妙
【摘 要】地方文化来自乡土,凝聚着当地的风俗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乡土性,是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了解家乡的载体。将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彰显了学校特色,同时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责任感。
【关键词】地方文化;古堰文化;校本课程;实践活动
教育是启智的过程,因为能给予受教育者聪慧;教育更是明德的过程,因为能使受教育者高尚。学校为了将启智和明德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为学生创造多彩的童年。学校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将乡土知识引入课堂,提炼出古堰文化,通过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相连。让古堰深厚的文化积淀启智孩子的聪慧,让古堰淳朴的民风民俗熏陶孩子的心灵。
一、弘扬古堰文化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深入的了解家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学校把新课程的开发与古堰文化建设相结合,以千年古堰文化为载体,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系统构建以“古堰文化”为中心的三园课程体系,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中去学习、研究和体验,进而丰富其学习生活经历。让孩子们在了解家乡的同时热爱自己家乡,促进孩子们乡土化学习、培育乡土化情怀、传承乡土文化。
1.品古堰风韵 筑古堰课程
学校本着“让每一片叶子都能享受阳光,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的宗旨,紧紧围绕核心素养。构建了碧湖小学三园课程体系,共分为古堰乡园课程、德育家园课程和兴趣乐园课程。古堰乡园课程分为“堰之韵”和“堰之采”。“堰之韵”总共设有古堰耕韵、古堰书韵、古堰绣韵、古堰拳韵等14门课程,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程的个性化。孩子们可以拿起锄头去学校种植园体验农耕文化,可以到风景区当义务小导游,也可以一针一线、一笔一画、一字一句描绘自己美丽的家乡。
2.编写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
学校在市课题《古堰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支撑下,组织精英团队系统性地将古堰文化知识编成教材《堰之韵》。《堰之韵》系列教材分为《堰之景》、《堰之人》、《堰之业》、《业之俗》。《堰之景》介绍具有1500年历史的通济堰的历史和作用以及古堰大地上的一些名胜古迹。《堰之人》介绍了范成大、詹南二司马和何澹等三位与通济堰的建设息息相关的名人,以及古堰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名人志士。《堰之业》向大家讲述了在碧湖这块土地上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繁华与变迁。《堰之俗》介绍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有民间文艺、民间妙方、民间灯会、民间美食、岁时习俗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更有一些独特的美食,如豆腐丸、眉毛酥等。
二、以活动为载体 丰富古堰文化
(一)用活动丰富孩子的校园生活
学校通过“走进古堰”、“传承古堰”、“颂扬古堰”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的开展系列学习、实践活动,构筑学校古堰文化课程体系,以课程为保障,将古堰文化与学校的各门学科有机融合,在学科中渗透与开展,在活动中浸润古堰文化。如“堰之韵”摄影比赛、“堰之韵”美文诵读比赛、“堰之韵”书画赛等等,着力于将古堰文化打造成碧湖小学一张靓丽的名片。让古堰风韵润泽孩子心灵,让古堰文化根植孩子心田,让古堰情怀在每个老师和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用体验构筑乡土文化的金字塔
1.寻访活动
古堰拥有千年历史,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综合实践活动,让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化,组织学生开展寻找和探访古堰文化的历史见证者活动,让学生在与老一辈碧湖人的访谈中,更深层次地了解古堰文化。本学期,学生开展了《走进堰之俗—美味寻方记之眉毛酥》、《南山骨伤回春术技艺之探寻活动》、《走进药房,认识这种中草药》等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采访、体验、探究激发了为自己是古堰文化传承者而骄傲。
2.收集活动
古堰涵盖了古街、古埠头、古缸窑、古村落等一系列的乡土文化内涵,虽然部分文化内容被收集整理,但仍有诸多没被整理甚至挖掘的文化内涵。对此,我校利用学校涵盖古堰周边13个村落的学生这一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对本乡本土文化进行收集整理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老人收集了关于古堰的古诗、传说故事、名人事迹、非物质文化等等。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古堰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3.体验活动
古堰文化很大的组成部分是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对此,我校开展一系列体验活动。诸如:文化遗产——采茶灯的歌舞表演。学校专门请来镇上的师傅,带领学生手把手教学扎采茶灯和表演采茶灯,感受这一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学校搭建舞台,为学生举办演出,讓全校学生了解采茶灯的文化。
三、以社会实践为突破 培植学生奉献精神
学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实践平台,号召学生走进社会,走上街头,用童眼欣赏古堰的优美风光,用童心体验古堰这片土地上民风民俗, 为家乡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微博之力。
1.小小导游颂古堰
学校开设了“古堰游韵”小导游课程,安排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培养一批优秀的小导游。每到节假日或者周末,总能在古堰画乡看到碧湖小学的小导游志愿者们给游客们详细讲述通济堰的修建历史、 带领游客欣赏古堰的名胜古迹,述说古堰的动人传说。让游客们带着古堰文化走出丽水,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2.传承地方戏剧,弘扬中华文化
学校婺剧社团成立两年多来,秉承传承婺剧传统文化艺术这一理念,积极联系镇里的婺剧师傅们,并将他们请进校园,每周为学生上课,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婺剧文化艺术。地方文化从群众来,应该要回到群众中去。学校为了让学生走入社会,还利用节假日,争取乡镇社区的大力支持,为学生搭建舞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每到节假日我们的婺剧小演员们都会到镇里的文化礼堂为乡亲们献上《穆桂英挂帅》、《女驸马》等一段段经典的剧段;寒、暑假学校社团的小演员们在碧湖镇“处州乱弹少儿培训班”活动大展身手,精彩的表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通过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地方文化带来的魅力,将传承和发扬的种子深深地埋在学生的心里,滋生出对家乡文化的喜爱和热爱之情。
3.别具一格的出游
碧湖小学的春游和秋游和别的学校不一样,不再是传统的带着零食走走吃吃。在这一天碧小的孩子们可以走出学校,走入大自然和社会,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开阔视野,丰富孩子们的知识,让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与同伴一起出游的乐趣。
你瞧,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走进啤酒厂,参观啤酒的制作流程,了解啤酒的酿造原理和酿造工艺,体验工人们工作的辛苦。三、四年级的学生则拿着交通安全和创文明城市的宣传单到大街上发传单,做宣传,呼吁大家从我做起,遵守交通规则,讲究卫生,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市民。真正做到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五、六年级的学生则拿着垃圾袋净化我们美丽的家园,有的班级开展净化我们的母亲河瓯江的活动,有的班级走上大街小巷捡垃圾,用行动号召大家一起净化家园、美化家园。通过开展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锻炼了意志,也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
古堰文化的开发与挖掘不应该是孤立的,应该在学校个性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应当在师生体验的过程中分蘖拔节,立足学校实际,突出学校个性。只有将古堰文化与学校的文化建设相结合,融入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现,才能换发出课程的勃勃生机,才能浸润学生的心田,培育古堰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