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7-04-25刘书杰
刘书杰
幼儿良好的习惯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习惯是在小时候就形成的。因此,教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任务中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那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一、让幼儿学会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行为
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文学活动是幼儿园常用的教育形式,通过故事、看图讲述、儿歌等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應该做的,使幼儿初步了解和区分正确的行为和错误的行为。例如,用《猪小弟》的歌曲来教育幼儿要爱清洁,讲卫生。通过故事《送你一把伞》等故事,使幼儿知道并学会与小伙伴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学习古诗《悯农》,让幼儿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幼儿要爱惜粮食。
二、重身教,勤言教,教师以身作则
良好的教师风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当幼儿做了错事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他们,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在与孩子、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
三、耐心教育,讲清道理,树立榜样,巩固形成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就更要耐心。讲道理时我们要把握两点:首先,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幼儿讲清楚。其次,要具体,讲明白。如:要求幼儿对人有礼貌。幼儿在活动中,常会因排队发生推挤,出现不遵守纪律、打闹、告状或争抢玩具、独占玩具,或室内的小椅子倒了,小桌子歪了没人理睬等现象。对此,教师采取的口头说教收效甚微,且幼儿易旧病重犯。这时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四、反复训练,形成习惯,态度温和,切忌粗暴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一日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如早上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时要向对方说“对不起”;离园时要与老师和小朋友说“再见”等。良好的教师风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当幼儿做了错事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他们,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持久性的教育尤其重要。如上下楼梯时有许多幼儿常常忘了要遵循“右上左下”的规则,往往会在人多情况下,发生拥挤的情况。这就是老师的疲劳效果产生的结果,稍一放松,幼儿就会逐渐忘记要求,从中途返回起点,老师的教育将从新开始。因此,教师就要通过持久性的强化教育,利用各种事例或请值日生代为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使幼儿逐渐养成自觉遵守的好习惯。
五、课程生活化,活动游戏化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幼儿在三岁—六岁是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他们的大部分生活经验将在幼儿园中获得,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建立积累经验。
六、鼓励为主,少施惩罚,帮助幼儿改正不良习惯
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横向看待每一个幼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也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努力,并且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一致,尤其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间的要求必须一致,如要求孩子不随便吃零食,有好吃的东西要分给大人吃,不可以独占,爸爸妈妈这样要求爷爷奶奶也要这样要求,不能顺孩子,不能孩子要吃就给他吃,或孩子一哭就迁就他,小孩分东西,爷爷奶奶不要舍不得吃更不要仍留给孩子,当孩子做错事一人在批评时其他人不能当面庇护,因为当面庇护不但不能使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反而容易使孩子形成“二面性”甚至撒谎的坏习惯。再则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多示范、作榜样。另外,还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多引导多鼓励表扬,少包办少批评少训斥,对孩子“严”与“爱”相结合,正确把握好分寸。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健康和谐成长。
七、创设良好的幼儿生活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长还应做个有心人,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转学、家庭搬迁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绪在开始产中时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幼儿园生活环境是幼儿接触的第二个生活环境,教师要给幼儿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来熏陶幼儿的情操。平时教师应以积极的方式与幼儿进行目光、身体和语言的接触与交流,更多地用启发、引导、鼓励的方式与幼儿交往,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与参与权,给予幼儿亲切感、信赖感和温暖感,以建立一种开放平等、和谐温暖的师幼关系。幼儿拥有了活动的自主权,拥有了必要的心理安全感、舒适感、愉悦感,就具备了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良好条件。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 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