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中实施“爱”的教育
2017-04-25瞿孝婉
瞿孝婉
3—6岁是孩子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一生的发展都奠定了基础,实现“爱满天下”的教育,首先可以从“爱满幼儿园”开始。建设一个充满爱的幼儿园,教师和幼儿都应该有“爱”。教师需要努力去爱幼儿,给予幼儿平等、正确、持久的爱,以“师爱”来给幼儿的成长提供营养。生活、课程、游戏等组成了幼儿的一日活动,可以从这些方面来为幼儿实施“爱”的教育,把幼儿也培养成有“爱”的幼儿。
1 实施“爱”的教育,培养有“爱”的幼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关心尊重他人是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目标之一,3—4岁幼儿能对身边生病或不开心的人表示同情,4—5岁幼儿能注意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和体贴的表现,5—6岁幼儿能关注他人的情绪与需要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都是“爱”的表现,如果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通过实施“爱”的教育来实现。
1.1 生活中倾注“爱”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反对脱离生活的“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的传统教育,认为“生活即教育”。那么,实施“爱”的教育,首先可以让幼儿的生活充满“爱”。我们可以利用幼儿身边真实发生的事例来教育,比如个别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打架等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幼儿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请幼儿帮助想办法怎样才能避免争执,强调同伴友爱的好处,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1.2 课程中渗透“爱”
现代学前教育的课程观,不仅要求幼儿园的课程要能够促进幼儿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还要注重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渗透“爱的教育”。小班可以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常规细节入手,比如,在某些教学活动中需要发放玩教具,发放前可以告诉幼儿要按着顺序一个一个领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争抢,在活动的过程中要爱护玩教具不能损坏等,使爱人、爱物的行为成为小班幼儿的习惯。中大班则可以多开展以“爱”为主题的课程活动,增强活动的实践性,让幼儿身心投入来体会“爱”。
1.3 游戏中体验“爱”
3—6岁幼儿的思维水平处于具体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間,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于幼儿晚期才开始萌芽,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象,从而难以发现事物本质之间的联系。因此他们对“爱”的理解还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感性经验。而游戏作为幼儿主要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感性经验,利用游戏来帮助幼儿体验“爱”,符合了幼儿爱玩的天性。如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抱娃娃、喂娃娃吃饭、给娃娃穿衣服等活动,真切地体验到当妈妈的辛苦,从而懂得体惜妈妈,关爱妈妈。同样地,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各种游戏情境,引导平时不懂得帮助别人的幼儿扮演好心人角色去关爱他人,如帮助老人过马路,把跌倒的小朋友扶起来,喂食流浪的小动物等。
2 身教重于言教,做一名有“爱”的教师
陶行知先生曾把师爱比作孩子成长的营养,他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几乎都是与教师一起度过,教师也就成了幼儿模仿的最直接对象,教师是否表现出“爱”的行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对“爱”的认知及表现。
2.1 用平等的“爱”照顾幼儿个体差异
俗话说:“十指伸出来有长短”,每个班的幼儿也会存在着个体差异,反思我们的现实教育教学,很多老师难免会对乖巧、聪明的幼儿关爱有加,而对一些存在问题行为的幼儿做不到一视同仁。陶行知先生谆谆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由此可见,教师需要调整心态,平等地去爱每一个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被爱和被关注的机会。这时你会发现,班里那个总爱捣蛋乱扔玩具的孩子,在你没有对他生气而是鼓励他收拾玩具并且进行表扬之后,他很少把玩具乱扔了。那个喜欢用小拳头打人的孩子,在你多次与他对话和拥抱后,他渐渐明白了拳头不是与人交往的方式,他也想学老师一样与人友爱相处。
2.2 用正确的“爱”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学习自理是小班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存在自理困难的幼儿,他们有的不愿自己吃饭,有的习惯大人帮他们穿脱衣服,还有的不爱洗手擦鼻涕等。此时,教师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而去帮幼儿完成这些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我们都懂,与其永远照顾幼儿,不如多花点心思去教会他们照顾自己,例如开展自理能力比赛、创设练习情境、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扣纽扣、系鞋带等相关操作材料,带幼儿去观看中大班哥哥姐姐怎样洗手、折叠衣服等,这样精心为小班幼儿设计各种各样学习自理的方法,何尝不是爱的表现呢?
2.3 用持久的“爱”促成幼儿良好的品质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如果教师对幼儿的爱没有从内心深处发出,是很难持久的。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体验,刚开始我们总怀着激情认为自己可以用爱来教育幼儿,可是当一些幼儿反复出现问题,不能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改变时,有些教师开始感到失望和灰心,甚至放弃了去爱这些幼儿,究其实质,还是不够爱。3—6岁是幼儿个性塑造的重要阶段,当你对一些幼儿感到失望时,不妨多这样思考——“如果我是这个孩子”、“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父母”,这样,我们就会多一份体谅,少一份苛责,让师爱更持久一些,耐心去陪伴幼儿一点一点的改变和成长。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幼儿教师需要以这种信念来教育幼儿,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奉献精神。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是一群3~6岁的天真儿童,他们的世界是纯净的,就像一张张白纸,如果你用“爱”教他去涂鸦,这张白纸上将会呈现温馨有“爱”的图案,有了“爱”才能更健康快乐地成长,没有比“爱”更正能量的存在,不是吗?让我们用行动实现“爱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