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研究
2017-04-25毕新书
毕新书
摘 要:在课程论领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论领域,自主学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论领域,自主学习则被看成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存在着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低,教师不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现象,为此,本文对中数学教学中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 数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87-01
主观能动性又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总是时刻告知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教学实践表明,只有那些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就是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桃子,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的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上树,能否测树高?不过河,能否测河宽?不进敌营,能否测距敌营的距离?”由这些与实际结合的情境组成的排比式问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非常积极主动的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勾股定理的应用》时,笔者选择了蚂蚁找食物的问题作为情景引入,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个个积极的在事先制作好的圆柱上帮蚂蚁找起了吃到食物的最短路径。学生动手画最短路径,并和同学比较讨论,当学生提出不会比较长短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制作圆柱侧面所用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开始讨论方案,最后学生给出的方案是:将圆柱侧面展开,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构造直角三角形,比较长短,并求出最短路径。最后,笔者又把知识进行了拓展,将圆柱改成正方体、长方体,鼓励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堂课,通过“动手画—用眼看—动脑想—讨论—拓展”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忙得不亦乐乎,享受着成功的愉悦。
2 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能独立进行自主学习,有的学生只要教师稍加指点就能进行自主学习,由于差异的存在,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去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即“因材施教”。所以,笔者主张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成就学生的成功,从而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2.1 作业布置的分层
练习分“必做”和“选做”,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做題面向A、B类学生,重在培养运用和创新能力。对A层学生,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应鼓励他们多看有关解题方法和数学竞赛的课外书;对B层学生,鼓励他们进行自学,遇到难题及时给予帮助;对C层学生,加大课后辅导的力度,鼓励他们勤思好问,争取合格。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上课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A层学生的作业可采取抽查、互改等方式处理,一方面可以让笔者有更多的时间关心后进生,另一方面可以让好学生在体验做小老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层学生的作业由老师批改,完成情况特别差的要求当面订正。
2.2 教学目标的分层
要求A层学生达到“掌握理解并灵活运用”的程度,B层学生达到“掌握理解”的程度,C层学生达到“学会知道”的程度。
2.3 学习目标的分层
A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研究,自主创新。对B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其勤思好问、积极进取,向A层次转化。对C层学生突出了一个“扶”字,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2.4 评价学生的分层
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在评价上应多元化。对A层学生除了肯定和鼓励,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对B层学生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对C层学生,不挖苦讽刺,应耐心帮助,多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闪光点,树立其学习数学的信心。“师徒结对——兵教兵”模式完善分层:在实行递进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没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于是,笔者采取了“师徒结对——兵教兵”的模式,对本班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分组,每一组包含A、B、C层次的学生各两位,让A层次的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职务,负责“传、帮、带”的作用。
(1)“传”:小老师向小组成员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传达老师对组员的要求和鼓励,向老师传达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笔者更好的掌握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调整,让学生感受老师无处不在的关爱。
(2)“帮”:小老师帮助老师批改组员的作业,帮助组员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种互相帮助的模式,对于A层学生来说是一大考验,考验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真正做到全面发展。而对于B、C层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在遇到困难时不害怕不恐惧,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遇到问题马上解决,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
(3)“带”:能胜任小老师工作的A层学生都是各方面比较出色的,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有很好的学习方法,这对B、C层次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潜移默化的带动组员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在各项任务有了明确的分工之后,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并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都有了用武之地,为充分挖掘自主学习的潜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最终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 潘小明.数学课堂教学中“低效现象”之透视[J].教学与管理,2009.
[2] 张志善.中国现代教育家传[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3] 田雪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培养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