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学生心中的灯
2017-04-25黄燕清
摘 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蕴含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在古文教学中应该重视道德教育,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促进道德的培养。本文结合高中古诗文教学实施德育的方法谈了四方面:整合教材,渗透道德教育;创设情境,体现道德情感;积累名句,感染道德气息;反复吟诵,提升道德素养。
关键词:高中 古诗文教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68-01
古文是中华民族之魂,是坚强的民族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通过我们祖先一代又一代,经过数千年的凝聚和积累,浓缩形成了浩然正气,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和匹夫百姓,为国为民前赴后继死而后已。这种民族精神正是通过古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升腾激荡着我们的学子。
纵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文,蕴含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重视自我修养,强调个人道德与人格的完善。例如表现仁爱孝悌,如(《论语》);诚实守信(《信陵君窃符救赵》);勤俭奉公(《俭以养德》);勤奋实干(《愚公移山》)等思想品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们友好和谐相处。例如谦和好礼(《廉颇蔺相如列传》);珍爱人间真情(《祭十二郎文》);先义后利(《孟子·鱼我所欲也》)等。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如爱国爱民和精忠报国(《岳阳楼记》);注重气节(《苏武传》)。反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精神。如(《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等。
因此在古文教学中应该重视道德教育,不但要利用好教材固有的思想内容,诉诸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促进道德的培养。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方法。
1 整合教材,渗透道德教育
根据教学的侧重点,相机把相似点的现代文篇章与古文结合起来,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逍遥游》时,结合现代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学习《兰亭集序》,结合现代文章《人生的境界》;教《报任安书》时,可以结合现代文《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样用浅显的现代文与相对艰涩文言文互相映照,进行比较阅读,形成一种整体认知,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材料的思想文化内涵,同时也使现代文文本中的思想内容得到印证。
在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里经常会有体现相同或相近的德育内容的文章,它们或许时代不同,或许形式体裁不同,但针对它们相同的德育因素我们可通过对比归纳将它们划为一个德育类型,使学生对其能有更系统准确的理解。如,贾谊的《过秦论》与苏洵的《六国论》;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与苏轼的《超然台记》;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都可以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渗透德育教育。
2 创设情境,体现道德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
例如,在讲解《鸿门宴》一课时,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 “无伤告密”、“范增定计”、“鸿门饮宴”,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学生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伤告密”表现曹无伤的奸细形象,“范增定计”表现范增的老谋深算, “鸿门饮宴”表现项羽刚愎自用,刘邦机警狡诈,樊哙忠勇豪
爽……通过排演活动,学生获得审美享受,活跃思维,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学生主动发展。
总之,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3 积累名句,感染道德气息
在高中教材中的古诗文,有许多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积累古诗文名句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生尽可能多地“浸泡”在文言文中,使中学生在任何时刻都受到名句的熏陶。
用座右铭来励志明意。高一时,结合名句教学,要求学生摘录一句古代名言作为座右铭,并张贴在课桌的右上角;还可以用有关文言文名句的书法作品来布置教室,制造一种美好、优雅的氛围,更利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上墙的名句要求内容积极健康,书法精湛,给人以古朴美。如,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苦读乐学,宁静致远;业精于勤荒于嬉;作气自鼓,争雄上流;辍者无功,耕怎无获;厚积而薄发;时不待我,发奋在今朝;志当存高远……
4 反复吟诵,提升道德素养
學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在接受言语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只有引导学生潜心文本,阅读、思考、体验、感悟,才能跨越时空,进入作者的思想深处、情感深处,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交流。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只有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才能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如课文《五人墓碑记》,若不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只凭老师的讲解,学生怎么能体会到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的操守呢?通过诵读,五义士那种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就烙在学生的心里。这样,再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拔,学生的语感有了,思想内容有了,含英咀华的美感有了,潜移默化的道德修养也有了。
当然,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学科,所以我们决不能操之过急。郑愁予在其《野店》一诗中写到,“是谁传下诗人这行业,在风中点起一盏灯”。如今,希望那些美丽多情的古文也像风中的一盏灯,虽飘摇不定,明灭闪烁,但这曾经给人力量、价值无限的风中之灯仍能在风中继续发光、不灭!
作者简介:黄燕清(1978-),女,汉族,2000年毕业于韶关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现在在清远市第二中学任教,高中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生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