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分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2017-04-25邹石峻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诵读教学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

邹石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确切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其中诵读教学成为老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扩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诵读教学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都有帮助,所以本文就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诵读教学的改进策略两方面,结合实际案例和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 诵读教学 问题 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诵读教育可以使学生熟悉内容,领悟情感和练习语感,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在语言课程的学习中,听说读写缺一不可,语文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忽略了“听说读”对“写”的直接作用:流畅而通透的诵读对自然而充分的思想表达有积极作用,语感积淀和素材积累又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升。所以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诵读,并能通过分析问题创新诵读教学的策略。

一、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有非常多,其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问题最为突出。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综合能力的培养被压制。而诵读教学作为语文课堂的一个环节,如果不受重视,就会使学生缺乏诵读意识,老师缺少教学方式的创新;只有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思维能力提升,表达和写作才能随之提高,老师的教学计划才能有效实施。

1.缺乏诵读教学意识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教育被忽视的根本原因,就是老师和学生缺乏诵读教学的意识。对于老师来说,教学目标中注重阅读和写作,考試练习中也完全没有诵读的影子,这种迎合成绩而忽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现象也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表现和实际的教学评价体系给学生的计划和练习造成限制。以初中课本为例,每单元都有诵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不同题目,但是在平时的练习和测试中,诵读所占的比例少之又少,就使得学生和老师完全忽略了诵读带来的间接作用。如果要使学生树立诵读意识,就必须明白良好的诵读教育将促进语感的加强,思维的连贯,表达的流利和知识的积累。

2.参与度不高,积极性缺少

由于老师和学生都缺乏诵读教学意识,这就导致诵读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消失或者进行不顺利的现象。老师在诵读时不能用正确的情感或者缺少情感的投入,原本抑扬顿挫,慷慨激昂的诵读却只剩下毫无情感的语调,学生怎么会有积极参与的兴趣。所以,在诵读教学中,老师的坚定信念和正确指导是必要的;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调诵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自然就会对诵读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但目前诵读教学还处在参与度不高的尴尬状态,使得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的没有激情,这正是需要分析和改进的地方。

3.缺少教学形式的创新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大家对诵读教学有了一定了解,但老师在实际应用中就会发现诵读教学本身有局限性,使得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与阅读,写作和表达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形成对比,诵读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就是这种简单的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法,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和学生兴趣枯萎。老师在进行诵读教学时,需要多进行教学形式创新,使学生在新鲜方法的刺激下和学习兴趣的激发中逐渐了解诵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策略

针对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问题,老师在推行诵读教学时要注重各个方面的设计。从听开始,老师做好正确的诵读示范;在学生自己诵读时,老师进行恰当的引导和指点,使学生逐渐养成阅读和思考的良好习惯;最后进行教学评价时,也要顾全听说读写各方面,通过全面的评价体现教学效果。老师在对诵读教育进行应用时,通过分析主要问题,对教学策略进行创新和总结,推动诵读教育的发展。

1.选择优秀的诵读材料

诵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诵读材料,一般的选择标准大多是语言生动,文字优美,富有深意的上乘之作,多以文质兼美的短文为主。同时还要兼顾各种文体,使得学生在阅读时增加素材储备和知识记忆,为逻辑清晰的表达和思维缜密的写作打好基础。比如,选择一些诗词,描写生动的散文,富有哲理的小品文,发人深省的小说等交叉诵读,使学生在诵读时既能锻炼诵读能力,又能活跃思维,增加知识储备,可谓一举两得。总之,优秀的诵读材料一方面要健康优美,另一方面也要种类多样,能使学生思维扩散。

2.进行恰当的技巧指导

所谓诵读,是通过感知阅读的内容用声音表现出来的阅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诵读者在投入情感的同时理解内容,积累知识。好的诵读是通过好的诵读技巧得来的,所以老师需要在语调和感情色彩两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达到熟悉诵读技巧的程度。除了在诵读时把握情感和集中注意力,灵活处理在作品中的停顿和连续更有助于语速的控制,通过调整诵读节奏形成抑扬顿挫的美感。举例来说,在诵读朱自清的《春》时,为了使学生读出看到春景的欣喜之情,应指导学生用高扬的语调把握文章的节奏:“盼望着,盼望着”应当用轻快舒缓的语气,“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句应当注重字句的停顿。通过这些技巧的应用使得学生在诵读中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3.注重良好的习惯养成

诵读是一项调动多个感官的活动,所以老师在诵读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诵读与思考结合的良好习惯。在诵读教学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读时启发思维,并能不放弃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的机会。首先,提前为学生布置诵读任务,让学生在诵读时有所思考;其次,要求学生在读时圈点勾划好的词句,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最后,引发学生主动赏析的兴趣,通过诵读后的交流强化良好习惯。例如,在《归园田居》一课中,老师首先进行诵读指导,布置学生找出哪些是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在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诵读,在细细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思考作者的深层含义,再通过师生交流扩展自己的思维,这种收获感和成就感引导着学生保持这个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利用多样的训练形式

针对诵读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创新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生的诵读能力已经有一定提高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时,应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将会带来更有效的结果。比如,班内齐读体现奔放的情感,听读表现婉约的情感,配乐烘托有情有景的诵读,分角色朗读解决戏剧文学的难题,让老师可以用轻松活跃的氛围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例如,学习《钱塘湖春行》时,为感受美景,可以配乐进行诵读;也可以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诵读,带领大家沉浸在美景之中。多种不同的训练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在投入到情境中时品味文章的内涵,感知文章的底蕴;在反复的练习中提高诵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三、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诵读教学是整体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方面有很大作用。老师在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中应该注意诵读教学的设计和指导,通过正确认知诵读教学的重要性,分析学习和教学中诵读教学出现的问题,才能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总结教学策略。在学生的诵读教育中注重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和引导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诵读中提高语文素养,重视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志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4):126-127.

[2]骆玉珍.浅谈如何构建多元化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345-345.

[3]王洪松.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9):339-339.

猜你喜欢

诵读教学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