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陶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7-04-25缪莹莹于晓伟

文教资料 2017年5期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创新思维能力人文素养

缪莹莹++于晓伟

摘 要: 针对理工科院校陶艺教学的现状,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角度出发,探索适合理工科特色的陶艺教学模式,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陶艺教学 人文素养 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1.引言

理工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一大批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大学毕业生虽然能很快适应本专业的工作,但由于缺乏创造性、缺乏实践经历、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他们的专业发展往往后劲不足[1]。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能力型”、“素质型”的教学模式,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难题[2]。

陶艺教育在20世纪被教育部列为必修课。陶艺能以陶育德,以陶育能,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良好载体,典型地诠释了教育的真諦[3]。它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兼具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其原料配方和烧制工艺具有严谨的科学性,造型和装饰具有浪漫的艺术性。同时,陶艺是一门参与性极强的科目,教学过程更被称为“非语言思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领略陶艺文化。

因此,如何借助陶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成为当下理工科院校探索和实践的一大方向。

2.理工科院校陶艺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陶艺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日渐突出,许多理工科院校纷纷设立陶艺实验室,开设陶艺课程,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在教学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2.1课程开设供小于求。

陶艺由于门槛低,同时具备触觉感知、视觉审视、启发想象和易产生成就感等诸多优势,相关课程深受学生们的青睐。

然而,一方面,由于理工科院校对陶艺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忽略了陶艺是造型和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受工科院校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在陶艺课程的开发和开设上缺乏专业人才和资源。陶艺课程目前的开设量与学生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2.2课程开设随意性强。

目前理工科类院校的陶艺课程基本根据本校教师的能力和意愿而开设,缺乏系统化安排。在教学模式上,模仿专业性陶瓷院校或艺术设计类专业探索的既定模式。一味模仿陶瓷专业的教学模式安排课程,难免会使学生觉得专业性太强,力不从心,影响学习热情,无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因材施教,是目前理工科院校陶艺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

2.3课程设置的单一性。

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开设陶艺相关课程,但课程结构单一,缺乏开放性与兼容性,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课程种类单一,陶艺课程仅仅作为某门选修课或工程训练课程的一个项目而存在,学生仅学习陶艺的基本成型技法已自顾不暇,无法将自己的创作理念表现出来,更无法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课程结构单一,与其他学科关联性较差,没有后续课程和相关课程作为延续,无法将陶艺创作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再创新。

2.4重技术技法,轻创新思维。

在课程内容上,把技术环节放在重点位置,侧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观念创新的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原料属性、成型方法、装饰技法、烧制技术,缺乏针对学生直觉、推理、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培养。评价标准往往倾向于陶瓷的技术之美,忽视学生通过感其质、掂其量、悟其性创造出来的艺术之美,忽视融入陶瓷中的人文情怀[2]。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掌握制陶、烧陶的技术不是唯一的学习目标,创新思维能力比娴熟的技术更重要。技术只是保证其实施创作意图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

3.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3.1课程定位。

理工科院校不是景德镇陶瓷学院和清华美院等专业陶瓷学校,不是要教授系统的陶艺知识,也不是要培养有精湛技艺的陶艺大师或艺术家。理工科院校的陶艺课程面向的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他们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欣赏、陶艺历史的大致了解、泥料和釉料的简单认识、成型工艺和装饰技法的实践和烧制流程的体验,相对全面地学习陶艺的基本知识。在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开发各种辅助工具,融合其他课程的知识,设计并制作原创性陶艺作品,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并得到艺术熏陶的目的。

3.2教学内容。

3.2.1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和实践并重是陶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可忽略任一方面。

理工科院校的陶艺教学课时有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理论知识:教师多搜集直观的视觉图像资料在课堂上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课后借助图书馆资源,多翻阅美术史、艺术史、文化史等相关书籍;浏览网络资源,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参观博物馆,在经典中品味陶艺的魅力。学生还可以选修艺术、民族风俗、历史、哲学等人文类课程来增加自己的人文积淀[4]。

当然,理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上,学生能在实践中真真切切体会到从泥料到作品的变化过程,体会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的空间美、复杂多变的工艺美和丰富的材料美[5]。在实践中感受美、领悟美和评论美能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3.2.2技术与思维兼顾

理清技术与思维的关系,不可重技术轻思维。思维通过技术实现,技术为思维服务。对于理工科类学生来说,掌握陶艺基本的成型技法和操作过程就行,不需要在技术上花费太多学时。平时鼓励学生多进行思维观念上的交流、辩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设计想法,教师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通过这些教学手段让学生摆脱传统的陶艺教学模式,跳出传统技术之美的“误区”。只有学生思维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其陶艺作品才会呈现多样性和大胆创新的局面。这与吴冠中所主张的“既要尊师重道,又要离经叛道”不谋而合。

3.3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只要学生想学,就有相应的途径。就南京理工大学来说,学生有多次机会学习陶艺课程,包括工程训练课程(必修)、公共选修课、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项目、合作项目课程等。

(1)工程训练课程。工程训练课程是一门重要必修课,属于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面向全校机械类及相关专业开设,学习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方法,培养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陶艺作为其中的一个项目,时间为8学时,学生能初步了解陶艺,并体验陶艺的基本成型方法和装饰技法。

(2)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学时为32学时,每周一次课,持续时间为一学期。公共选修课理论结合实践,兼顾艺术的欣赏、技术的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有较强的灵活性,只要学生存在需求,教师有时间和能力,就可申请开设,不受时间和开课次数的限制。实验期间,陶艺工作室全面开放,学生可以选择一項或多项实验项目。学生预约进入工作室,老师提供指导。

(4)科研训练项目。科研训练项目是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由一两位指导老师带领两三位学生,用一年半时间完成,时间跨度大,要求较高。选题可以依托企业真实项目,可以依托学科竞赛项目,也可以由师生自拟。学生需要对选题做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学术论文、专利、研究报告、实物作品等。

(5)合作项目课程。跨学科、跨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以具体产品为载体,将陶艺与产品创新设计、3D打印、铸造、精雕、激光切割等相关课程和技术相融合,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再创新。

表 陶艺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如上表所示,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构成了理工科院校陶艺课程体系,各类课程各有特色,并互相关联、延续性强,满足了理工科学生对陶艺的学习需求。

其中,工程训练课程和公共选修课作为核心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应该作为课程设置和建设的重点,保证每学期对学生开课。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项目和合作项目课程作为拓展课程,机动灵活。在确保核心课程的前提下,拓展课程全面开花,多多益善。鼓励学生在选课时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相结合。

3.4教学方法。

3.4.1以“学”为主开展教学

在陶艺课程教学中,应避免知识的灌输,将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模式,由教授知识与技巧转变为教授思维与方法,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在陶艺创作中,学生的思维不需要受制于技术的牵绊,学生提出做什么,教师指导怎么做,学生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人文情怀。

3.4.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陶瓷有72道工序。所以,任何一件陶艺作品都是集体的智慧。通过分组合作,可以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可以通过合理分工,进行设计研究、相互启发设计方案、共同解决制作工艺问题,培养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分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在争论、质疑的过程中启发思维,体验互助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3.4.3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在教学环节上,采用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摒弃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将创作过程中的任何问题与想法与教师进行沟通。设计思想上鼓励、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制作过程中大胆尝试,把个性在作品上体现[6]。

3.4.4综合测评的评价方式

鉴于陶艺教学艺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特点,其评价方式应不囿于传统的出勤率、考试成绩,而应该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全面评价学生学习和探索陶艺的过程,体现以陶育德、以陶育能的本质。

一般在课程结束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介绍创作理念、制作手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老师和同学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和辩论。

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主观学习的能力等给出综合的成绩。

4.结语

理工科院校陶艺教学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陶艺是理工科院校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艺术修养,锻炼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优质有效载体,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重视对理工科陶艺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学内容与方法研讨会,使知识得以渗透和联系。在设备和场地上增加投入,保证工具、设备的数量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期待陶艺教学在理工科院校的土壤上发展得更好,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汝罗.加强工科院校人文科学教育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74-76.

[2]邱玲.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62-64.

[3]詹嘉,刘颖睿,李月明,等.多种陶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5):45-46.

[4]陆小英.信息技术与陶艺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6(9):45-47.

[5]于长敏.普通高校陶艺教学的定位于思考[J].美术大观,2007(9):169.

[6]白雅力克.关于当前我国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艺术百家,2010(7):383-385.

猜你喜欢

理工科院校创新思维能力人文素养
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