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比较研究

2017-04-25辛成国朱晓静钟懿

北方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新兴市场中国

辛成国++朱晓静++钟懿

摘 要:本文以世界500强企业为样本,对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的企业趋向于全球化经营。对不同市场类型、行业、规模和年限的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进行比较发现:发达市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略高于新兴市场,但没有实质性差别;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公司年限、规模和行业结构无关。最后,还对中国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在平均利润这一关键指标上,与发达市场企业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关键词:国际化程度 发达市场 新兴市场 中国

一、引言

新兴市场国家通常拥有着丰富的原料资源、就业人口和生产优势,内部市场潜力巨大,并且正在通过内部经济体制改革激发经济活力,同世界接轨。因此,新兴市场国家越来越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其发展将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本文以世界500强企业为样本,揭示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企业的特征,通过对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的分析,进而比较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以及探究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是否与经营年限和规模有关。

二、文献综述

(一)新兴市场跨国公司

进入21世纪以来,来自新兴经济体(如巴西、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俄国等)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竞争的重要参与者。新兴跨国公司的崛起引起了广泛关注。Ramamurti(2008)对来自金砖四国、墨西哥、南非、以色列和泰国等8个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进行了调查研究;Goldstein(2007)分析了新兴跨国公司的出现以及特征,Ramamurti和Singh(2009)对过去十年中,新兴市场跨国公司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以及这些企业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及其来源进行了研究。从而不难看出,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性。

(二)跨国公司区域化和全球化的争论

随着新兴市场跨国公司参与到全球化竞争,学术界一直存有跨国公司区域化和全球化的争论。Rugman 和Verbeke(2004)通过研究发现,世界500强企业中的380家企业的区域销售额占全球销售额的80%,Rugman认为大型企业的大多数商业活动并不是在单一的全球市场中,而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Elango(2004)研究了130 家大型跨国公司,发现约1/3存在明显的区域导向,虽然全球化经营的业绩更好,但区域化经营的业绩会随着多元化发展而不断增长。他们认为跨国公司实施区域化战略的主要原因包括全球规模经济的限制、贸易集团的形成、心理距离、区域经济的异质性、各区域商业规则和社会行为差异等。

而黄庆波、冯琳(2008)认为,新兴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全球化的主体,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全球竞争优势,采取全球化战略,以实现最大化的全球效率。他们认为,区域贸易集团的建立、通讯技术的进步以及顾客需求国际化的倾向,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进程。

三、数据和方法

本文参考Aggarwal等人提出的分类标准对世界500强企业进行分类,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世界500强企业的特征:产业、经营年限、规模、区位以及企业国际化程度。为了衡量这些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本文划分六个区域,即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根据世界500强企业在全球国家分布经营状况,将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分为三个类别,即区域(R,经营活动范围仅在其公司总部所在的区域)、跨区域(T,经营活动在两个及以上的区域)以及全球(G)。为了更详细地描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本文将T类别进一步细分为四类,即T2(两个区域),T3(三个区域),T4(四个区域),T5(五个区域)。最后,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在六个区域内,便将其划分为G类,即全球化经营。本文中,用数字1—6代表企业的国际化程度,1表示企业仅在公司总部所在的区域内经营,是最低分数,6表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是最高分数(6个类别分别为R、T2、T3、T4、T5、G)。

本文选取433家样本企业,数据来源于美国财富杂志、各企业的官方网站以及多种网络途径整理(由于篇幅所限统计的数据不在本文中列出)。

四、结果分析

(一)世界500强企业的特征

从区域来看,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分布在37个国家,5个区域,即亚洲(199家),欧洲(142家),北美洲(141家),南美洲(10家)和大洋洲(8家)。与2010年相比,亚洲企业的数量增长显著,尤其是中国企业增长显著。通过分析2003-2014年间各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发现世界500强企业分布的国家数量有增加的趋势,从2003年的31个国家到2014年的37个国家(尽管期间有波动)。在这12年中,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最多,但是数量呈减少的趋势----从2003年的189家减少到2014年的128家。除此之外,500強企业数量减少较明显的还有日本,由82家减少到57家。但中国不同,这些年中国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显著增加,由2003年的16家增加到2014年的100家,增长速度非常快。

从产业来看,金融类企业的数量最多(108家占比21%),其次是工业企业(96家占比19%)和消费品产业(58家占比12%)。世界500强企业的经营年限相对较长(平均72年)。金融类企业经营年限最长(平均102年),而公用事业、信息技术和电信服务产业经营年限较短(平均49年)。世界500强石油和天然气产业的平均规模最大,而基础原材料产业的规模最小。

从企业所属市场来看,2014年,有365家企业(73%)总部设在发达市场,135家企业(27%)总部位于新兴市场。世界500强企业中,新兴市场的企业数量由2003年的29家增加到2014年的135家,新兴市场在国际商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从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企业的所属行业、经营年限以及规模来看。位于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的企业覆盖10个产业,发达市场中金融类企业数量最多(86家),其次是工业产业(68家),新兴市场中基础原材料产业的企业数量最多(32家),其次是工业产业(28家)。由此可见,发达市场企业的规模比新兴市场的规模略大;就企业的经营年限来说,发达市场的企业年限也要比新兴市场的年限长。

(二)国际化程度分析

通过对433个样本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分析可知,317家(73%)企业属于发达市场,116家(27%)企业属于新兴市场。就国际化程度来讲,约61%的发达市场企业属于全球化经营,35%属于跨区域经营;约60%的新兴市场企业属于全球化经营,36%是跨区域经营。仅有4%企业在一个区域中经营。发达市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略高于新兴市场,但差别不大(分别为5.03和5.02),这与Jenny Berrill & Giancarlo Mannella(2013)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市场越发达,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市场逐渐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力量,企业与国际市场合作联系的机会增多。因此,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没有显著的差别。

从行业来看,金融行业所占比重最大,为96家(占比22%),其次是工业(90家,占比21%)和消费品行业(54家,占比12%),这和前面分析的500强企业的结果基本一致。本文用1-6来描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其中,金融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最高,平均约为5.73。其次是工业和消费品行业,分别为5.53和5.69。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属消费服务和公用事业行业,分别为3.82和4.12。

用企业的平均收入来衡量企业的规模。规模最大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127503百万美元),其次是公用事业(69353百万美元)和消费服务行业(65750百万美元),规模最小的是基础原材料行业(46722百万美元)。就行业的经营年限来看,信息技术行业的企业经营年限较短,但是其国际化程度却最高。比如,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平均规模最大,但是其国际化程度却位于第七位,经营年限居于第八位;金融行业的经营年限最长,但是其规模居于第五位,国际化程度位于第八位。由此可见,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经营年限、规模并没有显著的关系。

(三)中国企业的分析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其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近几年来,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且增度非常快,已从2003年的16家增加到2014年的100家,仅次于美国(2014年128家),两国上榜公司的数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另外,中国民营企业的排名呈上升态势,例如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排名由2013年的第315位上升至285位,联想集团排名由329位上升至286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跨国并购活动频繁,例如中铝投资力拓、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大,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市场的差距。由此可见,在国际化市场上,中国企业正在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但是,从体现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企业利润和人均利润)来看,中国与其它国家的500强企业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进入500强的95家大陆企业的平均利润为32.2亿美元,低于500强企业的总平均数39.1亿美元,并且远远低于美国企业的平均利润(62.4亿美元)。因此,中国企业要在全球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仍需继续努力,不仅要把企业做大,更重要的是把企业做强。

五、结论

通过对世界500强样本企业国际化的分析发现:不管是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的大型跨国企业都积极开展全球化经营,而不是区域化;发达市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略高于新兴市场,但差别不大;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公司规模、经营年限和行业结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最后,本文也对中国企业进行分析,虽然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是在平均利润这一关键指标上,与发达市场企业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门超.新兴市场中小企业融资研究--从外部金融环境的角度[D].西南财经大学, 2014.

[2]李珮璘.危机后新兴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与发展趋势[J].国际经贸探索, 2011,(7).

[3]Goldstein, A., Bonaglia, F., Mathews, J.,(2006). Accelerated internationalization by emerging multinationals: the case of white goods, Working paper, OECD Development Centre, Paris.

[4]趙优珍,Randi Lunnan. 跨国公司区域战略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 2009,(2).

[5]黄庆波,冯琳,跨国公司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理论、实证分析与中国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8(19).

[6]杨清,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7]UNCTAD, 2010.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Investing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8]商务部,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作者单位:1.3.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2.山东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新兴市场中国
新兴市场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构建机制研究
竞争度、集中度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