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7-04-25李金娟
李金娟
摘 要:我国是在未富先老情况下进入老龄化行列的,将老年人力资本转换为人口红利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老龄化 人力资源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在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如何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将老年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红利,是银发浪潮冲击下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 人力资源与老年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一词最早由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ucker)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关于人力资源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概括起来,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其一是成年人口观。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源即16岁以上具有全部劳动能力的人口:其二是在岗人口观。这一观点认为人力资源是目前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所有人员;其三是人员素质观。此观点将人力看作是人员素质综合发挥的作用力,认为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与潜力。一般认为,人力资源是指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与态度等身心素质。作为国民经济资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特征体现为:生物性,可再生性,能动性、时效性、高增值性、可控性、变化性与不稳定性,开发的连续性,个体的独立性以及内耗性,等等。人力资源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发展借鉴了其它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成果。在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不再是单纯经济学意义上的人力资本、劳动力的概念,其实质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产物。理解人力资源的具体内涵,应从不同的理论维度来诠释:其一,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不再是机器,不再是管理控制的对象。人成为经济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促使组织蓬勃发展的原动力。以此为背景,人力资源开发开始关注职工的职业理想,并以“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发展”为其基本目标。其二,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个人集合而成的社会,个人是社会有机体中的细胞,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应该建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坐标体系,从主客体互动的角度建构一个良性运转的场域,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当前,人力资源的素质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在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老年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也开始备受学者关注,成为人力资源领域的焦点议题。那么,何谓老年人力资源呢?总的来讲,老年人力资源,具体是指老年人可以直接投入劳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则涉及政府、各类社会机构、社区乃至老年人自身等多个主体的交互作用,并以老年人自身的身心健康、社会的稳定和谐为终极指向。作为人力资源理论的有机构成,迫切需要我们运用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老年学等学科知识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及实务进行深层解读与综合性研究。
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性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里奥纳德·那德勒认为,培训、教育、开发三方面的要素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源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作为一个雄厚的人力资源群体,是人力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建构老年人力资源信息体系并纳入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的长远战略,不仅有助于减轻人口压力,实现健康、积极老龄化,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方面,老龄人口逐年递增,老年人在身心健康、代际关系、人际交往方面也会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新问题与新诉求,需要从教育层面对其进行引导、约束;另一方面,虽然与年轻一族相比,老年人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積累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由于老年人的体力、记忆力、认知能力等机能普遍处于衰退期,尤其是在新媒体社会,青年人作为网络生活的主力军对老年人的代际反哺也相对剥夺了老年人通过知识、劳动技能的积累而形成的社会地位优越感。在此意义上而言,老年人也需要在社会地位及社会归属感层面进行重构,从而建立老年生活的精神家园与灵魂支撑。
三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文化、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目前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不管是在数量、质量还是结构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与老年人需求失调,存在老年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城乡分布失调的局面。就目前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一方面,各类老年学校(包括老年大学、社区老年学校等)在数量和教学质量上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求。统计数据表明,自1983年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成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老年学校在数量上虽然有了很大突破,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老年大学“一位难求”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很多想进入老年大学的老年人由于学校门槛设置等问题而被拒之门外。与此同时,一些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还有待结合老年人需求进一步改善。除此之外,作为老年大学补充发展的社区老年学校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新事物,其发展也面临场地有限、资金短缺、师资不足等发展短板。另一方面,城乡老年教育资源的分布还颇不均衡。实践表明,我国对于农村的老年教育资金投入相较城市而言还很低甚至几乎没有,由于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对于文化养老理念普遍缺乏认知,日常生活较为枯燥单调,有待在未来通过老年教育的方式予以改善。
其次,老年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如前文所强调的那样,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经济财富,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6.7%。老龄人口快速增加,与之相匹配的老年再就业市场以及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规模却还没有能够达到相应的水平。这一问题亟待理论界深入关注。
再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系统的政策、机制保障。由于我国现行老龄政策从年龄、性别等方面对老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做了规制,而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政府还没有从政策层面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和应对方案。例如,当前将老年人再就业市场中涉及到的老年人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视为民事关系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单位的用工风险,对于再就业的老年人而言,也缺乏保障。总之,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目前仍处于一种松散的、自发的无序状态,老年人力资源的价值评估、 薪酬管理、教育培训以及权益保障等机制还有待建立。
由上可见,一方面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速快,且与劳动适龄人口并存,“未富先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对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实践中还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指引。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提升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命题。
四、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顶層设计,多层面推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鉴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重要的民生事业,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离不开老年教育的支持。如何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扩大老年教育供给,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政府首先应鼓励社会力量开设老年大学并由政府在资金、场地及税收方面为其提供一定优惠,从理念和实践上加大对社区老年大学的支持与投入,为老年人创造家门口的优质教育服务;其次,政府还应从立法、政策及管理等角度进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例如,通过从政策层面实施弹性退休制度,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劳动雇佣政策来实施等;再次,推动跨学科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从人口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多学科视角进行整合研究,为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的具体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二)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搭建多层次教育平台
“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老年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除了接受老年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之外,还需要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二次培训。在内容层面,此类培训应涉及人际交往、代际协调、网络社交工具应用、行为规范、社会道德等诸多方面。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应以终身教育的理念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搭建各类教育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的平台。搭建体制内体制外、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老年人力资源交流互动的平台,为老年公民创造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调动其自我管理、自我增能、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依托社区与社会组织,促进老年人自我完善及社区协同发展
社区是老年人自我完善、互帮互助的重要舞台,老年人自组织的具体实践还有赖于社区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撑。一方面,由社区提供场地、资金支持,协助老年人建立草根社区组织,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展示富有老年特色的群体亚文化;与此同时,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建立老年互助小组,来带动低龄老年人对需要照顾的高龄老人提供可能的服务与支持,推动老年人自组织由自益性向互益性的功能转换。另一方面,由专业的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提供专业的教育与培训,此类培训不仅针对老年人自身提供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专题讲座,也面向社区工作者提供养老护理、心理咨询、社会工作、营养保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
参考文献:
[1] 余凯成等.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