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司治理因素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2017-04-25熊莎莎

金融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业务量粘性董事会

赵 欢 熊莎莎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公司治理因素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赵 欢 熊莎莎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成本控制是企业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经营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的方法,从公司治理角度对费用粘性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以下结论:(1)新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实施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仍存在费用粘性问题;(2)高管薪酬与费用粘性成负相关关系,高管薪酬越高,费用粘性现象越弱;(3)股权集中度与费用粘性成负相关关系,股权结构适当地越集中,费用粘性现象越弱;(4)董事会规模及独立董事占董事人数比例与费用粘性均成负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的适当扩大,特别是适当提高其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可以有效地弱化费用粘性现象。

费用粘性;代理问题;公司治理

一、引言

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日常经营决策中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成本性态理论认为成本与业务量呈线性关系。然而,现代研究发现,企业的成本与其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2003年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通过研究论证提出了费用粘性的概念,即在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的减少量,随后引起了许多学者对费用粘性问题存在性、产生原因、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深入讨论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费用粘性成因方面的研究中,有两种主流的分类,一种是认为企业费用粘性主要是由调整成本、管理者乐观预期和代理问题造成的(Banker,2010),一种是基于管理者角度的契约说、效率观和机会主义观(孙铮、刘浩,2004)。其中两种观点中分别提到的代理问题和机会主义观都是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认为由于股东和管理层利益的不一致性,管理层会从自身获得的薪酬和所控制的资源考虑自身利益,从而使决策偏离最优状态,造成企业的费用粘性行为。为了解决代理问题,委托人需制定一系列制约和激励管理层的机制,减少代理成本。公司治理机制就对解决代理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费用粘性行为,并且制造业的粘性较为显著。因此,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为研究对象,从公司内部治理出发,选取高管薪酬、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三个方面考察其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否有利于抑制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行为,希望能为制定更为有效地成本控制方案提供参考信息。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从理论意义出发,本文首先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费用粘性存在性进行检验,论证费用粘性在我国的适用性。再从公司内部治理角度出发,选择高管薪酬、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三个因素研究其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丰富了费用粘性在代理问题上的实证研究,深化了对费用粘性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从现实意义来看,对费用粘性的研究可以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优化管理决策,从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二、相关理论概述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费用粘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比我国起步要早,研究要深入。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简称ABJ)在2003年提出了成本粘性的概念,通过对美国7629家上市公司10年间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一般费用(SG&A)的样本的实证检验发现,销售额每增加1%,SG&A平均增长0.55%,销售额每减少1%,SG&A只平均降低0.35%,从而证实了美国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现象。来自巴西、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学者也采用ABJ的方法验证了本国公司存在费用粘性问题。随后,Subramanian和Weidenmier(2003)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商业的样本数据研究得出,制造业费用粘性最强,服务业和商业的费用粘性较弱,从而深化了成本粘性存在性的研究,证实费用粘性存在行业差异。

在研究费用粘性成因方面,ABJ(2003)通过研究发现,依赖于实物和人力资产的企业的调整成本较高,费用粘性较强,且管理者对企业未来销售额的预期越乐观,企业费用粘性越强。Subramanian和Weidenmier(2003)也证实了调整成本影响费用粘性这一观点。Banker和Chen(2006)等学者研究也发现管理者乐观预期与成本粘性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代理问题影响费用粘性。Calleja et al(2006)发现法德两国的费用粘性要强于美英两国,其分析原因认为法德两国的治理结构模型劣于美国,导致了费用粘性更强。Chen(2008)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越好,费用粘性越弱,提出了帝国构建动机可能会使经理人在业务量下降时不及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在业务量上升时增加过多不必要资源,再次说明了代理问题与费用粘性的密切关系。

(二) 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费用粘性的研究起步于21世纪初。孙铮、刘浩(2004)以1995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292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检验得出我国上市公司也存在费用粘性现象。孙玉生、朱乃平(2007)通过检验927家上市公司样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营业成本存在成本粘性现象。

在费用粘性影响因素方面,孙铮、刘浩(2004)、边喜春(2005)提出契约说、效率观、机会主义观三种学说。契约说认为企业因经营需要,会与工作人员或供应商签订长期契约,而长期契约一旦签订,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易随意更改,其调整成本较高,使得即使业务量下降时,费用也没有降低;效率观认为经济运行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暂时的微小波动,管理者不能立即据此调整企业资源,否则会带来巨大的调整成本,当观察到经济业务出现持续变化时,据以做出的对企业资源的调整才是有效的;机会主义观认为,由于利益的不一致性,经理人与投资人的目标函数并不相同,经理人可能在自利、规避风险的动机下,当销售额上升时对未来期望较好时,会大量提高成本费用,而当业务量下降时,为了保持一定量的资源控制,维护自身利益而减少较少的费用。刘武(2007)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对费用粘性具有重大影响。马景涛(2008)通过对股权集中度、企业独立董事人数等因素的研究也得出好的公司治理能降低费用粘性的结论。万寿义、王红军(2011)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管理层自利、董事会治理与费用粘性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以此提出了降低费用粘性的对策。

国外学者首先从销管财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出发开始研究,到区分成本粘性与费用粘性的概念,然后逐渐深入检验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费用粘性差异。在研究成因方面,学者们认为代理问题对费用粘性具有重大影响。但其研究的方向少有对于公司治理具体因素与费用粘性的交叉学科的整体、深入的研究。

而我国学者对费用粘性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对国外研究结论的引入和调整上。我国法律制度不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不成熟,导致管理层机会主义动机盛行。因此,近年来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对费用粘性进行研究的课题为许多学者所关注,本文承接前人研究成果,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公司治理角度对费用粘性进行研究,希望能为企业制定有效地成本管理方法提供参考。

三、研究设计

(一) 假设的提出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根据成本随业务量的变动情况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在一定的范围内,固定成本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而变动成本则与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由此可知,传统成本形态认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呈线性关系。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并非呈现严格的线性关系,ABJ(2003)借用经济学中“粘性”的含义,将费用粘性定义为成本费用在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大于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

Subramanian和Weidenmier(2003)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的数据研究得出制造业的费用粘性最强;刘武(2006)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对象也得出我国制造业费用粘性较强。本文认为由于企业调整成本和契约的存在以及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市场化程度不成熟,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代理问题较为突出,经理人的机会主义显著,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新企业会计准则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问题

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存在代理问题,因此管理者在调整企业资源时可能存在自利行为,使得经营决策偏离企业最优资源配置,从而产生费用粘性,管理者存在“帝国构建”动机,在业务量下降时为了维持自己所控制的企业资源规模,不愿及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在业务量上升时,为了扩大自己所控制的资源规模,而增加过多不必要的资源。对股东来说,防止经理人做出有损股东利益的行为的直接方法是签订契约,来约束经理人员的行为,但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股东很难了解到公司经营中的所有信息,降低了契约制约的有效性,因此为了减少代理问题,公司治理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从公司治理中选取三要素(高管薪酬、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分析其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股东和经理人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引发代理问题。经理人作为理性经济人,他们总会追求自身利益,由于股东与经理人利益函数的不一致性,可能会出现经理人为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例如,出现经理偷懒、无效率并购、在职消费,从内部交易中获利等。因此,股东如何制衡和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重要议题,而高管薪酬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的一种有效机制在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总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知,高管薪酬作为对经理努力和贡献的一种回报,促进公司绩效的提高。因此,本文认为,若经理对于自己的薪酬水平较为满意,则促使其在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实现公司业绩、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则其在企业业务量出现下降时,及时恰当地调整企业资源,从而降低费用粘性;若经理对其薪酬不满意,则其可能会通过在职消费、从内部交易中获利,构建自己的经营帝国等寻求满足;当企业业务量出现下降时,为了维持自己所控制的资源规模,也不愿减少不必要资源,从而强化了费用粘性。

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费用粘性成负相关关系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合理的股权结构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运营质量。当股权集中度较低时,由于中小股东中存在“搭便车”现象,股东对公司的监管较弱,则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越严重,出现股东利益与经理人利益不一致的情况,对经理的制衡作用越弱,导致经理层产生机会主义倾向,为了维护自己的经营帝国,在业务量降低时,可能不愿减少不必要资源,当公司业务量增加时,增加过多无用资源,从而增强企业的费用粘性现象;而当股权集中度较高时,股东的“主人翁”意识会有所增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公司的监管效力会越强,可以有效制约经理层的代理问题,弱化企业费用粘性现象。

H3: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费用粘性成负相关关系

由于股东具有分散性,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行使公司决策权以及经理层的监管,是连接股东与管理层的纽带,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扮演着监护人的角色。所以可以说董事会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Morck,1990)。有效的董事会机制可以起到制约管理层的作用,使管理层努力工作,从而保护股东利益。因此董事会规模、结构等特征可以充分地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治理水平。本文主要以董事会规模、独立性作为董事会特征的代表来研究其对费用粘性的影响。适当地董事会规模可以有助于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且可以有效制约管理层的自利行为,而董事会的是否独立性决定董事会能否发挥其效用。因此,本文认为较大的董事会规模可以发挥较好的监督作用,且增加独立董事比例可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减少董事会的内部勾结,确保其监督作用的实现,有效控制管理层的自利行为,从而减少费用粘性现象。

H4;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费用粘性成负相关关系,适当地扩大董事会的人数,适当增加独立董事占比,有助于弱化费用粘性现象。

(二)模型设计及变量定义

1.费用粘性存在性检验的模型及变量定义

本文采用Anderson(2003)的模型,通过五个回归模型来检验提出的假设。

对于假设H1,我们提出模型1:

(3-1)

其中Expensei,t/Expensei,t-1表示第i家公司在第t-1年到第t年的费用变化率,Revenuei,t/Revenuei,t-1表示第i家公司在第t-1年到第t年的营业收入变化率;di,t是一个虚拟变量,当第t年的收入高于第t-1年时其值取0,当第t年的收入低于第t-1年时其值取1。因此,当第t年的收入较第t-1年有所增长时,di,t取0,则β1所在乘数项为0,使得代表了销管财费用对营业收入增加时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营业收入每增加1%,费用增加β1%;同理,当第t年的收入较第t-1年有所减少时,di,t取1,则使得β1+β2代表了销管财费用对营业收入减少时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营业收入每减少1%,费用减少(β1+β2)%。若假设H1成立,即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则说明收入增加时费用增加的幅度要大于收入减少时费用减少的幅度,即β1>β1+β2,得β2<0,这就是回归分析中需要检验的结果。

2.公司治理因素与费用粘性关系检验的模型设计及变量定义

(1)高管薪酬与费用粘性的关系,可将如下模型代入模型1:

β2=δ0+δ1×EPi,t

(3-2)

其中EPi,t代表第i家公司第t年前三位高管薪酬的平均数得模型2:

(3-3)

由模型2可知,β3表现了高管薪酬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由模型1可知,如果假设H1存在,则β2<0,在这种情况下,若β3>0,可以说明高管薪酬的增加可以弱化费用粘性,也就证明了高管薪酬与费用粘性成负相关。因此β3>0是我们需要证明的结果。

(2)股权结构和费用粘性的关系,可将如下模型代入模型1:

β2=η0+η1×ESi,t

(3-4)

其中ESi,t代表第i家公司第t年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得模型3:

(3-5)

由模型3可知,β4表现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由模型1可知,如果假设H1存在,则β2<0,在这种情况下,若β4>0,则可以说明股权集中度适当地越高可以弱化费用粘性,也就证明了股权集中度与费用粘性成负相关。因此β4>0是我们需要证明的结果。

(3)董事会规模与费用粘性的关系,可将如下模型代入模型1:

β2=μ0+μ1×BSi,t

(3-6)

β2=μ0+μ2×IDi,t

(3-7)

其中BSi,t代表第i家公司第t年董事会人数,IDi,t代表第i家公司第t年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比例得模型4:

(3-8)

模型4:

(3-9)

由模型4可知,β5表现了董事会规模对费用粘性的影响,β6表现了独立董事人数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由模型1可知,如果假设H1存在,则β2<0,在这种情况下,若β5>0,则可以说明董事会人数适当地越高可以弱化费用粘性,也就证明了股权集中度与费用粘性成负相关;β6>0,则可以说明独立董事人数占比适当地越高可以弱化费用粘性,因此β5>0,β6>0是我们需要证明的结果。

四、实证实验及结果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2011-2013年的数据进行研究,数据来自色诺芬数据库。由于涉及费用、收入增长率的计算,本文在选取数据时多加入了2010年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数据。为了使回归检验结果更加精确,我们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如下步骤的筛选:(1)以2010年1233家样本公司的数量为基数,对样本公司后三年的财务数据和治理结构数据进行了配对,剔除存在缺失数据的企业;(2)剔除2010-2013任一年度被ST和*ST的企业;(3)剔除2010-2013任一年度存在销管财费用和主营业务收入小于0的企业;(4)剔除2010-2013任一年度存在销管财费用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过200%的异常值的企业,最终得到606家样本企业,共1818组样本数据。

(二)描述性统计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1:

表4-1 描述统计量

由表4-1可得,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3年的费用和收入在增长,费用的增长率略大于收入的增长率。前三名高管薪酬总和的均值为6407942.3,标准差为2.119E8,可见我国高管总体薪酬较高,但公司间存在较大差异。董事会规模的最小值为5,最大值为19,均值为9.74,Lipton(1992)提出董事会规模在7-9人时能较好发挥各董事的作用,可见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初步达到标准,但独立董事占比并不高,董事会独立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为34.58,标准差为14.4440,说明我国公司间股权结构差异较大。

(三) 回归性分析

本文采用SPSS 19.0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1.费用粘性存在性检验结果

模型1的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4-2 费用粘性存在性检验结果

由上表可得,β2=-0.359<0证明了假设H1的正确性,即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仍存在费用粘性现象。当营业收入增加1%,费用增加0.699%;当营业收入减少1%,费用减少0.34%。

2.公司治理因素与费用粘性关系的检验结果

(1)高管薪酬与费用粘性关系的检验结果

模型2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4-3 高管薪酬对费用粘性影响的检验结果

由上表可得,β2=-0.393<0,β3=2.808E-8>0,证明了假设H2的正确性,即高管薪酬与费用粘性成负相关关系,高管薪酬越高,其费用粘性问题越弱,可见高管薪酬的提高,可以起到对高管的激励作用,薪酬与业绩挂钩,可驱使其努力工作,减少机会主义倾向,弱化费用粘性问题。

(2)股权结构(股权集中度)与费用粘性的检验结果

模型3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4-4 股权结构对费用粘性影响的检验结果

由上表可得,β2=-0.244<0,β4=0.701>0,证明了假设H3的正确性,即股权集中度与费用粘性成负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越高,其费用粘性越弱,说明股权相对适当的集中,有利于大股东行使自己对公司进行监管的权利,从而减少代理成本,可弱化费用粘性问题。

(3)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占比与费用粘性的检验结果

模型4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4-5 董事会规模对费用粘性影响的检验结果

由上表可得,β2=-0.923<0,β5=0.185>0,证明了假设H4的正确性,即董事会规模与费用粘性成负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的适当扩大,有利于科学决策,同时对管理层实行有效的监督,可以弱化费用粘性问题。

模型4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4-6 独立董事占比对费用粘性影响的检验结果

由上表可得,β2=-0.616<0,β6=0.624>0,证明了假设H4的正确性,即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比例与费用粘性成负相关关系,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占比的扩大,可以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管,从而弱化费用粘性问题。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从费用粘性影响因素角度出发,选取公司治理因素中的高管薪酬、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三个因素,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公司治理对费用粘性的重要影响,证明了好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弱化费用粘性问题。通过以上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本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本文通过采用Anderson(2003)的模型,检验我国制造业2011-2013的数据得出,新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实施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仍存在费用粘性问题。(2)高管薪酬与费用粘性成负相关关系。高管薪酬的适当增加,可减少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弱化了费用粘性影响。(3)股权集中度与费用粘性成负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越高,对管理层的监管作用越有力,可减弱企业的费用粘性问题。(4)董事会规模及独立董事占董事人数比例与费用粘性均成负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的适当扩大,特别是适当提高其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可以有效地弱化费用粘性现象。

因此,企业应建立合理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及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培育机构投资者,促使股权的相对集中。适当地提高扩大董事会的规模,同时适当扩大独立董事占比可提高董事会独立性,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管,从而弱化费用粘性现象。

[1] 陈宇新,孙长江.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水平对费用粘性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4,(7).

[2] 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粘性吗?[J].经济研究,2009,(3).

[3] 江伟,胡玉明.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文献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1,(9).

[4] 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11).

[5] 穆林娟,张妍,刘海霞.管理者行为、公司治理与费用粘性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1).

[6] 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7] 万寿义,王红军.管理层自利、董事会治理与费用粘性——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经济与管理,2011,25,(3).

[8] 万寿义,王红军.费用粘性成因的理论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132).

[9] 王东青,唐虹.国外成本粘性理论的相关研究综述[J].财会研究,2012,(6).

[10] 武张鑫,李跃文.成本粘性研究十年综述[J].财会通讯,2014,(5).

[11] 于敏.委托代理关系与公司治理结构[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2).

猜你喜欢

业务量粘性董事会
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480.9 亿件
一类具有粘性项的拟线性抛物型方程组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2020年业务量达830亿件快递跑出经济活力
带粘性的波动方程组解的逐点估计
8月全国快递业务量完成32.6亿件同比增29.4%
粘性非等熵流体方程平衡解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