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17-04-24李文清田红超

关键词:先锋队工人阶级列宁

李文清,田红超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李文清,田红超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原则,结合俄共(布)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群关系思想。列宁认为,工人阶级的历史特性规定了其必成为领导阶级;党的历史任务,即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历史任务,规定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但是,党与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群众之间的亲疏度要有所差异。总体而言,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农民阶级是党重要的联系对象,小业主、知识分子等有产者有时也能与党结成暂时的同盟。列宁从群众利益、党的自身建设、组织机构等方面阐述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路径。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列宁;党群关系;政党;群众

党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工人阶级政党或无产阶级政党)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理论指南、以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依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群关系思想。在列宁的话语体系中,党群关系中的“党”特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即当时的社会民主党或共产党,是与机会主义政治派别、资产阶级政党等相对立的;党群关系中的“群众”特指非党的被剥削劳动者,既包括受剥削、受压迫的无产者,如专靠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农民中的小农阶层等,也包括少部分有产者,如小业主、农民中的中农阶层、知识分子等。

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十分丰富,本文从党的阶级属性、党的历史任务、党与不同层级群众亲疏度的差异、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路径等四个维度阐述了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源泉,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坚定的领导核心

(一)工人阶级是整个社会的领导阶级

列宁在1895年至1896年撰写的《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中指出,大工厂的迅速发展,使俄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小业主不断破产而被迫加入大工厂,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来维持生活,与此同时,农民失去土地而变为雇佣工人,从而,“所有厂主被一种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工人同样也被一种共同的利益联系起来”[1]9,于是俄国出现了根本利益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即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工人阶级与靠占有生产资料榨取工人生产利润的资产阶级。首先,工人受到的剥削是相同或相近的,相同或相近的利益诉求使不同工厂的工人在斗争中逐渐实现了联合;其次,工厂是一所“学校”,教授了工人如何组织起来、如何养成纪律,培育了工人独有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最后,工人完全失去了自身的自由,彻底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工人的受压迫程度最严重,革命性也最坚定、最彻底。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列宁认为:一方面,社会阶级的分化十分明显,整个社会被划分为根本利益相互对立的两大阶级,即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是全体被剥削者的领导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的支柱,“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彻底的民主主义者,坚决反对专制制度的战士”,“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争取政治自由与民主制度的先进战士”[1]33。

(二)党与工人阶级之间存在鲜明的界限

列宁认为,“把作为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党同整个阶级混淆起来,显然是绝对不行的”。社会民主党是阶级的党,因此,整个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应当在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下行动,整个阶级应当尽量紧密地靠近我们党。但是,如果我们盲目地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任何时候,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积极程度都能达到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即工人阶级政党的水平,那只能是自欺欺人,那只能会降低我们党的水平和要求,那就是马尼洛夫精神和“尾巴主义”[2]。工人阶级掌握着先进的生产工具,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奠定了基础,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但是,工人阶级并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二者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界限。从逻辑上讲,“工人阶级等同于党”与“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基础”这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否则必然犯逻辑混乱的错误;从实践上讲,把工人阶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混为一谈,对无产阶级革命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列宁在阐述工人阶级政党组织原则时,批判了以阿克雪里罗得为首的机会主义分子,批判机会主义分子忽略整个工人阶级与先锋队之间的区别,批判机会主义分子无视整个工人阶级与先锋队之间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的差距。列宁认为这些“忽略”和“无视”对工人阶级、对党及他们所共同肩负的历史任务是不负责任的和危险的。

(三)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和领导核心

党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先锋队组织,是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及完成全人类最终解放事业的坚定领导核心。正如1917年下半年列宁在《关于土地问题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党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对群众一般水平的反映,而是要发挥其先锋队的作用,不断带领群众前进[3]。在受专制制度压迫时期,列宁认为党既是领导所有被剥削者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新的国家制度的领导者,也是反抗资产阶级的坚强领导核心。如列宁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所撰写的《国家与革命》中论述道:“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的党,也就是教育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它能够夺取政权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指导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剥削劳动者在不要资产阶级并反对资产阶级而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4]十月革命胜利后,党上升为执政党,领导苏维埃政权、工会和其他群团组织,此时列宁强调:除了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除了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没有其他的任何组织或者力量能够领导苏维埃政权,能够领导自己的国家[1]235。党执政后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党的任务不是对国家事务事无巨细地干预,而应是对整个国家机关进行总的领导[1]336。

二、党的历史任务规定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

列宁认为,党的首要任务是领导工人阶级争得政治自由,党的最终目的是领导全体劳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始终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完成其历史任务的必要条件。

(一)俄共完成其首要任务必须密切联系群众

在1895年至1896年列宁所撰写的《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中,列宁指出:党和工人阶级的首要任务是争得政治自由[5]90。在列宁视域中的政治自由是通过法律(宪法)保证全体公民参与国家管理,保证公民享有言论、集会和出版等影响国家事务的权利,即是一种民主主义的表现。根据俄国的政治实际,列宁拟通过两条路径去争取政治自由,即合法斗争与暴力革命。首先,通过合法斗争提高阶级觉悟,组织群众。在暴力革命时机成熟之前,列宁和党试图以合法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为手段,把工人阶级团结起来,通过参与国家管理和国家事务、影响国家法律的颁布等渠道不断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同时以是否反对专制政权和特权阶层为划分标准,把反对专制势力的所有阶级和阶层组织起来。列宁认为,在争取政治自由的过程中,社会民主党既要紧紧依靠工人阶级,更要组织、联合和领导一切反对专制势力的其他阶级和阶层[5]92。其次,通过赢得群众来赢得暴力革命。暴力革命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决定暴力革命胜负的因素诸多,其中决定因素是能否得到占人口大多数的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非法状态下,没有群众的支持、帮助和掩护,党和党领导的革命组织无藏身之地,无法积蓄力量,甚至无法生存;在革命进行时,如果仅靠社会民主党和占人口少数的工人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以党和工人阶级败北而告终。1905年俄国革命的失败,列宁和党得出的最大教训就是群众没有被充分发动起来,所以1909年列宁在总结俄国革命时讲:“公开的政治斗争迫使政党更紧密地联系群众,因为没有这种联系,政党就没有什么用处。”[6]

(二)俄共实现其最终目标必须密切联系群众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国进入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列宁认为如果没有大多数群众的支持而单靠共产党自身是无法完成建设社会主义任务的,更无法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1922年3月,列宁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与非共产党员的这种联盟是绝对必要的”,“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如果“不同非共产党结成联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有效的共产主义建设”[7]322-323。首先,社会民主党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列宁认为:“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1]224列宁在总结莫斯科征收党员周的工作中指出,我们能够强过白卫分子战胜英法帝国主义“泥足巨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能够从工人和劳动农民中汲取力量。列宁在为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所作的报告中指出,俄共能够战胜协约国的根源在于我们取得了工人阶级和非党群众的同情,而高尔察克却失去了劳动群众这一力量源泉。其次,密切联系群众是保证党的先锋队性质的必要条件。党员优于非党群众的根本原因在于党员具有非党群众不具有的优越性,也就是党的先锋队性质。列宁认为,党的先锋队性质的保持、发扬和发展需要密切联系群众。在纪律方面,无产阶级政党具有严格的纪律性,保持、检验和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性的条件之一,是“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但同样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同他们打成一片”[8]136;在队伍建设方面,清洁党的队伍,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必须清除混入党内的不坚定分子。着手清党工作,必须严肃认真、多方考察、综合评估,既要听取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和建议,更要重视非党劳动者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清党工作收效巨大,才能使社会民主党更坚强有力、更符合无产阶级先锋队这一称号[1]321;在苏维埃中,最可恶的敌人是官僚主义者,他们往往也是受人尊敬的共产党员,这是党和苏维埃最大的敌人,列宁认为清除这种敌人要借助所有有觉悟的工人和农民。最后,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能仅仅依靠党自身,而必须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列宁从来都不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能够依靠党自身来实现,他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需要党与大多数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1918年,列宁在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的发言中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9]721922年春季,列宁在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中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10],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与追随,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党与不同层级群众的亲疏度有所差异

总体而言,列宁认为党必须紧密联系群众,同时列宁也强调党与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群众的亲疏程度要有所差异。

(一)党与不同层级工人的亲疏度有所不同

在列宁的思想中,一方面,党必须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要紧紧依靠和联系工人阶级;另一方面,工人阶级自身也分为不同层级,不同层级的工人与党的亲疏度必然有所差异。按照亲疏程度的标准,列宁把工人阶级组织划分为五类:革命家组织与尽量广泛和多种多样的工人组织,这两类组织构成为党;靠近党的工人组织、不靠近党但事实上服从党的监督和领导的工人组织、工人阶级中没有参加组织的分子(其中一部分也是服从社会民主党的领导的)[1]111。从理论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政党脱胎于工人阶级,必须始终坚持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从逻辑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工人阶级之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界限,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中的一小部分,它的范畴远小于工人阶级本身;从组织原则上来看,与整个工人阶级相比较,党的组织性更强,党的组织更集中、更团结和更有力。依据以上的划分,党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界限清晰可见,党与不同层级工人的亲疏程度有所差异更是一目了然。在通常情况下,党与工人阶级亲疏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与党联系最紧密的是“靠近党的工人组织”,其次是“不靠近党但事实上服从党的监督和领导的工人组织”,最后是“工人阶级中没有参加组织的分子”。

(二)党与不同层级农民的亲疏度有所不同

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政治和行政管理靠的是整个先锋队保持同全体无产阶级群众、同全体农民群众的联系。”[8]690列宁认为党不仅要紧密联系工人阶级,也要联系农民阶级,必须争得农民阶级的支持和拥护。列宁把农民划分为不同的层级,指出党与不同层级农民的亲疏程度有所不同,反过来,不同层级的农民对党的支持与拥护程度也不一样。1919年,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论述了无产阶级对待农民政策的基本路线:“无产阶级应当把劳动者农民和私有者农民,即把种地的农民和经商的农民、劳动的农民和投机的农民区别开来,划分开来。”[9]1591920年,列宁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准备的文件中进一步阐述了党对待不同层级农民的不同政策和态度。列宁指出:农村被剥削劳动群众分为三个部分,即小农、中农和大农。首先,小农是农村中人数最多的群体,这一阶层最靠近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阶级,只要党和工人阶级积极主动地争取,这一阶层就能与党和工人阶级走上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来;其次,中农在经济上属于小农范畴,但是偶尔会有一些剥削小农的现象,这一阶层动摇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党应该尽量争取这一部分农民群众来支持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至少使其保持中立;最后,大农是农民中的资本家,这一阶层是我们党反对的对象[11]。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不能“笼统地”讲密切联系农民群众,而应该根据农村的实际阶级和阶层状况来制定党联系不同农民群体的具体路线和政策。

(三)党有时与有产者可结成暂时的同盟

列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工具,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党与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群众的联系问题。列宁在为社会民主党起草的第一个纲领草案及对纲领草案说明的文献中指出:在受专制政府压制、没有任何政治自由的俄国,公开的、自由的政党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能够代表其他阶级和阶层利益的、能够影响舆论的政治派别还是有的,社会民主党必须确定在什么限度内谁能够成为我们的同盟者,以及谁是我们的敌人[1]22。列宁强调,在一定的限度内,党可以与其他政治派别结成同盟,甚至可以与有产阶级结成暂时的同盟。同时,列宁也强调小业主、知识分子等虽然也属于被剥削的范畴,但他们不是纯粹的无产者而是半无产者,他们的根本利益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相互对立的,所以在与这一阶级或阶层群众结成同盟时,社会民主党要始终牢记:党绝不能使自己脱离工人运动;有产阶级或阶层只能是社会民主党和工人阶级的暂时同盟者[1]23。在党与有产者暂时结盟的问题上,列宁认为党既要有无产阶级坚定的原则性,坚决反对无原则的结盟,也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有策略的灵活性,不断扩大支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联盟,避免犯“关门主义”的错误。

四、密切党群关系的路径

列宁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上,列宁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列宁认为,与历史英雄人物相比较,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全部人类历史无疑是由无数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的[7]179。在坚定的唯物史观哲学基石之上,列宁认为要从利益纽带、先锋队纽带和组织纽带三个方面构建联系群众的渠道。

(一)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发挥利益纽带的联结功能

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2]列宁认为党要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始终联系人民群众,就必须始终考虑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因为“利益是影响党群关系的核心因素,是政党和群众结成一定关系的原动力”[13]。

第一,党要重视工农群众的整体利益。人心向背,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决定历史进程。列宁认为党必须从占人口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利益出发。1918年11月,列宁在《在中部各省贫苦农民委员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论述土地社会化法令的问题时指出:社会民主党是不赞成甚至反对土地社会化这个法令的,但是我们还是签署了这个法令,其原因就在于这个法令符合大多数农民的意志,对于社会民主党来讲,如要顺应革命发展之势,就必须反映、遵循和执行大多数人的意志,否则就是逆革命之势而动,就是背叛革命[14]。1921年上半年,列宁在阐释新经济政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生产力”,唯有如此,才能改善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才更能巩固工农联盟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9]215-216。只有为大多数人争取利益、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党才能够赢得大多数人的支持与拥护,才能够巩固政权,才能够取得最终胜利。

第二,党要正视和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列宁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十分正视和重视个人正当利益,反对任何无视和轻视个人正当利益的思想和做法。1921年10月,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指出:我们不能靠激发人民的政治热情和军事热情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否则人民群众不可能追随或长期追随党来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否则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只能是一句美丽的空话[9]247。在实践的基础上,列宁总结出:我们必须改变以前那种依靠命令的方式实现过渡,“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方法”,我们不仅要重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整体利益,更要正视和重视工人和农民的个人正当利益,必须坚持国民经济建设与个人正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9]258-259。

(二)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发挥先锋队的领导作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能否吸引人民群众、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关键取决于党自身。

第一,党要善于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使自身永远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首先,严把入口关。列宁认为,要想真正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特别是成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党员,不能不接受组织的严格考察,社会民主党特别是执政后的社会民主党应该提高入党“门槛”,至少不能降低入党“门槛”。列宁建议拟定详细具体的入党考察条例,并且延长党员的预备期,保证预备期必须发挥作用。列宁建议接收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群众入党时要在预备期时长、考查条件、入党介绍人人数等方面体现出考察条件的差异性,其中,在接收工人入党时必须首先确定“工人”的概念,界定“工人”的范畴[1]327-330。其次,加强对党员的教育。注重对党员的教育工作,不仅要提高党员的政治和思想素质,也要提高党员的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最后,通过清党工作来纯洁党员队伍。通过清党,我们要把意志不坚定、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没有达到党员水平的“官僚化”党员、“劣质”党员清出社会民主党的队伍。

第二,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只有在同阶级敌人斗争中,处处走在前头,处处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带领群众,才能吸引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同情与支持。列宁认为:掌握着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先进阶层以身作则,在整整两年期间给无产阶级劳动群众树立了榜样——他们忠诚于劳动者的利益,坚决与劳动群众的敌人作斗争,奋不顾身地反击世界帝国主义强盗,这表明了,唯有如此,社会民主党才能得到大多数劳动者的同情和支持[1]226。

(三)构筑党群联系的组织机构,发挥组织纽带的联结功能

列宁认为党联系群众的组织机构有苏维埃、工会和非党代表会议,这三种组织机构在密切党群关系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是新型国家,“国家是镇压机关。必须镇压剥削者,但是,用警察是镇压不了他们的,只有群众自己才能镇压他们,这种机关应该像苏维埃那样和群众有联系,应该代表群众。苏维埃同群众要接近得多,他们提供了接近群众的机会,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教育这些群众”[9]71。工会是联系党和群众的重要机构,列宁认为:联系群众,即联系绝大部分工人、农民、小业主等受剥削的全体劳动者,是任何一项工会工作取得成绩的必要条件;“工会只有把极广大的非党工人群众联合起来,才算是真正的工会”,工会是共产党和群众之间的传动装置,如果工会不能正常工作,社会主义建设势必受挫[9]304-307。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俄国社会民主党创造出了除苏维埃和工会以外的另一个联系群众的机构,即非党代表会议。列宁认为:“非党代表会议有助于密切共产党员同非党人员的联系,有利于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可以推荐新的工作人员。”[15]

五、列宁党群关系思想的现实启示

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是一切马克思主义政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理论源泉,它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政党的存在和发展有时限性,马克思主义政党亦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政党总归要退出历史舞台,而人民群众是永远存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退出历史舞台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人类社会进入了马克思所谓的“联合体”,政党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了;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人民群众不再选择马克思主义政党为领导者,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党群关系出现了破裂,责任一定不在人民群众,而在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破坏党群关系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只能是党自身,所以列宁通过“清党”、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提高入党门槛等方式不断强化党的肌体,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讲,同样需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强健党的肌体。首先,提高党的执政意识。“执政意识,是指已经执掌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把巩固执政地位、为人民带来福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6]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主要靠党的执政绩效来巩固,即靠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福祉从而不断增强党执政的群众认同、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来巩固的。所以,在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务必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有效制约和规范权力,不断提高执政绩效,始终做到“权、利、心”指向人民群众。其次,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党的组织是党发挥作用的战略据点,是党联系群众的有形载体。现阶段,我们党的组织特别是少数基层组织比较涣散,软弱无力,党员流动性大,有的是空有组织之壳而无组织之实。所以,党必须优化组织结构,强化组织功能,使组织真正起到战斗堡垒的作用。再次,提高党员个体素质。在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党员个体的差异性较大,大多数党员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员的标准,但是部分党员是不达标党员。因此,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依据“两学一做”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净化党员队伍,使每一个党员都成为合格的党员。最后,加强反腐力度。党员领导干部腐败是损害共产党执政形象的最主要因素,是破坏党群关系的毒瘤,如果任由腐败发展蔓延,必会亡党。我们要以苏共为鉴,加大反腐力度,提高反腐效率,净化执政土壤,杜绝贪腐现象。

(二)树立群众观点,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是区别马克思主义政党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列宁认为,树立群众观点,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执掌政权,要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始终树立群众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17]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在理论上坚持群众观点不动摇,也要在实践中抓紧群众路线不放松,这是党能够始终执掌国家政权并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也是党始终不脱离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

(三)科学发展,夯实密切党群关系的物质基础

做大“蛋糕”,加快发展的速度和提升发展的质量,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虽然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方面,我们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这样才能够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做好密切党群关系的工作;另一方面,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发展成果,才会提高党执政的公信力,才会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度。实现科学发展,夯实密切党群关系的物质基础,是做好密切党群关系工作的硬实力。

(四)尊重群众需求的差异性,增强群众工作的现实针对性

正视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现实针对性,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所在。列宁强调,党要重视和正视不同层级群众的个人正当利益,中国共产党必须继承和发扬列宁这种思想。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践中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要遵循公平原则,城市与农村之间、发达板块与欠发达板块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等均能够享有改革发展带来的福利,而非少数人独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其次,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要体现差异性,不同层级群众的具体需求是不一样的,群众所想之物、所急之事和所难之题既是千差万别的也是具体实在的;最后,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要体现多样性,不仅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也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发展权益等多方面权益。所以唯有在成果分享中做到“有的放矢”而非“千篇一律”,才能提高群众工作的效益,才能增强群众工作的现实针对性。

(五)建立健全组织载体,拓宽党群联系的渠道

我们党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拓宽党群联系的渠道,既要完善原有的组织载体,充分发挥、挖掘原有组织载体的功能和作用,也要根据客观实际创建新的组织载体。首先,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联系群众的功能。各级党团组织特别是基层党团组织,是联系群众的最重要组织载体之一。各级党团组织具有分布广、人数多、力量大、亲和力强等特点,能够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准确地反映群众各种诉求,所以必须充分挖掘各级党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潜力。其次,健全各级人大和政协联系群众的职能。丰富和发展各级人大和政协联系群众的职能,特别是创新“两会”闭幕期间各级人大和政协联系群众的方式和方法。再次,完善政府中群众工作部门服务群众的职能。政府中群众工作部门,如信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等,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不断丰富服务手段、不断更新工作方式,切实做到为民排忧解难。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区差异性大,所以各基层党委和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创建一系列符合民俗民风的群众工作机构。

总之,列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工具,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群关系思想。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是一切马克思主义政党做好联系群众工作的重要思想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理论指南。

[1]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列宁.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4.

[3] 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8.

[4] 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

[5] 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 列宁.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25.

[7]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09.

[11] 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7-172.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13] 蒋维兵.影响党群关系的利益因素分析[J].理论导刊,2012(11):35.

[14] 列宁.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4.

[15] 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5.

[16] 刘道福,檀雪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主要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30.

[1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8.

(编辑:蔡秀娟)

Lenin’s Ideolog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Masses and Its Realistic Implication

LI Wenqing, TIAN Hongchao

(SchoolofMarxism,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On the principle of Marxist theory of Party build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Russia, Lenin had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ought of the Marxist Party-the masses relationship. Lenin thought that,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s of working class enable them to be the ruling class, and the Party is the vanguard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core of leadership; the historical task of the vanguard of the working class, namely, the historical task of the Party, requires that the Party must stay close to the masses; the intimacy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of different classes vary a lot. Overall, the working class is the class foundation of the Party, the peasant class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Party, small owners and intellectuals, could also form a temporary alliance with the Party. Lenin had stated three ways of close ties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include: the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itself, and the organization. Lenin’s thought of the Marxist Party-the masses relationship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 for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ni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political party; masses

10.3969/j.issn.1673- 8268.2017.02.001

2016- 01-28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执政党与群众关系研究(2014BS012)

李文清(1982-),男,辽宁开原人,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党群关系理论研究。

A821

A

1673- 8268(2017)02- 0001- 08

猜你喜欢

先锋队工人阶级列宁
大同市文联、市文艺创研中心党员先锋队下沉社区疫情防控
彰显高校师生党员先锋队特性的路径探析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打造文化游乐综合体先锋队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中央苏区时期少年先锋队组织研究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