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旅游凝视的一个对象
2017-04-24刘思雨王艳平
刘思雨, 王艳平
(东北财经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5)
背:旅游凝视的一个对象
刘思雨, 王艳平
(东北财经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5)
在旅游凝视概念下, 关注了背凝视问题, 从而将主体关注引向了客体对象, 进一步发现了连续宾现象, 这一逻辑的形成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有关。 研究发现, 人的前身是功利的, 后身具有精神意义, 因而在旅游中要给予后身以关怀, 而背就是后身的典型代表。 作为移动终端的智能手机,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来, 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拍照的机会, 其恰逢人们萌生出对背产生敬意之际, 因而诱导了对前行者后背的关注与凝视。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研究还发现, 可将旅游凝视与舞台真实两种理论结合起来, 由舞台猜疑走出去, 鼓励人们来到后台, 来到地域后身, 做深度的思考型旅游者。 关键词: 旅游凝视; 背; 连续宾; 智能手机
一、 旅游凝视阐释
旅游凝视是一个重要概念。[1]但不管怎样引申、 隐喻与拓展, 无需高深, 凝视本身就是一个视觉状态。 物理性的凝视行为, 等同于较长时间的专注目光。 一个基于旁观者立场的发现, 凝视者本身多意识不到自己处于凝视状态中, 旁观者经常发现旅游者处于凝视状态, 随后虽然也会看看其凝视了什么, 但研究者更关心凝视者的心理状态, 因而有关旅游凝视的研究还算不上一种科学, 其心学成分很高。 学者也多研究旅游凝视类型, 谁在凝视谁, 由旅游者凝视当地居民, 到居民反过来凝视旅游者, 但较少研究凝视对象背身。 中文里有“他在凝视着”这样的话, 但很少有“她在凝视着寺庙”的说法。 凝视基本上是个不及物动词, 即便是凝视的英文词gaze, 也是一个不及物动词, 非得跟着at、 to、 around、 of等, 才能走到对象物上。
或许正因为此种情形, 李拉杨倒是没有直接讨论这一背景, 但其在文章了却指出了凝视还有注意的意思[2], 这就把研究意境往对象物那边靠了靠。 笔者觉得, 注意的注字, 已经较为接近对象物了, 如向池里注入温泉水, 注水这个动作就发生在池边, 是指管子的出水口, 注水与热泵(可类比凝视的位置)之间是有距离的, 此种情况下就较少关心是谁在注水, 注入操作者不是重点, 而凝视多提示着谁在凝视。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觉得自旅游者的眼睛到对象物之间, 其实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连续谱, 眼睛—凝视—注意—对象, 或许还可以有更多的环节。
即便是以be careful或pay attention to作为注意的英文翻译, 在过去的年代里, 因人们对物质的渴望, 小心和注意都是经常性行为, 于是在那个语境下, 旁观者多关心那人在注意什么。 与此相对, 凝视这个发呆动作在生活中是不常见的, 自古就有“穷忙”的说法, 人们或没有时间描述心理状态, 因而一旦发呆, 便会有人疑问“他怎么了”。 以上分析意在表明旅游凝视关心的是主体, 落脚于旅游者, 而本文将研究与此相关但却是指向客体的对象, 其作为凝视的对象, 因而客观性较强, 提示着本研究较凝视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 背之关心启发于智能手机
旅游凝视的对象多与物的对象有关, 旅游者可以凝视山水、 文化遗产等, 但少有文章讨论这些。 现实情况下, 人一般不可凝视于人, 那样是无礼的, 但旅游凝视的研究却偏偏是讨论对人的凝视。 学者希望把凝视与权力、 不公结合起来, 其实都是在沿着福柯给出的思路。[3]在这个语境下, 旅游凝视与旅游交流是相对的, 人相对而不交流, 对视就是不合情理的。 但在旅游中, 陌生人居多, 以陌生人为邻[4], 直接交流就有些难度, 要么是通过打听而交流, 要么是通过消费来交流, 总得有点起因。 也正是因为直接交流困难, 日本学者很看重温泉旅游, 在水热的作用下, 旅游者很容易发起交流。 但笔者在这里想给予挑战的是, 旅游者可不可以不失礼的对人凝视, 不从权力角度分析, 而迎面偷窥的情境又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中。 换一种视角, 在远距离情况下, 当然可以凝视对方, 走近了就需要将目光挪开。 假如有熟人同行, 或者经得对方同意, 可以通过照相的方式, 实现事中短暂及事后的对人的替代物即相片的凝视。 本研究更看重对人背的凝视。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 以手机捕捉人之背影的机会增多, 背影可以作为一个凝视对象。
在生活中, 因有功利、 血缘、 熟人关系的存在, 与人相处多是交流的, 也正因为此, 人们多无暇凝视。 即便是凝视路人, 也是觉得其像某个自己知道的人, 而一般情况下并不凝视路人。 而在旅游中, 人人陌生, 直接交流困难, 因而有了可凝视的机会, 并且因旅游具有移动性, 同向前行的机会多, 背凝视就成了一个不言而喻的现象, 而此时手中又持有智能手机, 在产生兴趣之际就会拍照。 本研究之所以关注到背凝视现象, 也源自对生活的观察, 在生活里若能淡然, 寄情南山, 尤其是中老年居民, 也可产生一种类似于旅游的心境。 由此可见, 旅游与生活可以相通, 不仅相异, 也有相同。[5]
关于背*中文中很少直接说背的, 直接说有些让人感觉到很突兀, 说“我的背”等就很自然, 或者说身体包括头、 脚、 前身、 后背什么的, 总得加个字与之组成词。 笔者倒是觉得, 日文中的“人の背”说法很符合本文意境, 可要说成中文, “人背”或“人之背”, 似乎还是有些不自然。已有些常用的词汇, 包括后背、 后影、 后身、 背影、 背疼、 背负等, 多是与健康意义有关, 但也提示着精神意义。 有关健康意义, 一旦涉及背, 多为本人的自觉, 是在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 而有关精神意义, 多来自他者的观察, 是视觉的发现, 如儿子发现爸爸驼背了。 如前文所述, 过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人们忙忙碌碌, 更看重有头有脸、 纤手玉脚、 柳腰细眉、 宽肩嫩膀等, 这些部位的实用价值较高, 或具有展示效应, 而且那时少有照相机, 胶卷与显像的成本也较高, 普通人对他人的背部关注较少, 人体构造也决定了看不到自己的背。 正是在这种语境下, 现代社会各种条件都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人在旅游中有了“闲心”, 应更多地给予背以关心、 关怀与关照。 既然看不到自己的背, 那就凝视他者之背吧。
当然, 个别文化学者先觉性地注意到了背的存在, 意识到了背负的精神意义, 不仅是指父母之背, 或于侧或于后观察父母, 产生感恩之心, 还包括看到了印在文化衫背上的那些符号, 包括各种被商业化了的图案、 文字、 色彩和口号。[6]再如, 当在街上看到背书包的小学生, 那个沉重的书包是精神的还是功利的?真是不得而知, 后背也让人纠结了。 不管怎样, 纠结心理也好, 固执己见也罢, 通过摄影就可以留下关于背的证据了。
目前在旅游凝视领域内, 还少有人关注有关背的思考, 笔者甚至还把手机拍照结合进来, 有点堪称进入无人区的感觉, 因而本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 甚至是更前的一个阶段, 还处在摸索之中。 但笔者觉得很值得开展这个研究, 现在是可以关注背的时候了, 一方面可以推进旅游凝视研究, 另一方面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比如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背, 而我们的背也被他人观察了, 恰似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意境, 也说明奉献是可以传递的, 不一定就得相互, 相互有些交易性, 而传递与共享一起, 是一种新型价值观。 通过这种视觉传递, 背与胸的心理距离正在缩小。
三、 背凝视的旅游体验价值
(一)他我之背
人看不到自己的背, 但可以观他人之背, 将其视作自己的。 同族内, 辨脸比较容易, 背之差别不大, 可将他人的背视为己背, 这有种哲学味道, 从某种意义上看, 旅游也是一种哲学。[7]换种思路, 就可以变相地看到, 那是自己原本看不到的, 不可却可地构筑这类情景, 提示着旅游特有的魅力, 因为在异地可以进入到非现实化的境地。 人人都有后背、 脑后与臀部, 但都看不到自己的这些部位。 如果借助镜子的话, 看到的也是反的, 左变右, 右变左, 上下秩序倒未变。 人非得借助工具, 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部位, 否则就得观他之物, 那可以作为我的替代物。 这一分析思路的意义在于, 若只观察不同点, 就容易产生骄傲或自卑心理, 容易生成羡慕嫉妒恨的心理, 但是观察他人与自己的相同点, 就便于更多地审视自己, 提示着自己要自省于看不到的自己。
(二)功利之前身
正因为关注了背, 通过耦合联想, 这也是最为常规的一种思维方式, 笔者意识到了前身的功利性。 人生不如意亦经常解释为点背, 机会没出现在前面而跑到身后去了, 估计那个点是指利益。 逐一细想人体各器官, 几乎都是为前身服务的, 手脚关节的“设计”都有利于获取食物, 方便进食, 虽然耳朵位于头的两侧, 但也难以顾及身后。 在身体前后的对比中, 笔者备感负隅顽抗的语义, 就连家具的背面也都是贴墙而置的, 所有的风光都留给了脸面。 在这种语境下, 笔者更意识到KAPPA(卡帕)品牌标识设计者的境界, “1970年, 一对男女模特在工作间隙坐下来休息, 摄影师无意中捕捉到了这个画面”, 由此诞生了这个享誉世界的品牌LOGO(视觉符号)。 而此前在人们的印象中, 背靠背可能是一种御敌情形, 是在提防着什么, 这再次提示着前身的功利性, 面面相对多少都要牵扯些精力。 而这对男女之所以背靠背而坐摆出游憩姿势, 是因为KAPPA相信人与人是可以相互分享乐趣的, 无论在何时人与人也应该互相支持达成目标。
(三)默许观察
旅游者具有两面性, 渴望交流, 也经常不愿意被打搅。 旅游凝视应属于被观察者不被注意到的情景, 但有时也会让人注意到, 旅游者在某些时候、 地点是可以观察其他旅游者的, 即在是、 否之间确实存在着灰色地带, 可将这一现象归为默许观察。 通过背凝视, 旅游者或更意识到灰色地带的存在, 意识到这一点可让自己更加成熟。 每个社会都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黑暗的一面, 坚持哪一立场都不真实, 而现实中有大量的灰色地带, 要靠伦理和道德底线来阻止由灰变黑, 其实将黑白两色混合起来得到的就是灰色。
默许观察是一种人间现象, 是否为善意行为就如“女为悦己者容, 士为悦己者用”[8], 往往取决于观察者的态度。 旅游者凝视他人后背, 因无功利性, 不可能占用很长时间, 不仅不易被凝视者发现, 即便是发现了, 也可以很自然地相安无事, 因为没有侵犯人家的隐私。 善意行为有强弱之分, 亲近者可如灵长类动物那样, 彼此相互梳理毛发[9], 而一般的善意者只需投下不侵犯的目光, 可谓是一种神交。
(四)背之相关的旅游产品
旅游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 因而要提供有关背的旅游产品。 笔者尝试着提出以下7种产品:①设置周长3km的散步道, 规定逆时针行走, 沿线做路程刻度标识; ②酒店房间内配置“痒痒挠”, 日本的温泉酒店就有这种东西; ③设计背靠背用于坐的设施, 提示心理上的安全性; ④在温泉浴场打造特色的搓背产品; ⑤酒店配备可穿可披的外衣, 可与睡衣配套, 也方便客人走出房间; ⑥可降低房间内椅背高度, 椅子有扶手, 方便客人后仰舒背; ⑦浴室内设置对立的双镜, 以便让客人能看到后身。
四、 借助智能手机的背之再凝视体验
(一)事后体验:再凝视
一般人不介意被抓拍了后背, 当然最好要保持距离。 也正因为现在摄影很方便, 也让事后有了再凝视的凭借, 不再仅凭记忆。 事后凝视的对象是相片, 虽然需要结合对现场场景的记忆, 但事后的时间更充足了。 事后的凝视对象也不仅限于背部, 还可以扩展到相片中的所有元素, 当时可能没有注意到某些存在。 事后凝视确实有巩固现场体验成果的作用, 这一幕也称为旅游回味, 但本研究中的事后体验还有新功能, 如将相片传给被拍者, 两人间还可以通过微信等做进一步的互动, 若是发表在群里, 就会发生多人交流的情景。 事后凝视脱离了体验现场, 借助了域外时空[10], 这完全是由于技术进步, 就如VR(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技术必将改变旅游体验的程式一样, 包括改变旅游者再体验或先体验的位置。 某些新技术替代了对资源的直接接触, 因而也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 事后再凝视颇有些大气中“平流层”“臭氧层”的作用, 保护着现场体验情景不“逸散”掉, 一定程度阻止了生活对体验成果的稀释。
(二)节点—两段
镜头让笔者意识到背凝视现象的存在, 而一旦有了这种意识, 可想到即便是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 旅游中也会有背凝视的, 但却是智能手机让背凝视浮现了冰山一角的潜意识, 变成了正在崛起的由意识组成的一座山, 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现象。 一般情况下, 旅游摄影是将摄影镶嵌在体验过程中的, 一次几秒钟的拍摄, 把原本单峰的畅爽曲线变成了双峰(图1)。 摄影前以寻找美为主, 兼顾着“一见钟情”; 而摄影后的体验以欣赏为主, 兼顾着满意与安心, 摄影后有了憩的成分。 当然, 在摄影后的后半阶段, 旅游者也会酝酿着下一次的寻美活动。
(三)连续宾
背凝视是深沉的, 旅游摄影需有器械, 这也让
图1 摄影的旅游体验双峰性
旅游行为有些专业化了, 两者结合而成的深专性, 也助推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文化的形成。[11]至于背, 当然是某种意义上的, 当被拍摄者自己未注意被拍时, 所有的拍摄都可视为对背的拍摄。 旅游中拍摄他人背影, 被拍者被置于了宾格位置, 拍摄者与其形成了一个主宾关系。 无论是在拍后当时还是过后, 将相片传给被拍者, 被拍者可能是自己的同伴, 也可能是当时的新识人。 当被拍者看到自己这幅相片时, 一般不会像看正脸照那样, 品味自己照得好还是不好, 而是在审视自己平时也难得一见的自己的背影, 此时被拍者与相片又形成了一个主宾关系, 即相片是宾格, 而被拍者由原来的宾格变成了主格。 如此就构成了一个连续宾现象, 这种连续性很值得研究。[12]
被拍者有了两次做宾格的机会, 一是自己, 二是自己的相片, 同时还做了回自己相片的主格, 竟然有3个角色, 因而被拍者太有可能愉悦了(图2)。 假如没有智能手机技术的出现, 假如没有他人从中帮忙, 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 自拍就做不到这一点。 笔者在绘制图2的过程中, 或者是完全为了求得上下对称, 也得到了有关先后宾的一个结论, 即对于拍摄者而言, 被拍者为先宾(近宾), 而相片为后宾(远宾)。
图2 旅游摄影情景中的连续宾、 远近宾
五、 结论
通过上述讨论, 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 虽有继续深入研究旅游凝视的意义, 辨识出更多的凝视主体, 但也可以另辟领域, 对旅游凝视的对象开展研究; 第二, 提出人之背可以作为旅游凝视的一个对象, 而以往的研究只落在主体上, 并不对概念的人再作进一步的分解, 就如不把人分为脑、 手、 口一样地研究人口学; 第三, 本研究发现, 人的前身具有功利性, 而后背却有精神意义; 第四, 智能手机的普及, 显现了背凝视这一现象正在成为社会现象, 其改变了旅游体验的程式, 也为旅游后的再凝视及交流提供了可能; 第五, 可将背凝视引入到宾格理论中, 以提高凝视研究的演绎能力, 跳出凝视是什么、 有什么的限制。
在旅游凝视概念下, 提出背凝视不仅只是限于对人的观察, 还可以拓展到地域背后、 地名背后等, 这便可以走到麦肯奈尔舞台真实理论中, 继而进入到戈夫曼的前后台情境中。[13]这不仅有助于倡导深度旅游, 培养思考型旅游者(thoughtful tourist), 同时还有助于各种理论的联合, 形成有机关系, 提高研究的易变能力, 比如再把互联网思维结合进来。[14]
[1] 吴茂英.旅游凝视:评述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2,27(3):107-112.
[2] 李拉扬.旅游凝视:反思与重构[J].旅游学刊,2015,30(2):118-126.
[3] 刘丹萍.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J].旅游学刊,2007,22(6):91-95.
[4] 夏赞才,刘婷.旅游何以与文明有关:从鲍曼的旅游者隐喻说开去[J].旅游学刊,2016,31(8):1-3.
[5] 方向红.白居易的旅游生活及旅游诗[J].宜宾学院学报,2014,14(4):38-41.
[6] 余世存.文化衫的喜剧[J].企业文化,2004(11):87-88.
[7] 赖坤.理解旅游哲学:基于融合创新路径[J].旅游学刊,2016,31(4):33-41.
[8] 屈雅君.女为悦己者容:关于男性电影的女性批评[J].当代电影,1994(6):53-55.
[9] 薄云娅.猴子为何互相打理毛发?[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4(1):14-15.
[10] 王艳平,程玉.关于旅游现象的一个假说:基于拉格朗日点[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35-141.
[11] 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20(4):67-72.
[12] 张新华.从存现句的形成看其结构原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1):40-47.
[13] 张晓萍.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J].思想战线,2003,29(4):66-69.
[14] 赵大伟.互联网思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8.
[责任编辑 李继峰]
The Back: An Object of Tourist Gaze
LIU Si-yu, WANG Yan-ping
(SchoolofTourism&HotelManagement,Dongbe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Dalian116025,China)
Under the concept of tourist gaz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back gaze, and leads to a focus shift from subject to object and discover the phenomenon of successive object. This logic is relevan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smart phone. This study found that utilitarianism is in front, while what’s behind has a spiritual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ourists should give more care to what’s behind during a journey, and the back is considered to be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what’s behin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condition, smart phones, as a mobile terminal, provide more freedom of taking pictures, when respect to the back emerges and incites the gaze at the back of walkers ahead. From a more extensive perspective,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tourist gaze theory can be integrated with the theory of staged authenticit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break out of stage suspicion, to walk to backstage, to come to what’s behind the destination place, and to be thoughtful tourists.
tourist gaze; back; successive object; smart phone
2016-12-27
刘思雨(1993—), 女, 河北张家口人, 硕士研究生; 王艳平(1962—), 男, 教授, 研究方向为旅游与温泉地理。
F590
A
1009-4970(2017)03-0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