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调节作用
2017-04-24涂序堂
[摘要]非理性因素的积极调节作用分别表现为积极推动作用、正向诱导作用、调节定向作用和支持保障作用。问卷调查表明,在非理性因素的积极调节作用下,大多数大学生思想政治主流积极,大学生政治参与常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参与 非理性因素
一、引言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指他们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参加社会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
目前,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研究颇多,但从非理性因素角度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不足。非理性因素是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的。简言之,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主体的欲望、兴趣、情感、意志及信念、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等意识形式[1]。通过分析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程度,分析发挥非理性因素积极作用的途径,形成高校良好的育人机制和环境,促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案及调查说明
2013年我们对南昌市两个不同类型高校(即综合类和师范类)中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44份,回收430份,回收率为96.85%。调查对象的情况为:18—22岁的占88.37%;男生占46.74%,女生占53.26%;共青团员占80.93%;一年级占51.40%,二年级占21.39%,三年级占27.21%。显然,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的年龄在18—22岁之间,政治面貌多为共青团员,男女比例适宜。为进一步印证调查结果,2016年10月,我们再次对南昌市某师范类高校中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2份,回收41份,回收率为97.62%。调查对象的情况为(简略为2016年数据,下同):18—22岁的占97.56%;男生占24.39%,女生占75.61%;共青团员占100%。印证调查中,共青团员和女性比例偏高,调查结果供参考。
三、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调节作用
调查结果表明,在人的理性支配控制下,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体现出一定的积极调节作用。这些积极调节作用分别表现为积极推动作用、正向诱导作用、调节定向作用和支持保障作用。
1.积极推动作用。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践中,总能不同程度地发现兴趣、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作用。积极的情感情绪将给大学生的参与实践注入活力,产生一定推动力量。问卷调查中,在回答“你对我国目前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看法时,选择“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大学生比例为49.54%(2016年数据为73.17%)。在回答“即将面临考试或学习很紧张时,却要代表同学们反映意见和呼声,你会怎样”时,选择“不怕耽误时间,很乐意去”或“尽量两者兼顾”的比例达到77.91%。在回答“你乐意参加社团、社会实践或青年志愿者活动吗”时,选择“很乐意”或“看活动内容再说”的比例达到68.37%。另外,在回答“评价你学校的社团文化活动”时,选择“丰富多彩、很有意义”的比例仅为11.86%,选择“表面热闹、意义不大”或“单调枯燥、缺乏新意”的比例达到72.79%。在回答“校园社团文化活动应该”怎么办时,选择“多组织”的比例高达80%(2016年数据高达90.24%)。一方面,虽然大学生对学校社团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不高,也一定程度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情感情绪;但另一方面,对学校开展社团文化活动的期望值较高,希望“多组织”。
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我国目前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是认可的,对于国家大事和政治经济热点乃至校园内发生的事件都非常关心,参与的关注度较高,从中折射出大学生投入的兴趣、情感、意志等情绪活动程度,非理性因素明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或激发作用。大学生校园参与的欲望和情感是比较强烈的,有良好的政治参与潜质,需要肯定和鼓励,也需要积极引导和培养。
2.正向诱导作用。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欲望和兴趣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欲望、兴趣、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一定程度上会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正向诱导影响。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预测十年后我国政治经济整体运行情况”时,选择“会更好”或“差不多”的比例为71.40%(2016年数据高达97.56%)。在回答“需要代表同学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等方面提意见,你会”怎样时,选择“很乐意”或“有时间就去”的比例达到67.45%。在评价“周围同学要求入党的动机多是”什么时,选择“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或“入党光荣能体现人生价值”的比例为77.21%。
这些调查表明,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一定程度上总是受到欲望、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的诱导影响。在这些积极的非理性因素正向诱导作用下,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爱国热情高,具有较强烈的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大多数大学生对我国未来的“政治经济整体运行情况”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3.调节定向作用。大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和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所关心关注对象的方向或目的还起着一定的自我规范调节作用,能不断强化参与目的,并通过坚定信念来锻铸良好的政治素养。一方面,多数大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据2007年调查,70.72%的大学生“想入党”[2],说明多数大学生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情感和意志倾向,显然兴趣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引导与定向作用,使其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在2013年的调查中,在回答“周围同学还未入党的原因多是”什么时,选择“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写了申请也没用”或“个人条件不成熟”的比例为63.72%(2016年数据更高达85.36%)。
调查说明,在自我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下,兴趣、情感、信念和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发挥了有目的、有计划性的调节定向作用。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行为的目的和归宿受到一定的自我规范调节作用,能够激励有明确目标的参与行为,约束抑制背离目标的参与行为。
4.支持保障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能保障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的顺利进行,欲望、兴趣、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发挥着一定的基础保障作用。尤其是欲望和兴趣,这是支持和實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在因素。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你周围同学对参加学校运动会”态度时,选择“非常积极”或“还算积极”的比例达到59.53%(2016年数据高达75.61%)。在回答“你参加过多少次班级或学生会干部的竞选”时,选择“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比例为76.28%。在回答“你参加过多少个校园社团”时,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比例为64.65%(2016年数据高达87.80%)。
调查表明,在积极的兴趣、情感的支持保障作用下,多数大学生普遍高度关注并积极参加学校运动会、班级或学生会的竞选、校园社团活动等。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肯定或成功的评价时,就会产生兴奋、自信、成功和快乐等积极的情感和意志体验,这些情感、意志体验不断支持和保障大学生实现参与的目标和目的。
综上,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调节作用。在这种背景下,绝大多数大学生多表现出思想政治主流积极乐观的特点:他们爱国热情高涨,政治鉴别力明显增强;他们非常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成才意识强烈。因此,需要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推动、正向诱导等作用,正确理解和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欲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需求表达,不断提高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水平。同时调查还发现,非理性因素积极调节作用的发展不平衡,部分同学政治责任意识淡薄,存在消极淡漠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俊苗等.简论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2007(1).
[2]涂序堂.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相关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8(11).
责任编辑/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