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课前准备三部曲

2017-04-24张勇

新教师 2017年3期
关键词:鸡蛋物体血压

张勇

【编者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要确保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重要前提。那么,教师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希望本专辑的文章能给读者一些参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如此,上课亦然。小学科学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教师课前准备得是否充分将直接决定着课堂实施的水平和学生学习的深度。

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观念的准备是根本

新的课改理念认为,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应该成为课堂的中心。鉴于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合作者,教学观念转变与否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其中,在引导学生学习让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这一环节时,分别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A:先让学生将鸡蛋放到水里观察一下,然后让学生将盐放到水里不断进行搅拌,直到看到鸡蛋浮起来就停止放盐。

教师B:第一步,教师出示两个贴有不同编号的装有液体的杯子,让学生猜测:如果将两个鸡蛋分别放进这两个不同的杯子里,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第二步,学生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第三步,教师追问:为什么会出现一个鸡蛋沉在液体里,一个鸡蛋浮在液面上呢?当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可能是鸡蛋不同,也可能是液体不同的原因时,教师继续追问: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鸡蛋沉、一个鸡蛋浮?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指出:可以将同一个鸡蛋放到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来观察实验的结果,验证是否是因为液体的不同;也可以将两个不同的鸡蛋放到同一杯液体中观察实验的结果,验证是否是因为鸡蛋的不同。第四步,学生根据讨论的方法进行验证。当学生实验后发现,确实是因为液体的不同时,有学生联想到死海不死的原理。这时,教师给学生提供盐,满足学生想让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愿望。

从以上两个相同环节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观念决定了课堂的不同走向。教师A的课堂既让学生观察了,又让学生动手实验了,貌似效果很好,实则学生是按照教师设定的程序亦步亦趨地做实验;教师B遵循推动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路线展开教学活动,静静观察学生的研究进程,适时适当地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突破。教师A的课堂看起来简洁而高效,实际上摆脱不了知识传授的藩篱;教师B的课堂看起来进程缓慢,却是基于学生思维的正常轨迹,让概念的建构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在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努力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当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调整探究的方向等。

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知识的准备是基础

任何的科学探究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毫无相关知识的储备,必然导致课堂的学习无法走向深入,甚至寸步难行。教师需要充分预估学生课堂学习可能遇到的知识障碍以及思维突破所需要的关键性知识,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合理地开发出一些适合学生课前学习的资源,借助互联网提供给学生进行提前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共同解决学生个体或群体还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以及新产生的疑问,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量血压”一课课堂教学前,教师让学生围绕3个问题(什么是血压?正常的血压范围是多少?怎样量血压?)展开学习。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教师先录制了一段视频提供给学生。课堂伊始,教师让学生围绕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当有学生提出,自己测量的血压值有时高有时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时,其他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普遍认为是测量的方法出现了问题:可能是因为臂带中心没有和心脏处于同一高度,也可能是臂带下方距肘关节的距离出现了偏差,还可能是因为臂带没有绑紧或者绑得太紧……于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解决完这个问题后,教师和学生接着交流影响血压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学生兴趣盎然,有人说运动可能会影响血压,有人说情绪的不稳定可能会影响血压,有人说饮食也会影响血压,还有人说年龄的不同也会影响血压……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影响血压的这些因素中,哪些在教室里就能进行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情况,认为运动和情绪这两个因素在教室里可以验证,而另外两个因素需要课后进行调查得到一些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后才能做出结论。教师进一步介入:怎样来验证运动是否对血压有影响?当有学生说可以把臂带绑好后边做高抬腿边测量时,有学生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这样测量,即使血压有变化也不能说明一定是运动对血压会有影响。因为做高抬腿时,臂带和心脏高度没有保持一致,这样的测量方法不对。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做高抬腿之前,先测量一下血压,而且必须测量三次后取平均值;做30秒的高抬腿后,立即再测量三次血压并取平均值,这样比较一下更合理。对情绪因素是否会影响血压的问题,学生的交流更是热烈。

显然,这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正因为课前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方便他们自主学习的视频,学生在课堂上才有了共同探讨的话题,才有了验证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交际能力、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得到了增强,自学能力得到了有力的培养,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的准备是保障

教师课前给学生准备好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形成起着保障作用。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学中,有的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有萝卜。学生将萝卜放到水里时,开始是浮的,后来又会沉下去,这样的材料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干扰乃至错误的认识。有的教师课前准备了好几组材料:A.肯定会下沉的(铁钉、石子等),肯定会上浮的(木头片、泡沫等),难以判断沉还是浮的(光盘、回形针等);B.同等重量、大小不同、不同物质的材料;C.重量不同、大小相同、不同物质的材料。有的教师将所有的材料同时发给了每个小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自始至终关心的是哪些物体沉,哪些物体浮,思维得不到发展。如果教师开始给每个小组只提供第一组材料,让学生先猜测哪些物体会下沉,哪些物体会上浮,然后再进行验证,那么验证的结果必然会对学生原有的猜想产生冲击:为什么有些小的会浮在水面上,有些重的也会浮在水面上?当学生认为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没有关系的时候,教师再给学生提供第二组材料进行实验。学生发现:这组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浮在水面上。教师再给学生提供第三组材料,学生发现:这组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会浮在水面上。当学生感觉到物体的沉浮和大小、轻重有着关系,认为越小越重的物体越容易沉在水里的时候,教师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水上的轮船重吗?它为什么又会浮在水面上呢?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由此可见,这组材料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教师在没有改变材料的情况下,只是调整了给学生提供材料的先后顺序,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向前推进,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增强。

常言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科学课前,教师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做好适当的准备,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也才能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科学学习的快乐,提高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小学)

猜你喜欢

鸡蛋物体血压
稳住血压过好冬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认识鸡和鸡蛋
控制血压刻不容缓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