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课堂高效率教学法“三要素”的分析
2017-04-24付文龙
付文龙
(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
为了适应当下高中历史的教学需要,进行高效率教学法的普及是必要的。这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思维,针对现阶段的教学状况,展开教学方式的调整。就高中历史课堂高效率教学法“三要素”展开分析,即拓宽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深入挖掘历史知识内涵、提升对历史事件的认识高度,旨在解决高中历史低效率教学的问题,实现历史课堂整体教学效益的提升。
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法师生互动教学效率一、拓宽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
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拓宽的目的在于突破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的局限性,深入挖掘教材内部内容深度,针对实际教学状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及更新,从而满足现阶段历史教学的需要。
1.做好重要史实的资料补充
通过对重要史实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分析所学的历史知识。比如,在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的知识点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英国资本主义的动因,教师可以补充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历程,补充讲授相关的圈地运动知识。又如在《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课教学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秦朝的大一统事件,教师可以补充讲授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
2.做好基本历史理论知识的补充
为了适应现阶段高中历史的教学需要,教师应该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教学出发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唯物主义素质,能够熟练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及分析问题,从而科学的解析相关的历史现象及历史事件,由表象到本质。
3.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是必要的。客观上来说,高中历史学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其与地理、语文、政治等学科密切相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渗透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二、深入挖掘历史知识内涵
为了增强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容,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度及广度。
1.找好历史问题分析的切入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历史问题分析的切入点,这需要从历史现象的产生背景、原因、目的等入手。比如讲授秦统一六国的知识点时,涉及到秦统一六国的相关问题,教师都可以以秦统一六国的背景、原因等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秦统一六国的时代背景;战国时期诸侯逐鹿的局面被打破,秦朝实现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而经济角度上来说,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这为秦统一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春秋战国以来,各个民族间相互融合,中华民族已经发展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各个民族间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
又如,在分析预备立宪的知识点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日俄战争的影响进行上述问题的分析:在日俄战争中,君主立宪制的日本战胜了沙皇俄国,这极大冲击了当时清政府的统治理念,清朝的官僚地主强烈实行君主立宪制,也就促进预备立宪现象的产生。
2.从历史事件的意义影响方面入手
介于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有些历史事件的意义影响方面,教材并不能给出一个全方面的回答,或者限于篇幅或者限于不同章节知识的零散性,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必须针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深入挖掘及补充,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全面性、准确性的认识。比如在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知识点时,岳麓版高中历史并没有深入分析该条约产生的消极影响,有些意义方面的总结比较简练,这不利于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深入了解。
又如,在分析商鞅变法的知识点时,岳麓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并没有全面的给出关于商鞅变法的评价,学生不能突破对商鞅变法的片面性的看法,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变法活动,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背离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倡导君主独裁制,对后世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3.做好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如比较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运动,通过这三种运动的比较,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这三个运动知识点的理解广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比较全面及系统的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改革的结果是日本走出了贫弱的经济发展状态,走向了经济强国之路。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但是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依旧存在较大的农奴制势利,这不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改革后的俄国依旧落后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没有真正触及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只是单纯的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及军事技术,并没有真正地让中国摆脱贫弱局面,走向独立富强之路,由于这三个国家对于新旧制度的差异性态度,导致了不同国家发展局面的产生。
4.落实好单元小结
通过对单元小结的落实,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比如在讲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政治上依旧处于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但是分裂中存在一种统一的趋势。经济上,南方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民族关系上,我国的各个民族之间不断融合,但也出现了复杂、尖锐的民族矛盾。
三、提升对历史事件的认识高度
通过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高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日常考核,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社会存在、阶级斗争等的内部联系。为了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教师必须实现学生对历史基本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打好牢固的历史基本知识理论基础,要引导学生善于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历史知识问题,将历史知识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从而提升学生高中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讲授商鞅变法的知识点时,需要引导学生看到废井田、开阡陌制度的内在性质,该制度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起了封建制上层建筑,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从其内在性质可以看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必然联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又如,在讲授明清时期的封建制度时,可以指出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矛盾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的存在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
四、结语
通过对高中历史课堂高效率教学法“三要素”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将复杂的历史知识整合为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的知识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备.浅析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5,(11).
[2]王博.新课改下义务教育课堂加强“移情性理解”的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
[3]刘忠东,蔡庆有,习军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下数学理解研究的透析[J].教育与职业,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