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的定位

2017-04-24赖荣明

新教师 2017年3期
关键词:习作互联网+信息技术

赖荣明

从古至今,“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但在“互联网+”时代,慕课、翻转课堂等模式的出现为教育打开了新的大门,教师的职业生涯面临新的挑战。那么,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能力?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

一、教师应为学生心灵的呵护者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数字化学习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但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成长规律而言,教师的引导、教化功能不是网络能够替代的。五彩斑斓的网络世界对孩子充满诱惑力。教育是充满温暖的爱的事业。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充满活力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的合作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交流、沟通,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呵护。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离不开与教师的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同时,学生的学习成果需要教师的欣赏、评价和真情分享。因此,在网络学习交流中,特别是在构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模式中,学校应建立能满足学生需求的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系统,充分挖掘信息平台的应用性、互动性、综合性与联系性功能,使教师、学生、家长成为信息化使用、享受的主体。这样,借助开放的网络教育资源,构建自主、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培育学生积极向上、尊重宽容的良好个性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应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学习是一种选择性的过程。如果过分强调发挥网络平台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方面的职能作用,而教学过程以播放、展示课件媒体为主要手段,教材成为“链接产品”,教师成为“知识遥控器”,学生成为“知识接收器”,那么学习过程便成为一种单向接受,静态复制,被动适应的过程,就会抑制学生个性品质和知识能力的发展。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学习兴趣会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期待:带着内在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是积极主动,充满快乐的;带着外在学习动机的学生,其学习是低效的。因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思索,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需求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在语文活动课《古诗乐园》中,笔者借助网络媒体把古诗这一灿烂的文化瑰宝置身于“乐园”之中,让学生赏中乐,演中乐,吟中乐,画中乐,赛中乐,使他们在新颖、独特,充满“趣味”的活动中,感受学诗的乐趣和人文情怀。

三、教师应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1.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及需求,积极主动地、有目的地通过互联网、电子书等发现信息,并搜集、获取、积累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2. 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在良莠兼蓄的学习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从获取的信息资源中甄别筛选,判断它的可信度,并对其真实有用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归档。3. 培养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指导学生将获取的信息根据需求进行综合加工,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4. 培养学生信息创新的能力。即指导学生在进行信息筛选、加工的时候,去粗取精,找出具有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够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在获得富有创新性的信息资源中培养其创新能力。5.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即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培植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并通过信息技术或其他媒体手段,分析、判断、运用信息,提升其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6. 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即指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开放性学习,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开拓学习视野,并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和协作,从而培养自己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应为学生潜能的发掘者

儿童极具可塑性,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如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为了把习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释放出来,笔者利用网络习作平台,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习作,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就习作题材而言,学生可以写记叙文、童话,也可以写随笔、心得、书信、产品说明书等。就习作内容而言,学生可以描写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怀,也可以写真实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描写眼前秀美的景物,也可以憧憬幻想奇妙的未来世界等,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创新潜能得到发掘。例如学了《麻雀》这课后,一位学生质疑:猎狗走后,小麻雀是怎样回到窝里的?抓住这一训练契机,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续写一段话。有的学生想象老麻雀叫来同伴齐心协力将小麻雀驮回窝里;有的想象两只过路的猴子把小麻雀抱回了窝;有的想象一只高大的长颈鹿把小麻雀轻含在嘴里送进了巢;还有的想象一只大天鹅让老麻雀抱着小麻雀坐在它宽厚的背上,带它们飞回了家……学生的想象力多么富有创意!

五、教师应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互联网改变教育,新技术重建课程。互联网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方式,促进了学生的改变和发展。但从校长、教师身教式持续安静阅读、建立阅读兴趣、形成阅读习惯并进行阅读分享,到建立网上书店卖书、推荐书籍,使用“葵币”购买物品装饰书店,建立信息化习作平台、提高创作能力,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榜样示范、身体力行。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网上虚拟的“学习村落”,“村民”可以在网络上开授课程,做到教学相长,可以透过网络传递与交换知识,但回归核心,课程的学习、研究仍离不开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学习、开发和研究中的主体作用,借助信息技术媒体功能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拓互动、多元的教学空间,建设智慧课堂和人机交流互动的网络学习空间。在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发展的进程中,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提高网络情境下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水平,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總之,“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在给教育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同时,也必将对教师的角色职能带来新的挑战。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 黄哲斌)

猜你喜欢

习作互联网+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