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地方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017-04-24厉素琴
厉素琴
【摘 要】
开发地方课程要树立现代设计理念,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注重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把教材资源盘活,在实践中感受乡土资源,激发活力,在教研中 落实课程资源,发展能力,在校外“课堂”中活用地方资源陶冶情操,达到资源运用的多重性、实效性。
【关键词】
开发课程 关注生命 立足课堂 课内外延伸
地方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在研究活动中,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对乡土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实现教材与生活的相互融合。
一、在实践中感受乡土资源,激发活力
地方课程资源是宝贵、丰富的资源,是因为它真实、易取,有价值、可信度高、生命力强。就我们我们广袤的农村而言,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优势,有着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为学生构建开放、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技能的渠道,为学生搭建将教材结合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注生命教育是地方课程开发的前提,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唤醒生命,因而,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才能满足各地区发展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地方课程的开发路径,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学生的生活作为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的學习成为探究和体验的过程,面向学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把学生身边的知识开发成地方课程,依据本地区学生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的生命发展,体现课程开发的多样性。例如,当地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我们临海市是文明城市,课前我们鼓励学生周末去爬临海古城墙,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游览临海东湖,感受临海古城的文化气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生命教育的发展。
二、在教研中落实课程资源,发展能力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强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把地方课程资源有效落实到教学教研始终。 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学习的动力需要一定的激情。我们大胆地拓宽教学渠道,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我能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以调查报告、演讲赛等形式,获取对家乡全方位、立体的、多角度的认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感受研究性学习的魅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活动,施展个人才华。如围绕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这一专题,确定了“面上推进,点上深化,立足本土,开发资源,形成特色,服务教学”的目标,设置了三个研究主题,即《台州的传说》《腾飞的台州》《台州如此多娇》。《台州的传说》主要以地方民间传说的历史、地理故事为主要内容;《腾飞的台州》主要以台州在近些年来社会、经济、人文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台州如此多娇》主要以图片、录象形式再现洲泉的美丽富饶,欣欣向荣。
三、在校外“课堂”中活用 地方资源陶冶情操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开发教材资源的过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重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把教材资源盘活,培养学生运用能力个性解读教材,达到资源运用的多重性、实效性。 校内校外都是课堂,课堂内外资源互为延伸,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互为补充,相为印证,提炼升华。校内课程资源包括硬件软件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资源,只要意识在,随处拈来皆资源,精心为用成文章。
比如,学了《有意义的压岁钱》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到同学中去调查压岁钱的使用情况,或者做个小小宣传员:合理安排使用压岁钱的知识,又或者落实行动——这个星期我不要零花钱,帮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用到生活中去,这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强化有计划、正确地安排压岁钱,形成初步理财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而使课堂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建立起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激励学生不断地追求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这样的课后延伸既具实践性,实践给了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学生用他去发现生活世界的美,我们用它去发现学生中蕴藏的美,同时课外实践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
总之,提高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我们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活用教材,关注学生,使地方课程教学真正做到有效!
【参考文献】
【1】李小红.教师课程创生的缘起、涵义与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05(04)
【2】马仕芬.打造有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