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静的状态下感受生活之美
2017-04-24齐国斌
齐国斌
长期身处封闭、半封闭的不自由环境且又饱受工作、学习压力之苦的人们,在闲暇来临之际有时候特别幻想能来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这不高考刚过,笔者期盼许久的自驾游真的就来了。目的地——泗洪大湖湿地。
一踏进大门,视域里顿时就觉得公园的空间布局层次分明,视界相当辽阔,给人一种望不到尽头的纵深感。近看,水蜘蛛踏水无痕、轻若无物地在菱叶间穿梭,锦鲤在水中翻转腾挪、游曳戏浪;中观,野鸭群踩点湖面轻盈掠过,鸬鹚在水田里旁若无人地悠闲觅食;远眺,河道回环流转、纵横交错,苇塘碧水皎洁、广袤无垠,湖面烟波浩渺、点点星帆;宽广的湖面在天际线与蓝天碧水合缝对接,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苇荡中腾起青雾,若影若现、若有若无,游人置身其中,宛如披上了一缕轻纱。 边走边欣赏,惟恐错过每一寸风景。“快走,前边还有很多景点呢!”,又一声催促。
不错,快是大旅游时代的显著特征,游客们一路跟着导游一个接一个地跑景点,可是跑完后,你若是问他们景致如何,风情怎样,有什么别样的民俗,回答可就难以令人满意了。因为他们一直在跑,无法耐心地沉浸于审美的境界中去,当然对自然世界中的美便无深刻的体验与感悟了。
罗素早已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鲁迅在自家后院的墙根用一颗童心发现了感人至深的美,冰心在一盏橘子皮做的小橘灯里发现了终身难忘的情趣,朱自清在没有月亮的夜晚都能如痴如醉地独自品鉴荷塘月色之美,而我们有些人穿越万古山川,踏遍天地江河,竟然还寻不着美,还一门心思地满世界寻找更美的地方。
那么怎样才能从方寸之景中感受美,从平凡生活中欣赏美呢?笔者以为:
一、降低美的目的性期待
秋天学校的校园很美,在校园中散步的时候,会闻到阵阵浓郁的桂香,我们有时也会带着朋友到校园各处转转看看,可是朋友们往往很失望。因为他们的目的性太强,一进校园就顺着飘香的方向到处找,到处嗅,哪儿了,没有啊?这就叫着意闻香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韩鹏杰教授在《漫谈艺术思维与方法》一讲中谈到,我们很多美好的东西往往得之于无意之间。就是最美好的感受与体验总是在无意、无心之时来的,这叫无功利性愉快。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性越弱,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就越美好。我们做什么事情,太带有一种强烈的目的性,反而有时候就不自然,容易失落,美感恰恰出现在无心之处,无意乃佳嘛。旅游也是一样,无论什么等级的风景区都有自己的主题美,只要我们不把别样的收获包纳在潜意识中,不把超值意象深藏在期待中,不经意的方寸之景恐能使你若有所思,若有所悟呢。
二、在慢生活坐标中寻美
有网友发帖说,如今的中国人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要立等可取,坐车要坐高铁,做事要名利双收,创业想一夜暴富,结婚要现房现车。这些都反映出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快的确体现效率,彰显能力,展示只争朝夕的气概和不甘落后的精神。
可是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的时候,日子却像车轮一样转啊转。抬头望,星移斗转;低头想,月已西沉。我们有多少时光停留在一个欣赏美的世界里,有多少时光陶醉于体验美的感受里?江上的清风,有多少还留恋我们?山间的明月,有多少在眷顾我们?
总是想着这支股票跌惨了,那个项目泡汤了,今年的高称又没评上,带着这些羁绊去旅游怎么能够体会大自然赐予的壮丽景色呢?停下你匆匆的脚步吧,停下你飞驰的车轮吧,放慢你生活的节奏,调适你人生的目标,做你能力所及的工作,这样才会使得我们更加闲适从容,气定神闲地享受生活中的方寸之美。
三、没有心理距离就没有美
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研究审美心理学,他指出,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就是指审美者审美时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无关的事情,不要抱有功利的态度和实用的打算,這样才能感受到美的世界。
笔者经历的一起事例能说明没有心理距离就没有美这个道理。“六一”儿童节到了,某小学召开家长会以示庆祝。五(1)班的小胖本来是准备参加演出的,可是那天因服装与鞋子搭配问题跟家长闹别扭,迟到了,没赶上表演。孩子妈妈当时不是带着小胖在现场继续观看其他同学演出,而是悄悄地带着他离开了。笔者就纳闷地问她,“这么精彩的节目为什么不看啊?”她回答道,“我们家孩子又没参加演出,有什么好看的?”
在这位母亲的眼里,只有自家小胖参加的表演才是最好看的,别人家孩子跳地再精彩、表现地再完美,也不如她家小胖跳得好。
朱光潜老先生也举过生动的示例来说明距离产生美的道理。他说有个种白菜的老人住在海边,有两位游客来旅游,看着大海非常激动,大海多么壮观啊!游客对老农说你多么幸福,多么幸运,天天与大海为伴,每天都能观赏到波澜壮阔的大海。老农听了很不好意思说,大海没什么好看的,你去看看我家后园长得那些白菜吧,还是蛮不错的。
在这位老农的眼里,大海比不上他的菜园子美。因为菜园子是他的生计所在,大海对于他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当然就发现不了大海之美了。
由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不跳出世俗世界的功利与缠斗,不与烦恼与假想作暂时性切割,即使我们身处桃花源、理想国或太阳城,也无法真正感受到满眼的桃红柳绿,也不能切实体悟到满耳的莺啼鸟啭。
正如赵士林老师在《人人美学》课中所言,摆脱了红尘,排除了功利,一弯流水、一角凉亭、一截小桥甚至一首小诗都能将我们带入一个审美的天地。让我们了断烦心之事,放慢匆匆脚步,在紧张忙碌之余,不带任何牵挂的回自然生态的世界里转转、看看,你会发现处处风光旖旎、地地景色迷人,些许还能领悟到于丹老师在《古诗词鉴赏》课中讲到的圆满有磊落透彻的情怀,残缺也有惆怅伤感的美丽这句话背后的深刻涵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