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过程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017-04-24郑水清
郑水清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总结反思,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过程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05-01
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是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探究与发现。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总结反思,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学时,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做好教学铺垫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创设出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从而为下一步探究做好铺垫。情境创设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让学生通过情境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知的“鸡兔同笼”问题情境:“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个问题在小学四年级时已经接触到,当时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模型,用列举法、假设法等求出结果。但在本课教学中,很多学生已经想不起用假设法来解题,他们多数用刚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教师创设的这个情境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学生认知上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学习方法,由已知到未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也让学生能更加自然地进入到新知的探究中。本题中,学生由头数设未知数,由足数找等量关系,很轻松地解决问题,感受到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从而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动手操作实现了手、口、脑共同参与思维过程的作用,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进行抽象思维,从而在动手操作中中充分思考,在充分思考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时,教师应设计不同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不断探究出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应创设让学生积极开展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主动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有房子图形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的方法来主动探究,并将探究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充分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而深刻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特征。在展示环节,不同的小组选择了不同的对称点,但都可以得出“对称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和“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等结论。接下来教师再让学生以常见的图形为例,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它们的奇妙之处。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更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之美,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来看数学,实现由生活图形到数学图形的转变,进而通过思考与交流得出每一种图形的相关性质。
三、总结反思,用过程拓展学生思维
总结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实现了“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与反思,使新知纳入到学生的自身认知框架中。通过总结与反思环节,学生可以梳理和整合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从知识的学习中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才能触及数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教师立足于本章所学知识,让学生对初中阶段所学方程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反思自己的收获。在总结与反思时,有学生列举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不同解法,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而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多元方程可以通过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由此可见解方程的关键在于消元和降次。这样,学生通过反思,不仅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将其纳入到相应的知识体系中,并且在反思中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开拓了思维空间,实现了认知上“质”的飞跃。
总之,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體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不断发展。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