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实践与思考
2017-04-24伍凤颖
伍凤颖
【摘要】本文从借助生活经验获取数感,借助动手操作体验数感,借助应用实践增强数感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数感进行了尝试,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感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02-01
“数感”,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对数的意义、运算的直觉感知与深入理解,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良好的数感是学好数学必备的条件,也是一个人数学素質高低的重要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等。那么,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借助生活经验、借助动手操作和借助实践应用等三方面展开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借助生活经验获取数感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在认知活动中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因此,教师应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向学生展示数学的现实来源,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帮助学生获取良好的数感。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人民币分别让学生认识,在学生正确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再结合已有经验,让学生说说一元钱可以做什么。有学生说“可以买一支笔”,有学生说“可以买一个练习本”,有学生说“可以买一根冰棒”……然后教师追问:“小明去超市购买了一件一元钱的物品,但是他忘了带一元的硬币或纸币,他该怎么办呢?”“可以用2张5角付款。”“可以用10张1角付款。”……这样教学,学生对于数以及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与体会,同时也获得了对数的丰富认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借助动手操作体验数感
动手操作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它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体验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感官参与学习,鼓励学生亲自体验、感知,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如何用求几个几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等。教学时,教师主要采取了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首先,以“3的4倍是多少”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圆片摆一个3,然后,再让学生依次摆出2个3,3个3,4个3。这时,教师让学生说说一共是多少。如此一来,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3的4倍是12,清楚地知道了12与3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对数的感知也更进一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借助应用实践增强数感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对学生来说,数感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与建立的,它更离不开学生长期的运算以及应用实践,在具体应用中,学生的认知、训练、体验的过程也就会显得更加系统与完善。因此,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的数感,从而使学生对数感的领悟更加透彻。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一课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一斤鸡蛋是( )克,一桶油是( )千克,一袋洗衣服是( )千克,一袋面粉是( )千克,爸爸的体重是( )千克,一包锅巴是( )克……在学生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以及对千克与克的认识也会随之加深。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习惯,而且在具体的运用中,学生的数感也会得到有效的发展,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价值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形成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了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数感的建立与形成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