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物理教材的几点思考
2017-04-24唐梅花
唐梅花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深度挖掘教材可从几方面入手:类比相似的知识点,区别相近的知识点,将有共性的知识放在一起教学更利于学生区别与掌握;使用问题导入教学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积极拓展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系统。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材 深度挖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86-01
一、类比相似,区别相异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是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引入新课的阶段,需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可以“类比相似,区别相异”——通过比较异同的方法,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一个知识点。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强,对世界充满好奇,教师要加强引导,尽最大可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电路》这一章节的时候,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区别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能将串、并联电路熟练应用。教师在上这几节内容的时候,首先可以有意地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电学知识,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及课件,认识串、并联电路,并积极主动地找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识别方法,并联系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感受物理电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在此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使用两节干电池及电池夹、两个小灯泡及灯泡座、三个开关、导线若干等实验器材,在动手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教师再提问:有一个电源和两个灯泡,要使两个灯泡同时发光,有几种接法?教师变换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不同。最后,学生就会得出并牢固掌握“两个灯泡首尾连接叫串联,两个灯泡并列接入叫并联”等串、并联电路的知识。通过类比、区别知识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问题导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导入方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导入课堂。例如,在学习《机械运动》这一章节的时候,第一节学习的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三节学习的是运动的快慢。在学习第一节时,教师通过问题导入新课: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师生在经过讨论后得出答案:必须要测出相应的时间,看来测量时间对于生活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于是,教师开始测量时间的教学。问题导入的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课堂效率。在运动快慢一节的学习导入时,教师可以提问: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的集中。
三、横向拓展,纵向延伸
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以教会学生课本内容为教学目标,而应该立足于学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过程,创造学生所能理解、接受的学习情境,在课本原有的内容上拓展相应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将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目的不是要让学生觉得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靠的是运气,而是鼓励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思考、探索,物理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的公式,而是应该了解更多更广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以一个问题导入:运动需要靠力来维持吗?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小车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教师可以适时补充一些物理历史的知识,从伽利略到笛卡尔,从笛卡尔到牛顿,伟人们不断地完善,概括出了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这一定律进行深化:在这个规律中,“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通过教师对知识的解读,学生对这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这一定律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充分的了解,知识网络构建得更加全面。
教材凝结了编写专家的智慧,是教师展开教学的科学依据,每一堂精彩的课程都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精准把握与深度挖掘之上。教师在平时备课、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教材的作用,在以教材為指导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深度挖掘教材并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定能收获精彩的课堂。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