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课堂活动设计的策略研究
2017-04-24神彩霞
神彩霞
【摘要】数学教学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文阐述了数学活动设计应遵循的规律——直观性、可操作性、开放性。进一步论述数学活动设计的策略,在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知识应用环节设计数学活动。
【关键词】低年级 数学活动
设计规律 活动类型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68-03
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有一句风靡世界的名言:“数学教学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一个好的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低年级正是学生形成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期,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加强学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到知识。为此我们开展了《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设计的实践探究》的课题研究,通过实践探究,总结了一些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低年级数学活动设计应遵循的规律
(一)直观性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为主,所以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应以“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等可以让学生获得比较直观的感受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知识发生、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二)可操作性
“多而不乱、活而有序”是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活动设计追求的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设计的数学活动必须能保证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调控下进行的,也就是活动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三)开放性
“教师没有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是现在低年级数学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而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教师所设计的数学活动中依然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形式,教师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加强体验,促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类型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设计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才能充分发挥数学活动的体验作用,使学生在体验中发挥潜能,在体验中积累活动经验并主动获取知识,真正体会“做中学”的乐趣。通过实践研究,笔者认为以下几种类型的数学活动,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
(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我们发现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画画,一位教师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为了突破难点“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思”,设计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选择连续的两句口诀进行研究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口诀的意思的课程活动。在课堂巡视时教师发现学生有画小棒图的,有画○的,有画△的,还有的直接在七巧板的图上圈一圈……(部分图示如图1所示)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图1
从学生的图示可以看出,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学生理解了每一句口诀的意思。
又如教学二年级《观察物体》一课时,笔者在上课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布娃娃的任务,上课时教师以学生喜欢的布娃娃为观察对象,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布娃娃,并与小组内的同学说说所看到的物体形状。对这样的数学活动,学生兴致高涨,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就是动手操作。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特别喜欢动手,而動手操作恰恰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
在进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拿出三角尺,并带领学生摸一摸三角尺的三个角,让学生与同桌分享感受。接着,教师引出角的顶点与角的边的概念——“我们把这个尖尖的地方称为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边称为角的边。”再接着,教师将三角尺中的角抽象出来,成为数学中的角,并向学生提问“仔细观察这些隐去了花衣裳的角,这就是数学中的角,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分别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吗?”最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图2中的填空题再次给学生强化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图2
本节课展示了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角的特征: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三角尺的三个角来体验角尖尖的顶点、直直的边,学生一边摸一边与同学交流,将抽象的角形象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体验中加深了对角的表象的认识;接着,利用课件动态地把角抽象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不仅使学生感知数学中的“角”的形象,而且深化了对角的特征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全程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使获得的知识和体验更加深刻和牢固。
(三)游戏化的数学活动
游戏作为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更切合低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生在游戏中会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和体验。我们发现如果能把数学活动与游戏相结合,那么学生会在游戏化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知、体验、积累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从游乐园的情境图里发现数学信息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火车的游戏:先请2个学生上讲台站到一起,告诉孩子们这是一组,即1个2;再请另外2个学生站上讲台,并提问,这是几个2?共有多少同学?以此类推,请5组学生上台,当学生会说出5个2相加的和是10以后,让他们绕着讲台开火车。孩子们的兴趣极高。接着,教师教学课本上的例1,再设计数一数的活动,要求学生几个几地数。有了游戏活动的铺垫,学生既会数数,也会列出连加算式。
目前,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很少能够看到学生玩游戏的情景了,多数教师热衷于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而忽视了低年级的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本节课的开始,执教教师通过设计游戏活动过渡到例1,孩子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地会说“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接着学习例1,学生几个几地数数就水到渠成了。笔者认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固然重要,但是低年级的数学活动设计只有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用多媒体辅助的数学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学生在以多媒体辅助的数学活动中能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会使数学活动更形象。
例如在《认识时间》中学习“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时,教师利用课件播放钟面的分针“滴答——”地走动,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手指数,深刻地体会到“有形”的时间,使抽象的时间形象化。
三、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应用探讨
有效数学活动的设计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从以下三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
(一)在新课导入环节设计数学活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导入环节设计数学活动,活动之于学生,犹如磁铁之于铁,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时,教师的导入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说说如果3个小朋友,他们需要成为好朋友可以怎么做?学生回答可以握握手,教师继续问如果每两个小朋友握1次手,3个小朋友一共握几次手?学生进行猜测,在答案不一的情况下,教师设计了一个每3人为一组,让学生握手的活动,并作好记录。
教师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握手活动”引入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推理”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推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在讲解知环节设计数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低年级正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期,如果能在课堂上让学生体脑结合,手脑并用,既能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又能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重点的地方设计数学活动,加强学生体验,学生将能快速而牢固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在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准确数分”,首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每一大格有几分,然后算一算钟面上一共有几分,再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规律,得出可以通过“5的乘法”口诀更快更准确地计算时间。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但老师设计了这些手脑并用的数学活动——“数一数”“算一算”“说一说”“找一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触摸”到时间,所以学生能特别直观地学习时间。
又如在课例《直角的初步认识》中,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教师创设了“认一认”“说一说”“折一折”“做一做”和“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从感知直角到抽象出直角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直观体验,学生在进一步认识直角的同时,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在教学难点的地方设计数学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课例《角的初步认识》学生“折角”“比角”“做活动角”片段实录为例:
(首先让学生用卡纸折大小不一样的角,并比一比,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之分。)
师:为什么角有大也有小,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就知道了。(让学生用学具做一个活动角)
师:请小朋友们一边拉活动角一边思考,如果想让角大一些,怎么做?想让角小一些,又怎么做?并把你的发现与同桌说一说。(生自由拉活动角并交流)
生1:如果想角大一些就拉开活动角大一些。
師:谁听明白这位小朋友的话了?
生2:他的意思是想角大一些就把活动角的两条边拉开大一些。
师:小朋友们的发现跟他的发现一样吗?
生:一样。
师:也就是说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怎样?(越大)如果想角小一些该怎么做?谁上来示范拉一下。
生4一边操作一边说:把角的两条边往里面收,角就变小了。
师:大家试试看是不是这样呢?(学生操作)
师:通过拉活动角,你发现了角有什么秘密?
生5:角的两条边拉开越大,角就越大。
生6:角的两条边拉开越小,角就越小。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是的,角的两条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越小,角就越小。因此,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板书)
师: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课件出示两个边长短不一而大小一样的角)请大家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个大?
生7:第一个大。
生8:第二个大。
生9:一样大。
师:到底谁的意见对呢?请看课件。(演示两角重叠比角大小)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是一样大的。
生10:两条边很长,但角不一定是大的。
生11:两条边很短,但角不一定是小的。
师: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生:没有关系。
图3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一片段的学习中,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设计了三个层层推进的活动:折角、比角——拉活动角——观察课件演示比较两个边的长短不同但大小一样的角,学生由初步感知“角有大小之分”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既有独立操作又有合作交流,学习非常投入,思维也很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调动,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再例如,在教学《观察立体图形》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判断观察的视角,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设计了三次小组观察活动:首先将长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学生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其次出示课本的问题:“小英、小强和小刚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接着利用组内的长方体模具,判断出观察的视角,使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最后组内学生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正方体,并思考: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学生观察交流后得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通过三次观察与交流活动后,师生总结出结论: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②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执教老师通过设计一个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体验,直观地感受到每种学过的立体图形正面、上面、侧面的形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在知识应用环节设计数学活动。巩固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但枯燥的数学题会使学生很反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时间进行到课堂的四分之三时间,学生已经很疲劳,如果想让学生继续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教师很有必要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在这些数学活动中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又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如在《认识时间》教学中,学完新课后,教师出示几个时间(7时5分、9时30分、11时10分、下午6时40分、晚上9时35分),让学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个时间自己可能在做什么事情,学生兴奋地与同桌交流关于上学、上课、吃午饭、吃晚饭、晚上睡觉等话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地说出了做每件事情的时间。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認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同样,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也是在教学实践研究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希望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活动的设计研究道路上走得更远,为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大师陈省先生所说的“数学好玩”的境界尽为师者的绵薄之力。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