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7-04-24岑兴华
岑兴华
【摘 要】本文论述了农村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指导学生留心农村生活的人物、景致、风俗习惯等素材,使他们擦亮发现身边的美的眼睛,描摹心中最真的情感。
【关键词】农村 作文 教学資源 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52-02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要求中学生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而受农村教学环境的影响,许多农村学生别说写说明文、议论文,连记叙文都还写不好,应用文就更别提了,一条最简单的请假条都能错漏百出,最普通的书信正确的格式一班几十名学生没几名能说得出来。每次教师只要说要布置写作文,学生马上叫苦连天:“我都不知道要写什么。”“我都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写的。”“老师我抄的可不可以。”……即使勉强写好交上来了,也是大多内容随意,中心不突出,有的甚至文不对题,想到什么写什么,内容离题万里。农村学生并非真的没有内容可写,他们可以描摹广袤的自然风光,可以记叙具体的生产劳动,可以描绘淳朴的民俗民风。关键在于,农村中学教师要转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发现身边事物的可爱之处,从而引导他们对身边事物、人物进行传神的描写与刻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农村学生写作时往往忽视了身边的“宝库”
农村中学生与城市中学生相比,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农村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就是一个难题,即使有图书馆,书籍也相对老旧,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学习要求。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导致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于是他们的作文往往内容虚假,“高”“大”“空”。
比如写母亲,一班70多名学生,能有一半以上都写同一个题材:“我”半夜生病了,偏偏还下起瓢泼大雨,母亲坚持要背“我”去医院,一路上山高路远脚滑,母亲把伞往“我”身上遮挡,自己浑身湿漉漉。“我”到了医院吃了药睡着了,天亮看见一夜未眠的母亲,不由泪流满面,喊出“妈妈我爱你”。不是说这样的选材不好,只是全班几十名学生一成不变这样写,未免缺乏对生活的真切体悟。
生活当中,除了老师同学,相处得最多的就是妈妈了,即使不刻意去观察,妈妈的形象也应该是立体、生动、鲜明的,妈妈甜蜜的笑、妈妈上山下地支撑家庭的累、妈妈没日没夜的苦、妈妈无时无刻不充盈着的爱……又何至于无话可写呢?其实当笔者询问学生是否关注过妈妈时,他们很活跃地回答,话里话外,妈妈的形象鲜明立体,到了动笔之时却不知从何下笔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说:文章一方面是反映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罗丹也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而观察正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很容易写得具体生动。而将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就很容易漏洞百出。又或者生搬硬套,写出来的文章就一个字:假。农村有农村的特色,只要善于发现,那院里撒欢的狗儿、池塘里摸泥鳅的孩童、树上结窝的小鸟……农村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就犹如一个天然的“宝库”,“宝库”中的任何一样“珠宝”都能入文成为一景。何患无景?何患无物?何患无情?
二、引导学生开发与利用农村特有的写作资源
农村美丽的大自然、浓郁的民族风情、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农村风貌,为农村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开发与利用农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帮助学生寻找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可以写的内容其实有很多,只要打开了视野,广阔天地中的事物都可以描摹刻画。
(一)可以写写农村的人。相对于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农村的悠闲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密切、随意、友好,通常一个村子里一户人家有了什么事情,整个村子的人都会帮忙操上一分心,出上一份力。他们虽然会有类似于杨二嫂那样的辛苦恣睢的人,但大多数都如六一公公(杨二嫂和六一公公都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般淳朴实诚、热情好客。他们或许在你危急时帮助过你并且不图回报,他们或许对你的为人处世有过深刻的影响让你时刻铭记,将这样的人、这样的经历真实地写出来,就带着一份淳朴的真善美了。
(二)可以写写农村的景。一滴汗水就是一首诗,一粒沙土就是一幅画,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虽然没有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马路与五光十色的灯火,可是,这里有茂盛的树林,有稻香远飘的田野,有一碧如洗的蓝天和形状各异的白云,有挂在树梢上的落日和天边山尖上绚烂的晚霞,有连绵万里的青山和叮咚奔流的绿水,有树林掩映间三三两两的村落,还有那叫不出名的色彩缤纷的小花小草和树上酸酸甜甜的诱人野果……这一切都烙上了农村的印记,都是农村特有的景物,学生只要认真观察,就有了描写田园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有学生在作文《家乡的竹林》中写道:
当春姑娘乘着风儿到来,竹林里嫩笋萌发,万竿吐霞,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漫步其中,和风拂面,呼吸着无比清新的气息,听着竹叶发出“簌簌”声,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炎热的夏季来临了,竹子早都长高了,青青翠翠的枝干,一根根,一丛丛,在风中摇曳。那秀丽挺拔、楚楚动人的,叫青竹;那一节一节挺着大肚子的,叫佛肚簇。一笼笼,迎着风儿“呼啦啦”地往上窜,不禁使人感到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凉风习习,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色秋天,而那竹林却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堂。有很多孩子在那里嬉戏,有的捉迷藏,有的唱歌,欢笑声连成一片。
寒冬降临,万物萧索,落叶如黄蝴蝶一般轻轻飘落。然而,竹林却没有多大的变化,依旧是那般青翠的干,那般青翠的叶,依旧是苍劲挺拔,直指苍穹,依旧是笑声一片……
竹子,是农村随处可见的事物,在小作者的笔下,一年四季中,竹子竟有着如此的魅力。由此可见,只要用心,任何细小、简单、普通的事物,都可成为笔下精彩的篇章。
(三)可以写写农村的地方特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地方特色,有时会闹出各种各样的笑话,有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纠葛。比如有不同的方言,在这里,即使同处一个乡镇,即使同讲一种方言,不同的镇子也有自己不同的发音。如普通话的:你吃过早餐了吗?岑溪市区话:你吃开朝藤?南渡镇的会说:你吃喂朝喇?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这里有12个民族聚居,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能在这小小的市里得到印证。又如还有很多特色习俗,比如上花灯、牛娘戏、白米粽等,这些任意一个事物都可以成为笔下描摹的对象。
如一学生写《特色岑溪——上灯节》:每年正月初十,是岑溪市特有的风俗节日——上灯节。据《岑溪市志》记载,凡在上一年出生的新生儿,如是男孩,男孩家中会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悬灯庆祝,俗谓“上灯”。因此每年正月初十这天,家人会为其大摆灯宴,欢灯上酒。如果是到正月初十这天还没满月的小男孩,就要等到明年的正月初十再上灯,这叫“上老灯”。这个上灯酒就等于其他地方的满月酒,但它的特色在于同一年里不管是哪月哪天出生的男孩都要等到正月初十这一天上灯。这就是岑溪特有的风俗节日——上灯节!
(四)可以写写农村的生活。农村不若城市繁华,但也别有一片天地,在这里,可以上树摘果、下河捉鱼、爬树抓知了,这些农村特有的趣事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牧牛放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劳动实践能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就是生动而有趣的作文素材。例如种水稻,可以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在劳动中是怎么做的?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将这些化为文字,就是一篇成功的文章了。
(五)可以寫写农村的变化。可以描绘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以及在经济发展同时的负面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题材。有学生曾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说近几年很多村子的道路都硬化了,交通方便了。附近也建立了很多工厂,父母再也不背井离乡远赴广东去打工了。可是,小时候玩的那条小河现在已经消失了,去钓鱼的大河,过去清澈的河水现在都变得浑浊了,曾经很宽的河床也变小了,不说钓鱼捉虾,连沙子都采不出了。这样的一段话,揭示了农村的变化,再加以扩展、补充详实就是一篇好文章了。
农村的人、农村的景、农村的风俗、农村的生活、农村的变化,哪一样不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呢?鼓励学生将这些记录下来,写下来就是一篇带着浓浓的农村风情的好文章。
总而言之,虽然农村学生在写作中有着许多的困难,但是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挖掘农村特色的乡土文化和美景,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打好作文这“半壁江山”的基础。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