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内资源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
2017-04-24玉奇志
玉奇志
【摘要】本文论述课外阅读在学生学习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语文课堂依托课内资源,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学中悟法,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关键词】课内资源 课外阅读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42-02
学生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悟性的启迪,仅靠课内的学习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依赖课外阅读质与量的保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量有明确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在质上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学习全国特级教师张祖庆《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作文还是写不好》一书,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现结合教材特点,把相关的课外阅读纳入单元教学中,使课内、课外两种形式进行优势互补,使课外阅读成为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低年段起步阶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们天生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对于阅读也不例外。小学低年级起步阶段的课文篇章简短、插图精美,学生无论是朗读还是看图,都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情。教师要在阅读起步阶段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热爱阅读。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学生阅读。人人爱听故事,尤其是小学生,一听到教师讲故事个个迫不及待想一听为快,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之前,可先讲一讲书里的故事,如讲一讲“阮威晒衣”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学生们被带入一个全新的、神奇的阅读世界里。正当他们在认真聆听、想象之中时,教师顺势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便于学生阅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2.定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教师每周要利用一节课以上的时间,安排师生交流阅读心得。刚开始时,可以先由教师讲自己阅读的方法、方式以及阅读的收获体会,以便学生容易理解和模仿,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们产生更强烈的阅读欲望。如元旦将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新年的诗词或文章,在交流课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比、鉴赏他人的作品,激发学生主动广泛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3.设置课外阅读展示平台。教师将学生们通过课外阅读的收获(摘抄、心得等),在固定的场地进行展示,并做到定期更换。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得到大家赞扬,那种高兴感和满足感不是我们成年人所能感受到的。学生们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将“要我读”真正变成“我要读”。
二、各年段要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
论语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学生进行阅读追求的是“取乎众上,得乎其上”的效果。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相关年龄段适合阅读的优秀书籍,注意要在尊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加强引导,让学生尽量接触高品质的书籍。教师可以参照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推荐的阅读书目,也可以参照权威教育网站、杂志、名家、名师的重点推荐,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及《小学语文教学》推荐书目,还可以将推荐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对于部分学生对教师(名家等)推荐的书籍有读不懂的,可以暂时放一放,让学生们随着阅读能力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自然而然地增加阅读量。学生喜欢上阅读之后,教师的推荐阅读和学生的自主阅读应做到相辅相成,另外有条件的家庭应每天安排半小时以上开展亲子阅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课内阅读点拨引导,在学中悟法
(一)在阅读中寻找内在规律,建立文体意识
建立文本意识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文体的概念,也不是像高年级阶段先入为主讲解文体的特征,或是进行系统地知识讲授。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课内阅读,在学习中结合作者的字里行间去感知文体的特征,寻找文本内在的写作规律,学习模仿、尝试运用,在学中悟法。比如童话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教师在童话教学中,要注意还原童话那诗意的语言和精美的想象,还原童话的意境。一是让诗意在多形式的阅读中得以体现,感受童话的节奏美和意境美。童话语言有趣、节奏鲜明、情感真诚,符合学生阅读的习惯,如《小蝌蚪找妈妈》中写道“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春雨的色彩》中写道“你们瞧……你们瞧……你们看……”。教师要注意运用分角色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体会意境美。二是在童话中走一个来回,促进理解,在运用中感受童话的纯美。如在《春雨的色彩》一课中,学生充分读和说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静心阅读思考:如果你是春天里的一种动物,你会怎么说呢?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丰富了的语言积累,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阅读交流课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以下,笔者以我校黄翠莹老师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思乡”主题阅读交流课为例,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本次阅读交流课是在“思乡”主题文章的阅读教学之后进行,目的是让学生阅讀更多表示思乡主题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深入领悟同是思乡之情,文章的表达方式却因人而异,进一步学习作家表达思乡情感的写作方式。
1.课前准备:课前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创设情境导入。
师:大家知道这首歌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吗?对,思乡的情感。故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令人梦牵魂萦、最温馨的地方。思乡之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围绕课文第二单元的思乡主题,我们学习了许多文章,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还有陈慧瑛的文章《梅花魂》等(课件出示)。课后,老师也布置大家阅读了许多有关思乡题材的文章,大家都读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读后的收获和感受,请大家齐读课题。
3.交流阅读感受。
师:你读了谁的什么文章?
师:读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师巡堂)。
汇报交流:
(1)预设一:述乡情
师: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
师:还有谁读了相同的文章有不同感受?谁还读了不同的文章,也有相同的感受,请你也来说一说。
(2)预设二:悟方法
师(引导):在第二单元思乡主题的文章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寄托思乡之情的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写景与叙事相结合抒情、借物抒情)(出示课件)
师:你能结合具体句子或片段谈谈你读的文章中,作者是通过描写什么景或什么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吗?
(预设评价:你很会读书,作者思鄉的感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因人而异)
师(点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哪些描写?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不错,有很多同学肯定从中受到了感染,也急切想交流自己的收获,还有谁想说?站起来就说,有什么说什么,没有对与不对,最重要的是积极参与交流就好。
(3)预设三: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当地(壮族)作家的作品)
师:老师被大家积极的表现感染了,也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收获。我读了许多思乡的作品,其中一首诗是壮族作家梁志礼写的,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出示诗歌)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景、什么事来抒发思乡之情的?
(4)感情朗读
师: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乡情。现在,全班分为两个组,合作读一读这首诗歌,把它记在脑海里。
(5)推荐作品
师:你还读过哪些我们壮族人思念家乡的文章?老师可以给大家推荐几篇。
4.总结
师:今天我们分享了许多阅读思乡文章的感受,进一步感受了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同学们,你心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交流)
师:是啊,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仔细观察故乡的美,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故乡就在我们心里。
师:当我们远离家乡,思念故乡的暑假,我相信这些景、这些事都会不断地涌现在我们心头,到时你也可以运用学到的方法,去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板书:
浓浓的乡情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抒情
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抒情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依托课内资源,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促进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