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2017-04-24张清鹏
张清鹏
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张清鹏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病理特征,为临床对于膀胱上皮癌的诊断和鉴别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3—2014年于朝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例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理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以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病理学表现:显微镜下可观测到肿瘤细胞呈内翻生长,细胞索较粗且宽窄不一,细胞巢形状不规则,较大的细胞索中央可见类似乳腺的实体乳头状癌结构,细胞核多形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有2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免疫组织化染色结果显示CK20为弱阳性,P53在6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为 5%~50%,Ki67在 6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为2%~5%;术后随访:术后6~50个月随访,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于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复发,进展为低级别非浸润性内翻尿路上皮癌,其余均无复发,6例患者均健在。结论 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上有其独特特征,在临床诊断中应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或多点荧光原位杂交帮助鉴别诊断。
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4.041
尿路上皮癌具有多样化形态和结构特征,大部分以乳头状外生结构为主要表现,少数为非浸润性内翻结构,有时难以鉴别。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膀胱恶性肿瘤,具有易复发、病情进展快的特点,国内外研究中对于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报道资料也较少。在内翻上皮瘤诊断过程中,一些免疫组织化学标本Ki-67、p53、CK20等在鉴别诊断过程具有重要价值,尿路上皮癌复发血尿中恶性细胞染色体3、7、17、9p21等会发生改变,可以进行细胞标本染色体检测判定其染色体改变[1]。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2014年收治的6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患者为例,探讨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病理组织表现及免疫组织化特征,以期为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提供理论基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2014年于我院就诊的6例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诊原因:体检时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 3例,以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症状就诊1例,以尿痛伴排尿乏力症状就诊2例。患者入院后均行B型超声、CT及膀胱镜检查,结果显示输尿管外侧膀胱占位性病变2例,膀胱颈占位性病变1例,膀胱三角区占位性病变 3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结束后进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6例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1.2 方法
1.2.1 病理学检查 手术切除病灶,送至病检处理并行细胞涂片及细胞块切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行病理诊断。
1.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撰写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将标本进行切片、脱水、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修复。使用动物非免疫血清封闭30 min后加一抗,置于4 ℃条件下储藏过夜,于第2天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清洗3次,使用生物素标记的二抗试剂恒温37 ℃条件下孵育30 min,PBS清洗3次,链霉素抗生物蛋白-过氧化酶恒温37 ℃孵育30 min,PBS清洗3次,二氨基联苯胺(DBA)显色,经显微镜观察,适时终止,苏木精复染、脱水、透明。利用PBS缓冲液代替一抗进行空白对照,加一抗Ki67(克隆号MIB-1)、p53(即用型)、CK20(克隆号20.8),以上均购自江苏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光镜检查染色结果,CK20表达为胞浆阳性,将细胞数量占比<5%、5%~25%、大于25%分别记为阴性、弱阳性和阳性。p53、Ki-67的阳性细胞数低于10%为阴性,阳性细胞数为 10%~25%为弱阳性,阳性细胞数在25%以上为阳性。
1.3 术后随访 尿路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半年对6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者肿瘤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
2 结果
2.1 病理学检查结果 肉眼观察可见6例患者病灶直径为1.0~4.0 cm,颜色为灰白色质翠,呈息肉状或菜花状,显微镜下可见肿瘤呈内翻生长,结构似内翻乳头状瘤。与内翻乳头瘤比较,细胞索较粗且宽窄不一,细胞巢形状不规则,相互连接的细胞索或巢在固有内膜形成宽的、推进性边缘,较大细胞索中央可见类似乳腺实体的乳头状癌结构,细胞核多形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见表2。
表2 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癌与内翻乳头瘤病理学形态鉴别比较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有2例患者CK20为弱阳性,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其他4例为阴性,1例为1%,有2例表达率为2%,1例为3%;p53在6例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例5%,1例23%,1例20%,1例34%,1例为44%,1例为50%;Ki-67在6例患者中均为阴性,阳性表达率为1例为2%,2例为3%,1例为4%,2例为5%。
2.3 病理学诊断 6例患者均经活检病理学诊断为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术后经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后诊断为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
2.4 术后随访 术后6~50个月随访,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于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复发,进展为低级别非浸润性内翻尿路上皮癌,其余均无复发,6例患者均健在。
3 讨论
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也可称为内翻乳头状瘤样亚型,最先是由国外学者 Amin[3]报道,随后开始出现相关研究,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学检查发现,该类癌细胞既有内翻肉头状瘤样生长方式,又同时具有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其核分裂数目比内翻乳头状瘤更多。在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和遗传学分册中将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单独列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特殊亚型[4]。
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好发于中年男性,女性发病例数较少。其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血尿、尿痛或排尿乏力。该类肿瘤外观表现为灰白色广基菜花状或息肉状,与内翻乳头状瘤在临床表现及细胞病理学检查方面有一定重叠,在临床鉴别诊断中需要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或染色体检查。从上皮癌的形态学上对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及内翻乳头状瘤进行辨别,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表面较粗糙,呈外生性生长,也有内翻生长特点,但其形态多样,且乳头分支不规则,而内翻乳头状瘤的肿瘤表面光滑而又完整,呈穹隆状,乳头分支平摊较宽。另外其肿瘤在细胞异型、核多形性及核分裂方面不同。
虽然,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与内翻乳头状瘤具有细胞形态学异同,但是仅进行HE切片,通过观察癌细胞形态学进行鉴别诊断仍然存在一定误差,由于两者的免疫表型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进行辅助诊断。CK20只在正常上皮细胞中的伞细胞中表达,在内翻乳头状瘤中的表达几乎呈阴性,在级别低尿路上皮癌中可在分化的表层细胞表达或全层表达。国外有研究资料显示,在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CK20的阳性表达率高达59%,也有研究报道其阳性表达率较低[5-6]。肖立等[6]的研究显示,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CK20的阳性表达率为8.3%,而本研究中也有 2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K20为弱阳性,因此CK20在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p53在内翻乳头状瘤中呈弱至中等表达,在本研究中其表达率为5%~50%,因此在低级别癌和内翻乳头状瘤的p53表达无鉴别意义。有资料表明,Ki-67在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率可达到 5%~ 8%[7],在本研究中其表达率达2%~5%,而Ki-67在内翻乳头状瘤的表达率低于1%,因此Ki-67在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与内翻乳头状瘤中具有较高表达差异。
综上所述,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在临床诊断中应与内翻乳头状瘤相鉴别,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进行明确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1] 向聚才,马小兵,向蕊.膀胱尿路上皮癌变异型组织病理学特征[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2)∶306-3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精)[M].3版.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Amin MB,Gómez JA,Young RH.Urothelial transitional cellcarcinoma wlth endcophytic growth patterns∶adiscussion of patterns of invasion and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assessment of invasion in 18 cases[J]. Am J Surg Pathol,1997,21(9)∶1057-1058.
[4] 张雨涛,黄俊,李峰,等.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3)∶109-111.
[5] Jones TD,Zhang S,Lopez-Beltran A,et al.Urothelial carcinoma with an inverted growth pattern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inverted papilloma by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morphologic analysis[J].Am J Surg Pathol,2007,31(12)∶1861-1867.
[6] Dzombeta T,Krajacic-Jagarcec G,Tomas D,et al.Urothelial carcinoma with an inwerted growth pattern∶a report of 4 case[J].Acta Med Croation, 2010,64(1)∶47-50.
[7] 陈国俊,董立军,李业山,等.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13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0)∶3364-3365.
朝阳市中心医院,辽宁朝阳 1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