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手术治疗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7-04-24危保松
危保松
河南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安阳 455000
早期手术治疗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危保松
河南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安阳 455000
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治疗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时机分为对照组(发病后<3 d)与研究组(发病后>3 d)各37例。2组均实施动脉瘤颈夹闭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2组预后情况,并对比2组发病后3 d、5 d、10 d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β(IL-1β)]、神经功能评分(NIHSS)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2组发病后3 d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发病后5 d、10 d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恢复良好率相比,研究组(35.14%)远高于对照组(1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及病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予以早期手术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恢复神经功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早期手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神经功能
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治疗中并不少见,可达到脑卒中发病率的8%左右,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其中动脉瘤破裂最为常见,高达75%以上[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神经外科常见急症,病情较为严重,可短时间内直接损伤脑组织,增高颅内压,减少脑血流量,造成严重脑缺血,严重者甚至引发迟发性脑梗死,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手术为临床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治疗手段,其中动脉瘤颈夹闭术最为常用,可有效缓解病情,改善预后。目前,多数学者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时机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选取7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探讨早期手术治疗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02—2015-10收治的7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手术时机分为对照组(发病后<3 d)与研究组(发病后>3 d)各37例。对照组男15例,女22例;年龄36~75(63.26±10.12)岁;Hunt-Hess 分级[2]:Ⅰ~Ⅱ级15例,Ⅲ级12例,Ⅳ级6例,Ⅴ级4例;大脑前动脉瘤3例,中动脉瘤8例,后交通动脉瘤14例,前交通动脉瘤12例。研究组男16例,女21例,年龄35~77(63.42±11.39)岁;Hunt-Hess 分级:Ⅰ~Ⅱ级14例,Ⅲ级12例,Ⅳ级7例,Ⅴ级4例;大脑前动脉瘤2例,中动脉瘤8例,后交通动脉瘤15例,前交通动脉瘤12例。2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起病,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治疗方案;(2)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入院48 h内病死者,合并严重心、肝、肺、肾脏等重要脏器疾病者,半年内存有心肌梗死病史者,脑水肿、癫痫发作及再出血等导致神经功能恶化者。
1.3 方法 2组术前均予以镇痛、止咳、防止脑血管痉挛、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依据动脉瘤位置选择合适手术入路,如基础远外侧入路、前纵裂入路、翼点入路或颞前入路;成功开颅后,实施动脉瘤颈夹闭术,术中切勿将周围穿通动脉夹闭,确保载瘤动脉无狭窄、扭曲;成功夹闭动脉瘤后,应用0.9%氯化钠溶液对蛛网膜下腔积血进行清洗,并通过血肿吸除术将额叶或颞叶血肿彻底吸除;若患者术中出现脑疝、脑内血肿量较大或脑肿胀严重,则行骨瓣去除减压处理。术后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2组分别于发病后3 d、5 d、10 d抽取3 mL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于-20℃环境下保存备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采用由上海恒远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试剂盒,操作严格遵循说明书进行;(2)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2组发病后3 d、5 d、10 d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上下肢运动、面瘫、视野、凝视、意识五个项目,共42分,分值越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越好[3];(3)预后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价,分为5个等级,恢复正常生活,但有轻度缺陷为恢复良好;存在残疾,但可于他人协助下工作,并独立生活为轻残;残疾,需他人照料,但意识清醒为重残;呈假死状态,仅有微小反应为植物生存;病死[4];(4)生活质量通过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Ⅴentory 74,GQLI /74)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四个维度评估,共74个条目,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5]。
2 结果
2.1 2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2组发病后3 d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病后5 d、10 d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及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神经功能评分变化比较 2组发病后3 d 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发病后5 d、10 d NIHS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预后比较 研究组恢复良好率(35.14%)显著高于对照组(1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2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术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s,ng/mL)
表2 2组神经功能评分变化比较 (±s,分)
表3 2组预后比较 [n(%)]
表4 2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神经外科常见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表面或底部血管病变、破裂,导致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而引发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由动脉瘤、脑动脉硬化、血液病、高血压、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等疾病引发。其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为常见,动脉瘤指血管壁病理性扩张造成的瘤样突起,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80%,且病死率高达24%以上[6]。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发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部分患者还可产生肺水肿、上消化道应激性出血、癫痫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采用动脉瘤颈夹闭术,但效果不一,手术时机存在较多争议。研究显示,早期局部血肿、脑组织水肿形成、颅内压急剧升高造成手术解剖结构暴露具有一定难度,加大手术风险[7]。另有学者指出,早期手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有效清除,可一定程度降低血管痉挛发生率,且动脉瘤处理后,有利于抗血管痉挛治疗[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恢复良好率35.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51%(P<0.05)。有力佐证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3 d实施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炎性反应参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及进展,TNF-α、IL-6及IL-1β为反映颅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重要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其中IL-6及IL-1β可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CAM)-1介导下,聚集白细胞参与炎症反应,加大血管阻力,刺激颅内血管痉挛,减少血流量,减慢血流速度,使脑缺血加剧,增加一氧化氮合成酶含量,导致炎症损伤加剧,造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症状恶化,造成不良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发病后5 d、10 d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及IL-1β水平均较低(P<0.05)。充分说明早期手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快速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发病后5 d、10 d NIHSS评分均较低(P<0.05),证明早期手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显著、快速恢复神经功能。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提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予以早期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予以早期手术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恢复神经功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1] 呼铁民,于淼,张继伟,等.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夹闭术与介入治疗的近期预后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6):3 192-3 195.
[2] 郑匡,田作富,谭显西,等.早期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年预后因素多中心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6,54(7):534-539.
[3] 魏入廷,杨华,向欣,等.一站式复合手术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8):3 089-3 092.
[4]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0.
[5] 马骏,尹浩,刘窗溪,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认知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1):38-39.
[6] 宋炳伟,甄勇,何亮,等.显微夹闭手术时机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12(7):352-355;379.
[7] 彭四维,漆松涛,冯文峰,等.早期终板造瘘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的疗效[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2):169-172.
[8] 赵兵,吴俊,林福鑫,等.术前风险评分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显微手术疗效的预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7):671-674.
(收稿2016-10-29)
R743.35
A
1673-5110(2017)08-0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