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治疗对重症肌无力患者B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研究
2017-04-24张海军
张海军
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安阳 455000
激素治疗对重症肌无力患者B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研究
张海军
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安阳 455000
目的 探讨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B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方法 抽选2014-01—2015-02在我院接受救治的重症肌无力患者40例为观察组,以同期前来体检的健康对象40例为对照组,2组均于入院时给予B细胞检测,其中AchR、CD21两项双阳性B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21mRAN检测则使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对比患者检测结果差异。观察组给予激素治疗,对比治疗前后B细胞检测结果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双阳性B细胞、CD21mRNA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36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者双阳性B细胞表达水平为(2.81±0.66)%、CD21mRNA检测结果为(0.182±0.072),治疗无效者分别为(5.11±1.02)%、(0.281±0.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双阳性B细胞、CD21mRNA检测结果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hR及CD21两项双阳性B细胞、CD21mRNA的表达随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发展而不断升高,也随患者的治疗进行而不断下降,可见其在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情发展、治疗、预后中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健康对象;B细胞检测
重症肌无力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免疫性疾病类型,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则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的骨骼肌无力、疲劳症状,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免疫学研究结果显示[2],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病情发展均与其自身多项免疫系统及亚群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而B淋巴细胞则与人体免疫机制存在重要联系。本研究探讨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重症肌无力患者B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2014-01—2015-02在我院接受救治的重症肌无力患者40例为观察组,均给予疲劳试验、电生理检查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确诊[3]。以同期前来体检的健康对象4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0~60(40.5±7.4)岁,病程2~6(3.8±1.1)a。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0~60(38.8±7.7)岁。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4]:(1)有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2)有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系统障碍疾病;(3)入组前3个月前有激素使用史或免疫抑制剂使用史。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均给予激素治疗,甲基泼尼松龙1 000 mg/d静滴,持续3 d后调整剂量为500 mg/d,再次持续3 d后调整剂量至80 mg/d并持续3 d。而后给予泼尼松口服治疗60 mg/d,持续30 d,期间根据患者实际症状变化每周递减用药剂量直至停药。针对观察组治疗前的AchR与CD21两种双阳性B细胞的水平,对比双阳性B细胞水平与CD21mRNA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检测方法:使用美国RD公司生产的二抗流式抗体试剂盒(负责患者FITC、PE、APC等指标)、美国santa cruz公司生产的抗体试剂盒(负责患者AchR、CD19、CD21等指标)、联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淋巴细胞分离液、美国Promega公司生产的M-MLV逆转录酶及缓冲系统、美国B-D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仪等完成检测。AchR、CD21检测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患者治疗结束后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4~6 mL,使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完成血液样本淋巴细胞的分离,同时将事先准备好的Ficoll分层液1 500 g置入血液样本中,持续20 min后吸除单个核细胞层,同时将细胞浓度调整至1×104/mL。依照试剂说明书分别加入AchR、CD19、CD21抗体后将其避光保存,染色持续30 min后再分别加入FITC、PE、APC标记的二抗并再次避光保存,染色持续30 min。最终使用FL1、FL3双通道完成对患者血液样本中AchR、CD21双阳性B细胞表达的检测;CD21 mRNA检测使用荧光定量PCR法,取单个核细胞1 mL,持续离心10 min后置入1 mL的Trizol试剂,依照试剂盒说明书提取总RNA,经M-mLV逆转录酶反转露出cDNA的第一条链,使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CD21 mRNA。对照组仅给予抽血检测,检测指标、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使用美国重症肌无力协会制定的症状评定标准测定患者症状变化并判定治疗效果[5]:有效:治疗后症状积分相较治疗前改善程度≥2.6分;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检测结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前双阳性B细胞表达水平、CD21mRNA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治疗效果 有效36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者双阳性B细胞表达水平为(2.81±0.66)%、CD21mRNA检测结果为(0.182±0.072);治疗无效者平均双阳性B细胞表达水平为(5.11±1.02)%,CD21mRNA检测结果为(0.281±0.102),治疗有效与治疗无效者两项指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治疗前后检测结果对比 (±s)
3 讨论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患者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且病情主要集中在患者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获得性、自身性免疫性疾病类型[7]。研究显示[8],我国范围内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发率约为7.4/10万人。同时有关研究显示[9],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发原因与其自身辅助性Th1细胞、Th2细胞之间的平衡失衡有密切关系,其中Th1细胞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为参与到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具有分泌包括干扰素y、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等促炎性因子的作用;而Th2细胞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为参与到IL-4、IL-6、IL-10等人体分泌抗炎因子的过程中,能有效促进人体免疫反应进程,起到诱导人体免疫耐受、免疫细胞失衡的作用。上述两种细胞在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发过程中占非常重要的作用。重症肌无力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一种由于人体自体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攻击神经系统为主要病理机制的免疫性疾病类型,主要发生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并最终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出现病理症状的改变。此类免疫性疾病病情复杂,了解患者体内免疫机制的变化对预防、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激素治疗是目前临床重症肌无力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同时随着用药剂量的不断增加,患者耐药性增高的同时也伴随有多项不良反应出现,对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等均造成不良影响[10]。B细胞也被称为B淋巴细胞,能够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并转变成为免疫球蛋白等抗体类型,在人体体液免疫过程中占主导地位。B细胞作为人体中抗体的主要产生细胞之一,对B细胞的特异性激活是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的关键。CD21是产生于B细胞膜上的一种因子,可与C3d、C3dg、iC3b等补体进行充分结合而促使B细胞激活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对反映人体B细胞的激活程度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前AchR及CD21双阳性B细胞、CD21mRNA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B细胞存在过度激活现象。推测可能是由于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CD21mRNA在基因调控的作用下不断升高,最终导致CD21受体含量增加并抑制患者体内B细胞正常凋亡进程,反而促使患者体内B细胞不断激活并含量增加,最终导致重症肌无力病发。本文观察组治疗有效36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者的AchR及CD21双阳性B细胞、CD21mRNA检测结果与治疗无效者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再次证明了B细胞在重症肌无力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激素治疗能有效抑制重症肌无力患者B细胞过度激活的功能。
综上所述,AchR及CD21两项双阳性B细胞、CD21mRNA的表达随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情发展而不断升高,也根据患者的治疗进行而不断下降,可见其在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情发展、治疗、预后中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李媛,楚兰,张艺凡.重症肌无力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5,22(3):209-214.
[2] 成战强,李海玲.激素治疗对重症肌无力患者BAFF 和IL-6 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171-172.
[3] 龙友明,胡学强.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组织,2010, 10(1):49-63.
[4] 牛延良,姜炎,孙乐羽,等.重症肌无力患者B细胞激活及其与激素治疗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4, 43(30):4 075-4 077.
[5] 黄丽明.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IL-18、TGFβ-1水平的干预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1):147-151.
[6] 张宝珠.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IL-18 和TGFβ-1 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0):99.
[7] 陈斌张.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4):519-521.
[8] 张根平.糖皮质激素在重症肌无力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5,35(2):58-60.
[9] 易芳芳,朱雯华,赵重波.重症肌无力与细胞因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22(4):470-474.
[10] 林婧,卜碧涛.细胞因子与重症肌无力的免疫学发病机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6(1):65-68.
(收稿2016-09-20 修回2017-02-24)
R746.1
A
1673-5110(2017)08-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