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发展特征评价与分析

2017-04-22靳铁治王开锋金学林

陕西林业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总面积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边 坤 ,靳铁治,杨 斌,王开锋,金学林

(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32)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发展特征评价与分析

边 坤 ,靳铁治,杨 斌,王开锋*,金学林

(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32)

通过收集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现状基础资料,分析了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发展特征。截至2015年12月,陕西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61个,总面积11 718.48 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69%。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指数(NRI)为75.67,处于中上水平。数量上野生动物类型最多,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和古生物遗迹类型最少,面积上野生动物类型最大,古生物遗迹类型最小。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存在保护区基础资料缺乏、管理体制不清、经费短缺和保护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分析结果有助于陕西省自然保护区未来建设管理的科学决策,并为全国其他地域提供参考。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定量评价模型;现状

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两者之间维持均衡的重要因素[1]。我国物种丰富,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措施[2-7]。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标准是: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保护和管理的区域[8]。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育和生态环境恢复[9]。

我国自1956年建立自然保护区,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类型逐渐丰富[10]。同时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建立了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也先后加入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在内的20多项有关生态环境的国际公约和条约。这些措施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资源、阻止生态环境恶化、发挥生态环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9年开始,国家环境环保部从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需求出发,开展了全国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调查。笔者从2012-2015年对陕西省所有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基础调查工作,收集了最新的保护区发展现状资料。并从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现状等方面,分析了陕西省自然保护区未来建设以及发展对策,为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建议和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年最新进行的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工作报告,以及陕西省林业部门、省水利部门、省科学院等有关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同时收集了近年来陕西省保护区最新发展状况,包括了保护区总体规划、批建文件、范围及功能区划调整批文、综合考察报告、人员编制和机构管理文件等。

1.2 研究方法

用《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评价方法》中自然保护区基础定量评价模型、管理基础指数(NRI)和包括客观条件、人员机构、经费与设施等在内的3大类9个评价指标,对陕西省自然保护区进行评价。管理基础指数NRI计算公式为 ,3大类9种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及赋值规则采用的方法[11]。评价结果分为3个等级,标准为优:NRI≥75,中:50≤NRI<75,差:NRI<50。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法分析比较不同保护类型和级别保护区功能区划比例关系间的差异,

2 分析结果

2.1 保护区历史发展情况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起步于1965年,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建立了保护区,这是陕西省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但是在此之后保护区发展速度缓慢,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陕西省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处于停顿状态,仅建立了2个保护区。到80-90年代时,保护区建设逐渐加快,可是建立数量依然较少。在1965-2000年的30多年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数量共有17个,其总面积为3 554.95 km2,占现有保护区面积的30.34%。进入到21世纪之后,陕西省保护区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2000-2015年间陕西省共新建了44个自然保护区,新建保护区面积8 163.53 km2,占现有保护区面积的69.66%,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见图1)。

图1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历史增长情况

(1965-2015)

2.2 保护区发展现状

截至2015年底,陕西省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61个,总面积为11 718.48 km2。在已成立的61个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总面积为6 110.57 km2,省级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为4 920.08 km2,市级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为514.66 km2,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为173.16 km2(见图2)。

根据评价指标赋值计算,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状况NRI =75.67,仅勉强归为“优”等。全省61处保护区中,管理基础为“优”等有38处,占62.30%;“中”等有19处,占31.15%;其余4处保护区为“差”等,占6.56%。从NRI指数来看只有国家级保护区平均分达到80分,表现为较低的“优”等水平。省级、市级和县级保护区平均分均低于75分,处于“中”等水平(见表1)。

图2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现阶段数量和面积

级别总数NRI指数平均最大最小优等数量/个占比/%中等数量/个占比/%差等数量/个占比/%国家级2380.36±16.1688.447.932236.0700.0011.64省级3170.29±13.8587.8933.191219.671626.2334.92市级573.83±7.6980.3161.1434.9223.2800.00县级274.74±16.3286.2563.1711.6411.6400.00合计61---3862.301931.1546.56

2.3 保护区类型和分布状况

根据我国现行的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1993)对陕西省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陕西省的自然保护区分为3类7种类型,其中3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自然遗迹类;7种类型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荒漠生态系统类型、野生动物类型、野生植物类型、地质遗迹类型、古生物遗迹类型(见表2)。

陕西省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区有23个,占保护区总数的37.70%。此类保护区中以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最多,达14个,占该类保护区总数的60.87%,其中国家级保护区4个,省级9个,市级1个。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8个,占该类保护区总数的34.78%,全是省级。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1个,占该类保护区总数的4.35%,只有1个县级保护区。

野生生物类保护区有35个,占保护区总数的57.38%。此类保护区中以野生动物类型最多,达30个,占该类保护区总数的85.71%,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9个,省级10个,市级1个;主要保护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林麝、大鲵、秦岭细鳞鲑等濒危动物。野生植物类型保护区仅有5个,占该类保护区总数的14.29%,主要保护柴松、杜松和臭柏等濒危植物,其中省级1个、市级3个、县级1个。自然遗迹类保护区仅有3个,占保护区总数的4.92%。此类保护区中古生物遗迹类型1个为国家级,地质遗迹类型保护区2个均为省级。

在陕西省7种自然保护区类型中,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最多,达30个,占保护区总数的49.18%;其次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为14个,占保护区总数的22.95%;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居第3位,为8个,占保护区总数的13.11%。其他类型保护区少,不多于3个。

从陕西省行政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布情况来看,陕西省61个自然保护区分布在10个地级市中,其中,西安市8个、安康市5个、商洛市8个、汉中市11个、渭南市4个、宝鸡市10个、咸阳市3个、铜川市2个、延安市6个、榆林市6个(见表3)。

表2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类型

表3 陕西省各地级市自然保护区个数统计表

陕北自然保护区有12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2个、省级保护区6个、市级保护区3个、县级保护区1个,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的19.67%。陕北地区因为自然环境多为黄土高原和荒漠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较少,所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数目也为最少的。

关中自然保护区有26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0个、省级保护区13个、市级保护区2个、县级保护区1个,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的42.62%。关中保护区分布从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交汇处铜川市开始,一直向南扩展,直到陕西秦岭北麓。关中地区地理地形多样,包括有北部的黄土丘陵地貌、中部的渭河谷地以及秦岭北麓的山地地貌,所以关中地区具有的保护区数量是最多的。

陕南自然保护区有24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和省级保护区各12个,没有市级和县级保护区,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的39.34%。陕南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多以秦岭南麓的山地、汉江沿线以及陕西西南部与四川大巴山交汇的地区为中心,陕南山地作为秦巴山区的交汇处,其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均为陕西省最丰富的地区,所建立的自然保护区级别较高,均为国家级或省级保护区。

2.4 不同保护类型和级别保护区功能区划面积特点

从整体上看,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分别约为34%、25%和39%。在不同保护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33%、23%和43%;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25%、27%和47%;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16%、20%和64%;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33%、29%和40%;野生植物类型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40%、19%和37%;地质遗迹类型保护区的核心区占其总面积的100%;古生物遗迹类型保护区的核心区占其总面积的100%(见表4)。ANOVA方差分析表明,陕西省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在其各功能区面积所占保护区总面积比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

表4 陕西省不同保护类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区面积比例 %

表5 不同保护类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区面积比例的方差分析

不同保护级别的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39%、24%和37%;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33%、27%和41%;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38%、18%和41%;县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20%、22%和58%(见表6)。ANOVA方差分析表明,陕西省不同保护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在其各功能区面积所占保护区总面积比例之间差异不显著(见表7)。

表6 陕西省不同保护级别自然保护区功能区面积比例 %

表7 不同保护级别自然保护区功能区面积比例的方差分析

3 讨论

3.1 保护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建设和管理需要相互结合,不能只看“数量”,而忽视“质量”[12-13]。陕西省自然保护区虽然经历长期发展,但是全省NRI指数仅75.67,刚刚达到“优”等,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国家级保护区整体状况良好,但是地方级保护区还有占全省近4成的保护区处于“中、差”等,未来保护区“质量”提升十分迫切。

对不同类型保护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是自然保护区学中的一个热点,也是保护区管理规划中重要的部分[14],而有些市、县级保护区存在功能区划缺失现象,没有对保护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影响了全省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合理分配。在分析结果中,不同保护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面积比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保护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面积比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地质遗迹类型和古生物遗迹类型这2类保护区只是简单的划定保护范围,缺乏详细的规划管理工作。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一个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主的事业,属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积极多方开辟资金来源。陕西省经济属于欠发达地区,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社会融资渠道十分单一。国家财政只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有限的资助,其余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事业经费却难以从地方政府得到保证,有些保护区日常管理运转已经难以维持,导致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周期过长,难以真正发挥自然保护区的职能[15]。同时财政资金的不足,使得有些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过度开展旅游等经营类活动,造成保护区内人为干扰、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下降,降低了保护区自然承载能力[15]。

从陕西省现有保护区整体布局上来看,主要还是以关中和陕南地区为主。其中最重要的秦岭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12个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秦岭保护区群。但这个保护区群在地形划分上大致形成了5个相互独立地理区块,不同区域斑块间只有少量的走廊带进行连接,这种孤岛状况会对大熊猫不同种群间的相互交流产生不良影响[16],现有的秦岭保护区群面积和地域划分需要进一步调整细化,以便更好发挥保护功能。在陕北和陕西关中东部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偏少,特别是陕北地区属于黄土荒漠地带,面积广阔,但是自然保护区总量偏少(只有12个),保护级别较低。其中延安市的子午岭和黄龙山2个保护区作为关中地区的生态屏障,其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对于关中地区十分重要,应建设自然保护区群,增加对此处生态屏障的保护。陕北作为国家能源基地,随着工业发展,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迫切需要加大对陕北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3.2 保护区发展建议对策

建立并完善全省保护区的资料数据库,尤其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应加快基础资料的收集,核实保护区详细面积和边界,为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网络合理布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提供支持。保护区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将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政府经济发展计划,保障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和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应提高对自然保护区资源价值的认识,在批建自然保护区的同时,应合理安排保护区所需的编制和足额经费,从根本上杜绝自然保护区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

保护区在合理程度下开展一些生态旅游活动和科研合作项目,不仅能提高保护区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能力,促进保护区自身及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增强保护区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向社会更好宣传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理念。但是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必须遵守2个原则: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周边社区利益共享的原则[9]。在保护区内应严格禁止游客随意生火烧烤,砍伐林木树枝[17]。对于一定时期内进入保护区的游客要有数量限制,防止过多的游客和机动车数量对保护区容纳量产生威胁。开展生态旅游也能为当地居民,例如四川省九寨沟自然保护区[18],增加收入来源,从而减少当地居民原有的上山采药或打猎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当地居民自觉主动地加入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来,让保护区管理工作更为方便的开展,吸引当地居民加入到保护区的保护建设中来是十分重要的[19]。

在保护区宣传管理工作中,要加入对当地居民的法律宣传和环保意识的培养,规范当地居民的日常行为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20-21]。保护区现有的宣传方式多以标语、告示牌和宣传手册为主,但是大部分保护区地区偏僻,经济不发达。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当地留守人群多为中老年人,这类人群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字宣传效果不太理想。针对这一情况,当地政府和保护区应加强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宣传力度。

[1] 贺慧,李景文,胡涌,等.试论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1(1): 41-46.

[2] Wilson EO. The diversity of Life [M]. New York: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28-32.

[3] Chapin FS, Zavaleta ES, Eviner VT, et.al. Consequences of changing biodiversity [J]. Nature, 2000, 405:234-242.

[4] McNeely JA, Miller KR, Reid WV, et al. Conserving the world's biological diversity [M]. World Bank:Island Pr, 1990: 55-70.

[5] 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13-218.

[6] Soulé ME. Conservation: tactics for a constant crisis [J]. Science, 1991, 253: 744-750.

[7] Sanderson EW, Jaiteh M, Levy MA, et al. The Human Footprint and the Last of the Wild [J]. BioScience, 2002, 52: 891-904.

[8] 卢爱刚,王圣杰.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状况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1):7-11.

[9] 冯达,温亚利.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研究综述[J].林业调查规划,2009,34(6):62-65.

[10] 李剑源.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林业科技,2006,33(4):50-53.

[11] 夏欣,王智,徐网谷,等.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定量评价模型建立与应用[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1):117-121.

[12] 王智,柏成寿,徐网谷,等.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及挑战[J].环境保护,2011(4):18-20.

[13] 王智,蒋明康,秦卫华,等.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生态经济,2008(6):144-146.

[14] 徐篙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保护性经营区界定-关于中国自然保护区结构设计的思考[J].科技导报,1992(1):21-23.

[15] 李谫博,杨文君,赵文超,等.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4):663-666.

[16]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8-349.

[17] 王金凤,刘永,郭怀成,等.新西兰保护区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22(1):91-94.

[18] 石璇,李文军,王燕,等.保障保护区地内居民受益的自然资源经营方式[J].旅游学刊,2007,22(3):12-17.

[19] Naughton Treves L. Whose animals A history of proprietary rights to wildlife in Toro, western Uganda [J].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1999, 10:311-328.

[20] 蒋明康,吴小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0,16(3):1-4.

[21] Getz WM, Fortmann L, Cumming D. Sustaining nature and human capital: village and scientist [J]. Science, 1999, 283:1855-1856.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of Nature Reserves in Shaanxi Province

BIAN Kun, JIN Tie-zhi, YANG Bin, WANG Kai-feng*, JIN Xue-lin

(ShaanxiKeyLaboratoryforAnimalConservation,ShaanxiInstituteofZoology,Xi'an710032)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of the nature reserves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e reserves in Shaanxi Province are analyzed. By December of 2015, there have been 61 nature reserves in Shaanxi province, with the total area of 11 718.48 km2, which accounted 5.69%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Shaanxi. As to the number of the reserves, the wild animal were the most and the desert ecosystem and trace fossil were the least; as to the area of the reserves, the wild animal were the biggest and trace fossil were the leas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nature reserves of Shaanxi province was disturbed by the problems with weakness in lack of fundamental date, confusion of supervisory system, lack of finance, and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nature reserves etc.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nature reserves in other provinces.

Shaanxi Province; nature reserv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model; current status

2016-11-18

2012年环保部专项全国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项目(陕西省项目);陕西省科学院青年人才培养专项(2013K-33)。

边 坤(1985- ),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学。E-mail: biankun@ms.xab.ac.cn。

S759.9; X36

A

1001-2117(2017)01-0008-06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总面积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太平洋名字的来历
严坪林场森林抚育研究
——以起源权属为例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我国湿地10年“丢”一个海南省
土地出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