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烹制营养美味的课程主菜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探索实践
2017-04-22王玲玲
文 | 本刊记者 王玲玲
精心烹制营养美味的课程主菜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探索实践
文 | 本刊记者 王玲玲
如果说课程是一桌饭菜的话,国家课程是保证基本营养的主菜,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保证特色风味的小菜。过去主菜和小菜单独装盘上桌,常常导致主菜吃不饱,吃不消,吃不香,而小菜则因没时间享用而浅尝辄止。
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看来,如何将小菜的精华融进主菜里,保证学生有时间饶有兴致地享用营养更全、口味更地道的“主菜”,这是姜堰区在课程改革中一直追寻的方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新路径。如今,随着两批次144个创新实验班的成功申报,国家课程校本化创新的星星之火已经在姜堰区3000多名小学教师心中点燃……
松绑 顶层设计变革释放教师拳脚
2016年初,姜堰区教育局的一纸通知搅动了全区教育的一池春水。
在《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验”创新班申报的通知》中,鼓励全区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和研究方向,解读国家课程,形成属于自己的课程实施方案。通知中有一点尤为引人注目:“创新班在实验周期内免于参加每学期的区级质量监测。”这让诸多早就在国家课程框架之下,悄然进行着学科内的课程改革尝试的老师们如沐春风。
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部主任刘秀凤全程参与了创新班的筹划与实施。回想起第一批创新班申报的情形,刘秀凤仍然难掩内心的激动:“老师们的踊跃程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3月,姜堰区超过100名小学教师申请创新班,最终经过学校审核、现场答辩等环节,70个涵盖各级学科的区级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正式诞生。
看似横空出世的创新班其实早在2014年姜堰进行课程整合顶层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据林忠玲介绍,姜堰的课程整合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建构;紧接其后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一步走好之后,我们就开始思考占课程体系近80%比重的国家课程如何因人、因校而异,在每一所学校生根发芽,让每一位老师形成自己的风格。”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孕育了如今的创新班。
创新班鼓励全区小学教师在达成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大胆地对国家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增删;在课程实施办法上,解放思想,形成自己的风格。为了保证创新班能真正落地生根,姜堰区教育局与学校、教师携手,从顶层推动开始,通过过程指导、灵活评价、成果辐射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将教师们原先被束缚住的课程实施的手脚解放了出来,教师教学依“纲”扣“本”的常态开始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被打破。
生长 将“理想的课程”转变成现实
其实,早在自上而下的创新启动之前,来自教学一线的小范围创新就已经生根发芽。
2003年,白米中心小学的潘兆良开始了儿童画融合教育的尝试;2008年,溱潼实验小学的李如芳将自己的美术课堂延伸到溱湖风景区,印象溱湖版画有了越来越多稚嫩却充满想象力的作品;2012年,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水校区(下称三水校区)的许红丽把戏剧引入了英语课堂,她的同事则王燕开始尝试把珠心算融入数学教学;几乎与此同时,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下称城南校区)的王琴把小古文带进了语文课堂……
2016年,创新班申报通知一经发布,这些先行尝试的教师们就成了第一批申报者。乘着政策的春风,悦心童画融合创新班、主题读写教学创新班、英语戏剧教学创新班、趣味珠心算创新班、印象溱湖版画创新班等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虽然,这些老师在各自的学科对国家课程校本化都有过前期的摸索,但是,当心中的理想课程真正系统性地落地实施的时候,老师们仍然遭遇了不少棘手的问题。语文教师王琴在实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跟不上”的问题。每每这样的时候,区教研员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教室里,他们和老师一起观察学生、分析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刘秀凤的话来说就是“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教研员的身影”。陪跑式的帮扶和引领,让教师们在实验中逐渐明辨了前进的方向,课程实施从一开始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过河变成得心应手地稳步推进。
2月15日,早春午后的阳光中尚带着丝丝的寒意,三水校区数学教师王燕的课堂上却暖意融融。这是三年级的一节“进位两位数乘法”课。同一般的数学课堂不同,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放着一把小算盘。每道题孩子们都可以自由选择用珠算或者竖式进行计算。记者注意到有两位小朋友总能最快给出正确答案,但是在计算方法上一个用的是珠算,另一个则用的是竖式计算。从他们轻快的话语中,记者得知他们都很喜欢珠心算,同时竖式计算也掌握得很好。任意穿梭于两种算法之间的快感让他们颇为享受。
“现在班上的很多孩子都算得比我快,基本报了数字答案就出来了。”谈起自己的学生,王燕的自豪感溢于言表。不过,刚开始推珠心算进课堂的时候,教学效果并不好。那时候每周有两节课专门用来上珠心算,基本到下一周学生已经将上周学的内容又还给了老师。怎么破?反复思量之后,王燕提出了一条大胆的路子——把珠心算融入日常学科教学中来,让孩子每天都练一练。去年,借着政策的春风,王燕申报了“趣味珠心算创新班”。尽管实验尚在进行中,奇迹已经一个接一个发生了:在江苏省第二十一届珠心算能力比赛中,王燕所指导的珠心算社团的孩子们在全省13个辖市120余所实验学校3000余人中过关斩将,一举拿下两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42个三等奖,成为这届大赛的大赢家。在这一年的期末考试中,她所带的中等班不仅数学平均分位列全年级9个班级中的第一名,还出了13个100分,令其他老师惊诧不已。
有感于珠心算对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的显著提升,新学期作为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王燕准备在1-3年级全面推开珠心算,让更大范围的师生受益。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基于教师个人风格,从学情、校情出发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是将教师心中“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的切实可行的路径。这一路径让国家课程的实施在姜堰变得魅力无穷、空间无限。
唤醒 让专业成长成为一种自觉
创新班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学生全面个性成长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参与实验的教师及其周围的教师群体。
城南校区的英语教师朱秀梅至今都记得刚休完产假回校上班第一天时候的情形:“整个校园里都在谈‘大阅读’,我像跟学校脱节了一样,完全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朱秀梅觉得当时整个人好像被狠狠地抛进了创新的激流中。幸运的是朱老师敏锐地发现了创新班这盏明灯。“我看到语文大阅读这道精神大餐给学生带来的变化,并开始思考如何把阅读运用到英语课程中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朱秀梅在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路径,成功申报了小学英语智慧阅读创新班。成为创新班的一员之后,朱秀梅对创新也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创新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主动创新,国家课程校本化创新的过程中,学生们被激发出来的创意和爆发力会激励老师主动创新;另一方面是被动创新,既然自己申请的是创新实验班,就必须有创新成果,所以就会逼着自己不断去创新。”在主动与被动创新的过程中,朱秀梅内心深处专业成长自觉的种子已经被唤醒。
同朱秀梅一样被“唤醒”的还有三水校区的许红丽。2012年的时候,她所在的学校确立了办“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的发展目标。作为英语教师的许红丽在那一年的暑假被派往加拿大学习。两个月的时间,许红丽几乎把加拿大所有英语教学有特色的学校都走了一遍,还带回了当地的教材。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红丽发现外国教材严重“水土不服”,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怎么办?自编教材,自己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许红丽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最终戏剧被她引入到了英语教学之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魔力。许红丽告诉记者,现在学校所用的牛津教材极具故事性,非常适合戏剧教学的融入。依托教材又超越教材的课程实施方法,让许红丽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英语成绩的提升,还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对英语的喜爱。如今,她的英语戏剧创新班教学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涵盖角色扮演、故事续编、童话改编、剧本编演、绘本创作、英语剧场等。
诚如姜堰区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刘付刚所言,国家课程校本化创新实验的实施,让教材变成了一种资源,让教师对教学的研究真正走出理论环节,变成课堂上源源不断的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没有职业倦怠,反而形成了一种专业成长的自觉。
引燃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据姜堰区教育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区已经有144位教师参与创新班实验。相对全区3000多位小学教师而言,这个数字显得有些单薄。但是,火种的引燃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在城南校区,很多非创新班的学生被王琴的小古文教学所吸引。据同校的袁小芬老师介绍,很多班级的老师都在根据自己的学情,学习借鉴王老师的小古文教学。而袁小芬自己作为“梦想课程种子教师”也在探索如何将绘本等更好地融入日常的学科教学中。
同样的故事也在溱潼实验小学发生着。今年美术教师李如芳将迎来一位新的同事,她们将一起把印象溱湖版画特色课程进一步开发好。四月,江苏省全省版画现场会也将在溱潼实验小学拉开帷幕,届时省内最强的版画特色学校将齐聚这所农村小学。该校校长周新民告诉记者,近年来为了推动版画特色课程建设,学校层面不仅保证资金投入还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各种活动。“活动既能为师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也是对学校和教师的一种激励。我们必须不断有新的亮点呈现给大家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学校自身的项目带动之外,教育局层面也为学校和教师搭建了广阔的展示舞台。“一方面,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部定期组织创新班的公开亮相活动,包括课程教学展示、创新成果展示等;另一方面,教育局利用门户网站、教育微信、微博,对‘创新班’及实施老师进行推介。”林忠玲对记者说道。
>>城南校区孩子们的别样寒假作业展示
据悉,今年第三批次创新实验班的申报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对于这些先行先试的创新教师,姜堰区教育局也将通过更丰富的活动、更合理的评价制度设计,进一步放大他们的引领作用。刘秀凤称,姜堰正在酝酿建一个资源库,把创新班教师的优秀的课程都制作成视频,让整个区域的老师都可以看到、学习到,去唤醒、点燃更多的老师加入国家课程校本化创新的队伍中来。“当然,目前这一资源库还处于设想阶段,能否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的调研和论证。”刘秀凤补充道。
朝向 更好玩更营养的课程体系
目前,姜堰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创新实验所取得的成绩已经引起了省内外的广泛关注,各种宣传报道、各种学习观摩纷至沓来。成绩和荣誉面前,姜堰人对课程改革依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目标朝向。
在林忠玲看来,姜堰课程实践仍然在路上。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表示:“跨学科之间的课程融合已经在酝酿之中,比如打破目前的学科设置,语文、英语类的课程整合成语言类课程,音乐、美术、体育之类的课程整合为艺体类课程,科学、数学之类的课程整合为科学思维课程……”
诚然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是未来学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林忠玲一再强调:在现行的国家评价体系框架之内,任何的改革都必须因时应势而为、稳步推进。“先去梳理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合点,从这些重合点的融合开始整合也是一种思路。”
当记者最后问及姜堰区国家课程校本化样本意义时,姜堰区教育局武晓明局长说:“姜堰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之路,是贴地行走的实践研究之路,是姜堰教育人寻求核心素养落地的创新突围之路,是丰富姜堰教育内涵的品牌建设之路。无论何种形式的课程改革,为孩子提供更有价值,更有营养的课程体系始终是改革创新的核心指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