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李默庵的心路历程
2017-04-22李碧如口述刘畅毛翊乔整理
李碧如/口述 刘畅 毛翊乔/整理
父亲李默庵的心路历程
李碧如/口述 刘畅 毛翊乔/整理
李默庵,国民党陆军中将,著名爱国人士,黄埔军校一期毕业。他曾视蒋介石为“新兴革命事业的卓越领导者”,追随其血战沙场20多年,仕途可谓一帆风顺。1949年,李默庵在香港与44名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通电起义,1990年回国定居。
从入党到退党
在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我的父亲李默庵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国军悍将”,与他早期在黄埔军校接受的教育分不开。
父亲190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岁考进黄埔军校一期。他的同学有徐向前、陈赓、关麟征、胡宗南、宋希濂等人,这似乎预示着他未来的军人生涯将与共产党人有扯不断的联系。
1924年11月,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共党支部十分注重在黄埔生中发展共产党员。已经公开身份的黄埔生,如蒋先云、陈赓、李之龙等人,在学生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影响和带动着大批左派青年。在诸多的湖南籍同乡中,他与陈赓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对时局的见解以及在政治上的渴求也很相似。父亲在第六队学生中,训练成绩突出,政治表现积极,引起了陈赓的注意。有一次陈赓对父亲说,“做真正的革命军,就得加入真正的革命党,像你应该参加共产党。”当时父亲很敬重共产党员,听陈赓这么一说,自然同意,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然而,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后,父亲退出共产党。关于父亲脱党的原因,真实的情况和父亲的恋爱有关。
父亲第一次东征回校后,有一位广东籍的同学,常约父亲在星期天去他家里玩。他提出给父亲介绍对象,并带他见了一位执信女子学校的女学生,姓曾。父亲对她颇有好感,很快建立了恋爱关系。后来,黄埔军校共产党员中的许继慎发现了父亲的事情,批评他太浪漫!于是,党小组开会,便不再通知父亲。那时,共产党员的生活作风是非常严谨的,对父亲的行为,党小组有些意见。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中共党组织的活动在黄埔军校内受到了限制,父亲也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党小组联系,就这样自动脱离了中共党组织关系。后来,他的女友也因为家人的反对,和他分手了。
战功赫赫
父亲先后经历了25年战争。在战斗中,他从战士到集团军总司令,成为“黄埔系”的重要将领。当旅长时与军阀部队作战,他身先士卒,差一点命丧疆场。他在抗日战场上叱咤风云,因为善用游击战而深得蒋介石的赏识。
1937年7月12日,蒋介石亲自任命父亲为第14军军长,率军北上抗日。在八年抗战中,父亲参与指挥的主要战役中有著名的忻口会战,它与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并称抗战初期的三大战役。父亲后来回忆:“当时只要是中国人,无论是军民都是一致对敌的,只有一个敌人。这是我从军几十年来惟一感受到的最难得的一点。”
由于父亲在游击战中成绩出众,国共合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时,蒋介石调父亲出任教育长,跟中共代表叶剑英合作。训练班先后办了3期,培训了近4000名国军的敌后作战人才以及一些英国军人。在训练期间,他还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了昆仑关作战,担任第38集团军副司令。1940年,父亲被调任浙江第32集团军总司令,他是抗战胜利以后在浙江境内接受日军投降的最高长官。
与周恩来的师生情
在父亲的军人生涯中,对他思想转变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便是周恩来。父亲跟周恩来熟识,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曾调父亲到政治部当干事。抗战初期,父亲到达太原后,还特地拜访了当时在那里的周恩来,就战役的实施和抗战的前途交换了意见。
父亲最难忘的是“西安事变”后与周恩来的重逢。有一天下午,卫兵报告说有人要见他,父亲问是谁,卫兵没来得及回答,就见两位身着便装的男士走了进来。前面一位身着西装,神采奕奕。父亲上前仔细一看,原来是周恩来,他只带了一位随从。一别10余年,父亲想不到能在西安与周恩来相逢,又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政治斗争氛围中。未寒暄几句,周恩来突然说:“我记得你有一句诗写得不错,‘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始干。’”父亲听后大惊失色,忙反问:“主任何知我有此诗句啊?”周恩来放声大笑起来。
“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始干”是1933年在江西第四次反“围剿”与红军作战时,父亲有感而发的。周恩来告诉他,这句诗是当时作战期间,红军从电报中截获转呈他的。因为诗句写得形象生动,又表达了厌战的心情,他一下便记住了。父亲和周恩来互相交谈了一些黄埔师生的往来和去向,气氛很融洽、亲切。但大家都回避了刚刚发生的“西安事变”这一敏感话题。
事后多年,父亲一直纳闷,在“西安事变”那种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下,周恩来为什么会去找父亲?直到1990年父亲回国定居,听曾经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原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杨荫东讲,“西安事变”解决后,中共中央曾有个通知,要注意与国民党部队将领取得联系,这件事可能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1948年春,程潜保荐父亲出任湖南省主席,虽得到蒋介石同意,但父亲考虑到蒋介石嫡系、李宗仁桂系、湘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力辞不就。蒋介石派他任长沙绥署副主任兼第十七绥靖区司令官。同年秋,父亲从南通移军常德,在长沙居住,利用掌握的军权,积极参与湖南和平解放事业,随程潜做了一些长沙起义的筹备工作。中共中央军委和周恩来就争取父亲与中共合作反蒋反桂,曾给有关方面发出指示。
晚年的回归
1949年8月13日,父亲等在香港通电起义,国民党政府极为震动,马上下令开除了他们的党籍,并发布了通缉令。
由于父亲的黄埔“资历”与声望,蒋介石总是对他进行拉拢。一天,一位老朋友拿着“校座电令”让父亲到台湾去,要他放弃反蒋立场。父亲坚定地说,我已决定退出军界,不想去台湾,请代我婉言陈复。还有一次,有美国背景的朋友,要他参加反蒋、反共的第三势力,他也表示坚决拒绝。中共方面曾电邀父亲等北上,参加人民政协工作。但父亲认为:自己与共军作过战,如今投向人民,并无微功实绩可以自赎,仅凭一两次声明,混迹其间,有何意味?况且,既已决心摆脱军政生涯,何必又去忝随人后?因此,他选择过平凡的隐居生活。
1951年,父亲变卖家产到阿根廷定居。多年来,我的母亲顾林也很不易,她16岁嫁给父亲,父亲征战沙场,母亲一直住在娘家过着平淡节俭的日子。即便父亲后来升迁较快,母亲也没有骄矜自傲。他们相濡以沫走过62年。母亲为父亲生养了8个子女,除二女儿碧清英年早逝,其他子女都自立成才。
1964年,我们全家移居美国。父亲多次在美国中文报刊上发表文章,并和其他黄埔同学宋希濂、侯镜如等在华盛顿发表宣言,呼吁军校同学发扬黄埔精神,为促进中国统一而奋斗。1984年,父亲和宋希濂、蔡文治等联袂回归。后担任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父亲晚年回来一是希望叶落归根,再有是联系在台黄埔同学和袍泽,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父亲也希望把自己投身民主革命的经历和对新旧中国的体会记录下来,以教后人。
2001年10月27日,父亲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7岁。回顾父亲的人生经历和选择,也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