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阅读教学,培养语文学科素养

2017-04-22杨晚云

湖南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素养

文︳杨晚云

依托阅读教学,培养语文学科素养

文︳杨晚云

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里阐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将核心素养分解为学科素养,依托课堂教学进行培育,是促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基于小学语文学科,基于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学生的“读、思、说、悟”能力不失为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综观众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其现状可归纳为“三多三少”,即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学生抄记多,思考表达少;知识灌输多,切身体验少。课堂上,教师对文本的零碎讲解、分析、提问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教师们往往担心讲得不深不透,字、词、句、段、篇面面俱到,学生忙于抄笔记。小至生字字意,大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学生必抄无疑,丝毫不敢错过。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书上划划记记,在笔记本上抄抄写写,动笔绰绰有余,用脑却远远不够。过于机械地听、抄、记,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压抑了学生的自悟自得、自我思考探究,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这样的语文教育无法培植学生对母语的热爱,无法形成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结合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体验,笔者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充分突出教学过程的“四注重”,保证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地”。

一、注重阅读训练,培养语文学科素养

离开阅读,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无从谈起。语文教学的“根”是读,语文课必须多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阅读教学实践中,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树立“以读为本”的思想,确保阅读训练落到实处。

“书应该是学生读懂的,而不应该是教师讲懂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彻底摒弃“一讲到底”的做法,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读书时间量的规定来说,杭州、宁波等地曾出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操作性意见里谈到,“为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每位学生每节课读书时间总量不少于10分钟”,用具体的时间量化,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从读书的方式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与文本风格,设计不同形式的读,如齐读、引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个别读、小声自由朗读、默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明理。读书形式多样,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从抓住读的时机来说,可以在激趣以后读,激情以后读,解惑以前读,顿悟以后读,准确把握读书契机,以提高读的效果。语文课堂离不开读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爱读、会读,真正做到读好书,学好语文,积淀书香味,形成语文素养,成为完善的人。

二、注重启迪思考,培养语文学科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里谈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形成善理解、会质疑、有创意的思维品质。小语界老四大名旦之一袁瑢老师“活跃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风格为小学语文教师做出了典范。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一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要相信儿童思维的能力,并通过启发诱导,充分挖掘儿童内在的潜力。许多语文教师讲课时总担心学生不行,这是对儿童不了解不尊重的体现。事实上,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儿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善于启迪学生,儿童的思维是完全能够激活的。优秀语文教师上的课,由于老师循循善诱,学生的思维火花四溅,回答妙语连珠,令听课者拍手叫好,便是佐证。因此,每一堂语文课,教师基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的语文思考题,学生通过自主思维,是完全能够回答的。即使学生的回答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值,离所谓的标准答案有一定的距离,其站在童年的视角发表的观点也是极其可贵的。教师不能一味越俎代庖,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扼杀学生的思想的萌芽。二是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这种现象,教师一提问,急于让学生回答,不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时间。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一种理性认识过程,难度较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就无法保证学生思维结论的正确性。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沉潜下去,静心思考,必然能引发出儿童的真知灼见。三是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方法。诸如,围绕重点去思考,而不是面面俱到;学会从正、反两方面思考;尝试进行集中、分散思维,以此培植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四是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育学生“脑越用越灵活”,“我思,故我在”。可以采用激趣法、竞赛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激励学生爱思考,并在长期教学中让学生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思考了,激发了学生的内聚力,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文字,读懂教材,最终使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文字,获得认识上的收获,发展语文学科素养。

三、注重交流表达,培养语文学科素养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会表达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点,也是难点。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关于阅读教学的阐述里如此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叶圣陶先生早就讲过这样的话:“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犹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课堂上,围绕教材内容,基于真实的情境,应当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相互交流、探讨、升华、总结,以求得认识的深化。教师总担心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不好,自己就反复讲解;难点处,怀疑学生理解不了,自己不畏“唇干舌燥”,和盘托出。这样,就出现了“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讨论少”的不良现象。课堂上的重点、难点知识,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教师应尽可能地管好自己的嘴,将语言总量力求控制在30%以内;撬开学生的口,让学生的语言量超过70%,最大限度地“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概述。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述,能培养学生抓住要点进行表达的能力。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分析,去讨论,去解释,去争辩,去评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能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联系生活及认识实际,进行角色体验、展开联想、富有创意地表达,必能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倾听,从学生的表达交流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于困惑时豁然开朗,获得启迪。课堂上真正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在表达的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深入思考了,议论了,他们敢说、有说、会说了,语文素养的发展自然得到了最好的落实。

四、注重体验感悟,培养语文学科素养

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坚持认为,教育有这样一条原则:“在教学中,你一旦忘记了你的学生有躯体,那么你将遭到失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里谈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学习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通过体验和感悟,获得认知和情感的认同。

何谓体验?北师大教授于丹说,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浸润。

教学实践证明,亲身体验才能使人感到真实,切实,才能打动人,触动人,感动人,教育人。这种深刻的浸润将会使学生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感悟,需要学生身心的主动参与。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教师的语言作用,创设种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优化情感体验平台,引导情感体验。根据教材内容,可以适当采用表演、游戏、辩论、绘画、音乐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活动,拓展阅读体验的渠道,让学生在开口说唱、动手写画、参与表演、亲自做做等活动中,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文本,与文本对话,与角色交融。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认识实际,引导深度体验。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让“我”走进文本,把“心”放进去,把“情”融进去,通过自身亲自感受,真正拨动自己的情感之弦,深刻体验作者的情感,深入领悟作品的内涵,把学语文与自己的人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在语文学习中丰富内心世界,提升人生境界,厚植人文底蕴,完善人格,更好地理解生活,热爱人生。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出来的,是实践中修炼出来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课堂上,教师时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引导学生阅读,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交流,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参与语文活动,亲自体验,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丰富起来,成长起来,成为具有良好素养的人。

(作者单位:洞口县教研室)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