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配合膀胱经第一侧线刮痧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2017-04-22苏兆程
苏兆程
摘要:目的 探讨头皮针配合膀胱经第一侧线刮痧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44 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头皮针刺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头皮针配合膀胱经第一侧线刮痧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改善情况,统计治愈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睡眠质量均得到改善,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0%(21/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0%(18/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头皮针配合膀胱经第一侧线刮痧疗法治疗失眠症能有效提高睡眠时间,改善睡眠体验,效果更优。
关键词:失眠症;头皮针;刮痧;膀胱经第一侧线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是一种以患者主观睡眠体验差,失眠者对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满意、睡眠后存在未恢复感,影响日间功能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1]。失眠症大多原因未明,现在西医针对失眠症的治疗大多采用以非苯二氮卓类药物镇静催眠为主,但此类药大多具有成瘾性、依赖性、戒断性反应、抑制呼吸、影响昼间觉醒质量、行为和容易出现操作性事故等不良反应,也同样成为严重的医疗、社会问题[2-4]。中医将失眠症归属于“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而致心神失养、心神不安、阴不敛阳的一类病症,可遵循补虚泻实,调整营卫阴阳,佐以宁心安神的治疗原则[5]。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5月我院睡眠康复中心采用头皮针配合膀胱经第一侧线刮痧疗法治疗失眠症患者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治疗44例均为十堰市太和医院睡眠障碍康复中心收治失眠症患者,男22例,女28例,年龄19~65岁,平均40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18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6]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①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易醒、或醒后不易再睡,次日精神疲乏,或白天困倦,或躯体不适等;②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活动能力下降,社会功能受损;③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持续1个月;④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1.2中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胃腑不和;③患者依从性好,知情同意,配合治疗;④患者病后未行治疗,或近1w以上未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
1.4排除标准 ①其它精神疾病或躯体不适所继发失眠;②酗酒或精神类药物所致失眠;③经期、围绝经期、怀孕、或准备怀孕妇女;④因皮肤问题不适合刮痧治疗患者。
1.5方法
1.5.1治疗组 头皮针配合膀胱经第一侧线刮痧疗法 患者仰卧,以传统头皮针刺法取百会穴、四神聪,采用一次性毫针,百会穴直刺,四神聪朝百会方向斜刺,进针深度0.5寸,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行针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1次/d,6次为一疗程。针刺结束后,患者俯卧,充分暴露背部,涂少许刮痧油,用刮痧板以45°角沿膀胱经第一侧线单向轻刮5 min,用力均匀,找出痧疹较密集的部位,即疹点,再在疹点处加大力度重点刮,以出现紫红色痧疹为度。心脾两虚者,重点刮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重点刮心俞、胆俞;痰热内扰者,重点刮脾俞、肝俞;阴虚火旺者,重点刮肾俞、心俞;肝郁化火,重点刮肝俞,1次/3d,2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d,治疗3个疗程统计疗效。
1.5.2对照组 采用单纯头皮针刺法,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組。
1.6疗效标准[7]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治疗指数≥85%;②显效:5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治疗指数<85%;③有效:2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治疗指数<50%;④无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治疗指数<20%。治疗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不得卧”、“不睡”,现代医学归属于睡眠障碍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心脾两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数伤于阴,阴虚火旺;或心胆气虚;或宿食停滞化热,食热扰胃;或肝火扰神,均使心神不安,心血不静,阴阳失调,营卫失和,阳不入阴而发为本病。不寐的主要病机在于脏腑功能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能入于阴[8-9]。《灵枢·邪客》篇:“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述:“夫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主夜,夜主卧,谓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矣。”[10]故治疗宜遵循“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或宁心安神”的原则。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以使气血调畅,阴平阳秘,脏腑功能恢复正常[11]。本次纳入患者均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多梦易醒,否认其他继发因素所致失眠,中医辩证为六中常见失眠症型,应用头皮针配合膀胱经第一侧线刮痧疗法治疗符合宁心安神、补虚泻实这一治疗原则。
百会穴为督脉要穴,是人体的最高位,《针灸资生经》用: 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急应,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来描绘百会穴[12]。督脉,循行于后背正中,入脑络,有统摄全身阳脉经气的作用,故称“阳脉之海”,“脑为元神之府”[13],结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及腧穴局部治疗作用,针刺百会穴,可有效调摄患者精神情志,调理诸身阳气;四神聪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现代针灸学记载该穴有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的功用,可治疗头痛、眩晕、癫狂、痫症、失眠、健忘、中风、震颤麻痹、脑炎后遗症、内耳眩晕症等疾病[14]。针刺百会、四神聪在中医疗法治疗失眠中发挥重要作用,贾莹梅[15]通过针刺百会、四神聪,探讨失眠患者血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释放,最终得出针刺该组穴位可促进脑络疏通,保证血浆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正常合成与分泌,缓解因精神紧张与情绪波动诱发加重的中枢神经兴奋,从而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百会加四神聪头皮针刺法,符合中医整体与局部的辩证论治观念,遵从疾病治疗原则,减少患者头针针刺数量,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依从性。常规头针取穴治疗失眠症[16-17],虽然也疗效确切,但头部血管神经分布丰富,针刺治疗常痛感明显,患者常因紧张而停止治疗,与本研究相比,百会加四神聪取穴,可有效避免患者紧张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对于失眠症患者,本组取穴结合膀胱经第一侧线刮痧疗法同样可以达到治愈效果。
刮痧这一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具有清热泻火、舒经通络、祛邪排毒、调理脏腑、调整阴阳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临床各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且疗效比较显著,临床中可配合针灸、拔罐、按摩、刺络放血等方法使用[18]。“膀胱足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夹脊抵腰中”,是“阳中之阳”,是十二经脉中循行路径最长、联系脏腑组织最多的经脉。背俞穴位于膀胱经背腰部第一侧线,为脏腑之气疏注之处,具有反映脏腑功能状态、调节脏腑气血、治疗脏腑疾病的作用[19]。根据《内经》相关篇章的论述,营卫二气的昼夜运行节律,对人体睡眠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营卫之气主要循经脉而行,足太阳膀胱经处在由阴出阳的关键位置:“太阳之气又从营卫之气出入于内外也”[20-21],选取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作为刮治部位,既可发挥刮痧的作用,又可发挥膀胱经的治疗作用,最终达到外调营卫,内调脏腑的治疗目的,同时,失眠症的发病常为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本研究先整体刮膀胱经第一侧线,整体调摄,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再针对不同症型,重点点刮相应背俞穴,施以虚实补泻手法,实现对因治疗的局部治疗观念,达到阴平阳秘、脏腑调和。
本次研究中采用头皮针配合膀胱经第一侧线刮痧疗法治疗22例失眠症患者,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因失眠所致躯体不适,也大有改善。
笔者认为头皮针配合膀胱经第一侧线刮痧疗法治疗失眠症方法简便,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应用。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摄、规律作息、畅情志,适度体育锻炼,避免因饮食、精神、情志等影响睡眠质量。头皮针刺法和刮痧虽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其作用机制,现代医学研究很少,严重阻碍了这种方法的普及和发展;目前为止刮痧疗法尚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对其疗效评价也缺乏统一评判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鹏,赵忠新.《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5):363-367.
[2]张斌.国际睡眠障碍(ICSD-3)分类及其睡眠實验室监测[A]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中国睡眠研究会南方培训中心.国际注册多导睡眠技师认证(RPSGT)课程培训班讲义.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中国睡眠研究会南方培训中心.2015:12.
[3]中医中医科学院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课题组.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WHO/WPO)[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6,3(1):8-25.
[4]赵忠新,张红菊,黄流清,等.失眠的治疗药物及其使用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26(11):851-856.
[5]高克斌,梁亚红,薛淼,等.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4:2172-2173.
[6]Kocsis R 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DSM-V)[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Comparative Criminology,2013,57(12):1546-1548.
[7]赵慧敏.刮痧疗法治疗失眠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12:63.
[8]马捷,李峰,宋月晗,等.失眠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5):106-108.
[9]钟海平,张光霁.失眠的病因与发病机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307-308.
[10]凌燕,冼绍祥,刘树林,等.古代医家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169-172.
[11]季文博,高家荣,姜辉,等.失眠的中医病机及治疗策略[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8):804-807.
[12]洪文学,樊凤杰,宋佳霖,等.百会穴研究概况[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2):42-45.
[13]曹奕.督脉在中医脑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035-1038.
[14]姜爱平.四神聪穴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7):78-79.
[15]贾莹梅.针刺四神聪、百会穴对失眠患者血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6,06:567-568,571.
[16]冯有亮,王欢欢,胡煜,等.八卦头针配合火龙药灸治疗原发性失眠6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8):100-102.
[17]黄琳娜,安军明,董虹凌,等.头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1,09:596-597.
[18]王莹莹,杨金生.刮痧疗法临床治疗病种研究与展望[J].中国针灸,2009,29(2):167-171.
[19]张伟,陈明人.失眠从膀胱经论治[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4):4-6.
[20]章增加.论膀胱(经)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J].中医药通报,2011,10(2):29-31.
[21]陈绍宗,刘孔藤,俞宜年.新校注陈修园医书,伤寒论浅注[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