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津门名医杨子云学术经验撮要

2017-04-22徐强

医学信息 2017年9期
关键词:杨老小儿患儿

徐强

杨子云是我市著名儿科医生之一。生前曾任南营门卫生院副院长,天津市中医学会儿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前天津市卫校担任中医儿科学教学工作。从医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儿科诊疗经验,尤其在小儿生理、病理的认识及诊查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

1诊病时,提倡四诊“形散而不乱”,尤重“面上诊”

小儿表达能力有限,且情绪易波动,往往不能配合诊查,为了避免漏诊、误诊,杨老要求四诊需做到有的放矢,散而不乱。如患儿一进诊室,杨老就会先通过“望”去把握患儿精神状态是躁扰不宁亦或安守不动,面色是色泽红活亦或微黄、晄白、微青;若此时张口哭闹,观察其舌质、舌苔的色泽薄厚,咽喉是否红肿、有无化脓,言语间断纹、切脉,顺手摸一摸孩子的头颈、胸腹等。这些举动看似“漫不经心”,望、闻、问、切却无一遗漏,而对于疾病辨识在举手投足间业已全然于心,使得辨证论治更加快速、有效,也更容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杨老非常重视望诊的应用,尤其是“面上诊”。《内经》[1]云:“头为精明之府”,“视其外应,而知其内”,提示头面的气血变化,即色泽善恶,能够反映出脏腑的血气的盛衰,通过头面部色泽的变化不仅能判断病性、病位、病程,而且能够指导治疗、预测转归,如眉心赤、为心热,鼻唇红、为脾热,两颊热赤、肝肺热盛,鼻色青、肝木乘土等,屡屡被临床实践所验证,这无疑是中医的一项特色理论技能,尤其在小儿应用方面,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2创“双手合参”手诊法,丰富了中医诊断内容

“双手合参”手诊法要求在诊查患儿左手时,以医生的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握患儿的左手,摸手背,小指紧紧贴住患儿手心部,拇指紧贴患儿手指内侧,此时食指、中指、无名指拿住了儿童的小手,左侧则以医生的拇指推住儿童的拇指,食指放在儿童的寸口处切脉,诊查右手时医生左右手的动作相反。杨老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通过经络与体表联络,其生理病理亦是息息相关,如《灵枢·本脏》[2]云:“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通过诊查手部特定部位的异常征象能够推测脏腑、阴阳、气血的病理变化,更可直接地了解患儿病情,为下一步辨证施治提供支持。我们体会,杨老的这套手诊法融汇了切寸口脉、辨虎口脉络、断指纹、触手掌寒热、观其色泽赢羸等多种诊断要素,充分拓展四诊的内涵。临证时,医生双手同用可快速、高效的从患儿双手获取生理、病理征象,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加速、完善诊疗过程。该手法简单易行、安全无创、提高诊治实效,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3临床用药经验

3.1外感发热辨治 杨老认为小儿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不耐寒热,易于被邪气侵袭而发病,且热病居多,正如叶氏所云“极视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3],其根本原因在于“阳常有余而阴不足”,是阳气相对阴液而略显偏旺的一种功能状态所决定的,所以,感邪后往往有阳气亢奋于上、于外,发热一症最为常见,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外感发热的治疗上,多采用轻清、疏导之品来宣之、和之,轻清之品如薄荷、银花、荆芥、豆豉,疏导之剂喜用益元散、内金、四仙,而少用芩、连、玄等味厚气重之属,旨在宣通表里,沟通内外,阴阳制衡。

3.2咳嗽辨治 杨老认为小儿的咳嗽基本病机为气撞金鸣,可以是外邪扰肺,肺气不得宣越,邪气外冲所致,亦可由于停食,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气逆上冲而发。故而临证之际,治疗咳嗽一证,也多选宣肃肺气,止咳化痰之药,如宣肺多用麻黄、芥穗之属;止咳多用桔梗、杏仁、前胡、白前之类;降气多选苏子、莱菔子、葶苈子;停食多加入内金、三仙。此外,根据感邪性质不同又各有侧重。如风寒多用百部、紫苑;风热多加黄芩、石膏、栀子、连翘之类;热重者加入羚羊角粉;热炽多入猴枣少许。临证时,杨老用药十分简练,上述诸药,绝非完全使用,一类药中选用一、两味,整个处方十几味即可。

3.3慢性腹泻辨治 杨老认为腹泻,特别是慢性、迁延行腹泻,治疗关键不能单一“涩止”而应“通调”,塞流、复原并重。泻者土不胜水也,故取法“大禹治水”,以疏理河道、导水归海,堵塞涵洞,培高堤埝,借助骄阳、散水广晒等综合之法進行调治。疏导,选猪苓、泽泻、车前子之类,以分清浊,使水液至小便排出,小溲频则大便稠;塞涵,选柯子皮、罂粟壳之类,以收其泻;培土,选云苓、党参、白术、山药之类,健脾燥湿,防水湿之外溢;散晒,选桂枝、木香、砂仁之属,以醒脾温阳,可谓收泻并用,攻补兼施。

3.4注重养护 现在人们生活环境及医疗条件在不断改善和提高,孩子们的大病、重病减少了,但是诸如反复感冒、发热,呕吐、腹痛等等肺脾常见病症有增无减。杨老认为这与小儿平时的养护不佳有关,应归咎于家长的过分关爱,而忽略了小儿生长发育过程的自然规律。他认为小儿发病总的来说“非外感风寒,即内伤饮食”,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加以应对,倡导可以借鉴《育婴家秘》[5]:“养子须调护,看成莫纵驰,乳多终损胃,食壅即伤脾。衾厚非为益,衣单正所宜。无风频见日,寒暑顺天时”。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内外环境的和谐,也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发生。

总而言之,杨子云先生非常熟悉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确保诊治过程的顺利、有效,优化和创造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临床诊疗技术或用药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不仅丰富了中医儿科诊疗内容和方法,也显著地提高了诊疗效率,显示出可观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4医案一则

张某,女,5岁,2012年3月23日就诊。发热数日,经西医院治疗不效,现症:仍发热、时轻时重,体温最高达到39℃,微恶风、有汗,伴轻咳,咽痛,腹痛时作,恶心,纳呆,手心手背均热,大便1日未行,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诊断为风热感冒证,治以辛凉透表,清热利湿解毒之法,予以小儿风热感冒方加减,处方:银花15 g、连翘10 g、桑叶5 g、菊花5 g、钩藤10 g、板蓝根10 g、射干5 g、焦槟榔5 g、大黄(后下)3 g,佩兰10 g。一剂退热、便通,两剂诸症全消,霍然病愈。

按:本方法于《温病条辨》之银翘散、桑菊饮,方中银花、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芳香辟秽解毒以为君药;桑叶、菊花清散上焦风热,板兰根、射干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助银、翘疏风清热,同为臣药;钩藤清肝热,泻心包络之火,可镇痉熄风,预防小儿稚阳之体风动化痉,焦槟榔、大黄通腑泄热、益元散、佩兰清热利湿,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辛凉透表,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此方之妙,在于疏风清热之余,佐以清热利湿之品。正如《本草求真》所云:“开窍利湿,不独尽由小便而下”,“上开腠理而发表,是除上中之湿热,下行便溺而行,是除中下之湿热,热去则三焦宁而表里安,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唉” 。

参考文献:

[1]范逸品.《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援引《金匮要略》条文辑录[J].医古文知识, 2005,22(4):42-43.

[2]胡玲,焦振廉.《黄帝内经》注本源流略述[J].陕西中医,2013,34(5):616-617.

[3]孙文斌.叶天士调气机法治胃病浅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5):566-568.

[4]苏青华,张水利.《本草纲目拾遗》引王周“金盘草”之本草考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1):1165-1167.

[5]蒋祥林,邹飞,王雪.浅析万全“育婴四法”与优生优育[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21(1):136-137.编辑/雷华

猜你喜欢

杨老小儿患儿
笼中鸟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
白血病·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