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对苏北地区农村教师的培训

2017-04-22乔晖

唯实 2017年4期
关键词:村小农村教师教研

提升农村教师队伍质量,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目前,江苏农村尤其是苏北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与构建存在着诸多问题,加强对苏北地区农村教师的培训,对提升苏北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一、苏北地区农村教师培训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培训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历结构失衡。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中要求小学专任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须达到90%以上,但在所调查的村小(办学点)中,学历为大专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36.10%,高中学历占45.75%,中师学历占10.09%,本科学历仅占5.54%,总体学历水平远未达标,而且规模越小的村小(办学点),高学历的教师比重越低,在校生数50人以下的办学点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1.45%。二是学科结构失衡。在所调查的村小(办学点)中,普遍存在“常识技能科(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教师严重缺编的情况,如有72.8%缺少音乐教师,63.1%缺少体育教师,63.1%缺少美术教师,45.6%缺少计算机教师。此外,还有17.31%缺少语文教师,23.08%缺少数学教师,41.35%缺少英语教师,相关课程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或聘请代课教师任教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年龄结构失衡。在规模较小的办学点中,教师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在校生数低于50人的村小(办学点),50岁以上专任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62.38%,学校规模在50人以上的村小(办学点),50歲以上专任教师占36.88%。

教师知识更新缓慢,培训效果甚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条件性、实践性知识的掌握较薄弱。据调查,49.5%的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好于条件性、实践性知识的掌握,这反衬出农村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掌握较薄弱,其中28.6%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思想与本质内涵,不能将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化等。二是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普遍不足。据调查,63.2%的教师从不利用信息技术备课与教学。虽然有91.9%农村教师愿意或渴望参加市级以上培训,但有76.2%的村小(办学点)教师反映,近三年内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仅44.5%的教师称自工作后参加过培训,但认为培训效果甚微。

教师教研活动偏少,培训质量不高。这主要表现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开展教研活动的数量偏少。调查发现,51.5%的村小(办学点)完全没有教研活动,所配备的教师仅是满足每个班级有人在班上课;即使有27.2%的学校进行了教研活动,但一年不超过3次,而且15.4%的村小(办学点)的教研活动挂靠在中心小学进行,没有全面展开。二是开展教研活动的质量不高。据调访,教师们反映由于专业基础薄弱以及积极性缺乏,其参与教研活动并不充分,很难融入对实际教学问题解决的探讨中;多数教师坦言,教研活动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很多教师原本可以依赖的校本培训,囿于缺失,使得他们难以提升综合技能和素质。

二、加强苏北地区农村教师培训的举措

建立培训政策执行体系,构建农村教师长远发展规划。完善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政策体系,使之成为一个完备的培训制度,是提升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重点。对此,一是要明确执行主体,推进政策有效落实。我省各地因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基础上,全面进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工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使各地教师发展中心能够成为教师教育政策的执行者与实践者。二是要进行长远规划,确保政策有序推进。江苏各地因在遵循面向未来、立足本土、尊重差异的原则指导下,全面考虑地方教育发展、学校、教师本身的需要和基础,不仅要通过政策杠杆和制度激励,吸引一大批本科以上的、学科多样的年轻教师充实现有农村师资队伍,以此优化农村教师的学历、年龄和学科结构,还要通过对教师培训方案的制订、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师资的选择进行全面研究,科学统筹,保证农村教师培训取得实效。三是要完善保障机制,加强政策组织工作。江苏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作为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以及各地教师发展学校作为执行主体的角色,通过形成培训者队伍动态管理机制,以足够的培训和专业支持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建立教师培训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通过完善县域教师培训支持服务机制,建立包含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个人空间—工作坊—学校社区—区域社区”一体化的县域网络研修社区。

建构多维培训实践体系,改进农村教师培训实现方式。合理配置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环节,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提高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实施实效性的关键。对此,一是要改变学习动因,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主要是通过建立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的课程超市,针对不同学段、学科、职称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开发相关培训课程资源,增强教师学习的效果。二是要改变学习环境,由“项目化”到“立体化”。这一方面要推进由简单叠加的项目实施到立体多维的课程实现方式,力求实现准入培训、胜任培训、提高培训、精深培训等一体化设计;另一方面要推进研训一体化,即师范院校、优质中小学、名师工作坊等集训、体验、研修多种学习共同体平台建设;同时,还要推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一体化,即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协同课程实现方式,促进系列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多样结合、循序渐进、自成体系、衔接递进。三是要改变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到“参与式”。这一方面要采取混合学习方式,做到教师线上、线下学习,集中学习、在职研修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组织农村教师切身参与培训过程,如可通过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济实用、种类多样的农村本土资源,激励农村教师参编主编培训教材,不仅保证培训教材接地气,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要改变学习内容,由“输血式”到“造血式”。这一方面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要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引导作用,通过做好专题教学和跟踪辅导相结合、弱项分析和诊断参与相结合,全面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建立教师培训评估体系,强化农村教师教育政策监管。早在2003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要求“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十多年来,各级政府虽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投入,但收效并不显著。因此,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和易于操作的评价体系非常重要和迫切。对此,一是要明确该体系的评估主体,即应是教育评估专业机构与参培教师本人,专业性评价机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引性,为参训教师自主评价提供思维框架。二是要明晰评价内容,应是既需要关注培训的政策、制度、经费、环境等外部保障因素,也需要关注培训的目标、内容、形式、考核、管理等内部影响因素,全方位考量与综合化的分析。三是要创新体系的评价方式,应是既要有阶段性,又要对未来教学实践进行跟踪评价和监督反馈,如通过综合采取大数据评估、参训教师匿名评估、抽查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既要对广大中小学农村教师单次或多次培训效果做出价值判断,又要对今后的培训方式有方向性指引和对教师长远发展有引领性作用。四是要创建体系的评价维度,应是既要关注培训目标的达成度、培训内容的应用度、培训形式的转化度,又要考量培训考核的促进度、参培教师对培训的认可度等,多维度立体化,构建衡量农村教师培训实效的标准,为优化与改善农村教师培训提供参考。

(本文系盐城师范学院乔晖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农村教师培训政策执行效应研究”成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钱国华

猜你喜欢

村小农村教师教研
坚守村小23年,爱心留乡间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丰城市招聘218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小任教
村小校本教研“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