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提振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2017-04-22臧建东章燕璐

唯实 2017年4期
关键词:实体经济发展

臧建东 章燕璐

“实体经济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必须高度重视、倍加珍惜”。石泰峰省长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这一论述,进一步强调了实体经济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江苏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抓住乡镇企业发展、浦东开发开放、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创新型经济等重大机遇,实现了经济由“农”到“工”、由“内”到“外”、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省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较为合理,并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产业体系,其中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竞争也日趋激烈,对江苏实体经济发展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全球看,世界经济正处于缓慢复苏进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为江苏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和技术支撑。但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总体特征尚未出现转折性变化,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扰动性因素仍未消除。美国、德国、法国等大选后政治、经济政策面临调整,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会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多渠道影响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特别是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对以制造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高的江苏来说,无疑带来巨大的挑战。此外,新兴经济体对我国的替代竞争增强,产业和贸易转移的冲击仍将持续。从国内看,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提振实体经济,为江苏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另一方面,国内经济新常态特征愈加明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长乏力,消费增长面临放缓压力,外需市场低迷,传统需求动力减弱,新消费、新需求支撑作用仍然有限。从省内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实体经济已经形成巨大规模,产业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特征比较明显,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亟待提升。同时,随着人口红利、政策红利以及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成本红利的消退,传统、粗放、低效发展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提振江苏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关键时期,必须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升质量,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盈利能力。

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反映到实体经济发展上,苏南、苏中、苏北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必须立足各地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一是鼓励苏南地区加快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上率先突破。集中力量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南京江北新区等重大平台,重点发展高端产业,突破高端技术,集聚高端要素,加快推进机制创新,着力构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示范。二是推动苏中地区在重融合创特色上谋发展。深入推进陆海统筹、跨江融合、江海联动,重点实施一批跨江产业合作项目,加快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三是支持和引导苏北地区深度挖掘和利用各自资源禀赋,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深入实施苏北发展关键工程,推进更多的南北产业转移项目落户苏北。四是统筹推进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发展,加快实施新一轮沿海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五是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深度推进“多规合一”,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创造良好条件。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从全球范围看,产业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仍然是目前制约江苏实体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作为提振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一是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高端规模发展。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专项工程,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计划,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继续抓好现有装备智能化改造和机器人推广应用,加快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三是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持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促进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依托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路网、航道、空港枢纽,布局各具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健康养老、现代旅游、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深层次挖掘生活性服務业的增长潜能。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五是进一步做强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标杆企业和龙头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围绕产业高端化、品牌化、高附加值化,重点建设一批优势产业链,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六是加大品牌培育、推广和保护力度,鼓励企业打造拳头产品,重塑传统特色品牌,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

着力抓好五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要牢牢把握中央的重大判断,深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方向和路径,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更大进展。一是在去产能方面,要注重用市场、法治的办法推进去产能工作,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以化工行业整治为重点,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坚决取缔非法产能。二是在去库存方面,要突出分类指导、精准因城施策,强化主体责任,把去库存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结合起来,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鼓励引导商业用房按规定转换用途,打造承载总部经济、众创空间、养老、租赁公寓等专项地产。三是在去杠杆方面,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妥善处置大型企业债务和企业互联互保风险,强化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探索市场化、法治化处置不良贷款的有效手段,及时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隐患。四是在降成本方面,要认真落实国家和江苏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政策意见,加强对降成本情况专项督查,在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五是在补短板方面,要继续实施一批补短板项目,重点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加强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完善补短板项目储备和推进机制,推动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良性互动,确保各类资源向补短板重点领域倾斜,努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重要引擎。要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开展创新型省份试点,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一是狠抓事关全局的产业前瞻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布局前沿技术,组织实施一批国家重点科技专项和省科研攻关任务,加快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战略产品。二是加快健全市场化成果转化机制,着力打造开放共享的跨界协同创新载体,建好用好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切实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充分调动企业、领军人才、高校科研院所及创客等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推动更多“技术盆景”转化为“产业风景”。三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富集创新资源,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级企业创新载体。四是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切实抓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高新区创新机制、争先进位,优化“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的作用。依托特色产业和技术优势,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展会品牌。推动众创社区建设,扩大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完善科技创业孵化服务链。五是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探索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制度,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着力提升开放水平。目前江苏钢铁、煤炭、造船等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比较严重,但总体看,产能结构中优势产能占主要部分,而且很多过剩产能并不是落后产能。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江苏沿海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江苏交汇叠加的机遇,全面融入国家开放大局,进一步强化开放带动,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加快形成陆海统筹、东西双向、对内对外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是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实施国际产能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各类境外经贸合作载体建设,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引导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着力带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支持企业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开展海外并购重组,尤其要在扩大市场渠道、获得关键技术、打造国际品牌上实现新突破。二是深化与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着力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加快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积极复制推广自贸易试验区改革经验,开展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推进苏州和南京江北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健全同国际贸易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四是深化跨区协作、跨境通关等方面改革试点,加强一类开放口岸建设,提升口岸服务功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各类开发园区资源整合和功能提升,加快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实体经济发展重要保证。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从目前看,制约实体经济的矛盾和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必须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市场体制机制。一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权力清单和互联网政务深度融合,加快建立高效便捷透明的審批体制。稳步扩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强化以市场监管为重点的综合行政执法,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二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在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的基础上,做好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建工作,加快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步伐,开展省属企业市场化选聘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试点,创新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国有企业调整内部组织结构,清理整合所属企业。三是充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进一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支持各类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四是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进一步优化面向企业和企业家的办事流程,推广“店小二”模式,形成制度化的政企互动机制。尊重和保护企业家独立决策、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合法权利,严格涉企政策调整程序,落实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保护。倡导新时期企业家精神,充分激发一线创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五是着力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高效配置调度资金、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特别要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资源与制造业企业有效对接,抓好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扩大小微企业私募债发行规模,促进各地建立应急转贷基金或资金池,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实体经济。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钱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重振实体经济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