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量质并举全面转型发展
2017-04-22孙禹文
孙禹文
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城市强,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高邮虽然目前有5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四上企业总数(911家)的57%,规上企业数在扬州市名列第二,但高邮工业经济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如何推动高邮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值得深思。
一、高邮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高邮主动把握发展新常态,工业经济运行质效稳步提升,综合实力稳中有进。2015年,高邮实现全部工业产值1905亿元,年均增长13.5%;实现规模以上工業产值1149亿元,年均增长12.6%;实现工业入库税收20亿元,年均增长5.1%;全部工业开票销售达438亿元,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达52家;工业入库税收1000万元以上企业15家。但在发展过程中,高邮工业经济逐渐暴露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发展后劲尚显不足。高邮工业生产性投入落后于周边先进县市,经济结构调整速度相对偏慢。工业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工业投资中不少是围绕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产业的扩张和提升,且设备投入占比不高,用于提升科研水平、人才开发培养、营销和品牌提升等方面的投入依然偏低,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产业层次有待提升。截至2015年底,高邮共有规上企业522家,其中秦邮特钢、华翔有色金属等企业是高邮的龙头纳税企业。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高邮大企业的产业层次还相对偏低,尽管在全国同行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但能耗和排放偏高,面临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等压力。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近年来,高邮四大工业基本产业发展加快,但产业中龙头企业缺乏,相当一部分企业都是在给外地企业做配套或代工,核心技术和市场引领能力不足,“新而不高”问题明显。
转型升级压力重重。在领先一步的制度优势、勤勉创业的文化优势、立足长三角区位优势等催化和影响下,湖西新区、菱塘回族乡、汤庄镇等区域,逐步形成了照明灯具、电线电缆、机械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但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特别是成本持续走高的大环境下,转型提升将成为决定产业走向的关键。而对于中小企业居多的乡镇来说,缺乏资源和路径依赖将影响企业发展。
二、进一步推动高邮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对于工业经济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协调处理好存量和增量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而言,存量就是传统产业,是一地安身立命的基础;增量就是新兴产业,是保证经济快速和长期向好发展的动力。高邮存量产业近年来基本保持稳中有进态势,短板主要还在于增量部分,在原有传统优势产业之外,近年来尚未建立起具有足够支撑强度和互补能力的新产业。因此,应尽早从单纯依靠制造成本优势的模式中跳出去,加快从“制造”向“智造”、“质造”转型。
着眼供给侧改革,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矫正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中要素配置的扭曲,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效益,从产业链两端发力。落到工业经济层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企业成本。这里的成本既包括水、电、气、人工、物流、财务等硬性成本,还包括行政管理体制、科研创新体系、成果转化体系、财税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福利等软性成本。必须统筹推进各项重点领域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切实破解政府层面的制度问题、产业层面的结构问题、企业层面的效益问题。二是淘汰落后产能。从整个产业来看,过剩产能是对资源要素的不当占用,落后产能是对要素资源的不经济使用。因此,必须要排出产业淘汰出清时间表,倒逼落后产能、“两链”特困企业、“僵尸企业”、“脏乱差”小作坊的淘汰改造,鼓励开展“零土地”技改,推动产业效益在一个螺旋上升通道中逐步实现改良。
发展增量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明确发展方向。高邮“十三五”规划中,我们虽然确定了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但其中的细分行业众多,我们必须明确重点发展领域,抢占行业制高点。二是优化产业平台。经济开发区理应是一地经济的“长子”,一地产业的主阵地,采取开发区模式最大优势就是产业集聚和资源要素的最优化配置。因此,我们应有保有放,加紧制定产业平台发展规划,排出梯度发展时间表,合理划定电池园等“园中园”,构建“国家级+若干省级”平台梯队。除重大项目外,镇街原则上依靠“腾笼换鸟”、“两改两创”寻求发展空间,树立以“盘活存量见高低、深挖潜力显本事”的考评导向;将要素资源向重点平台倾斜,突出对关键指标的考核,集中力量扶持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三是精选投资项目。突出招商引资“第一手段”地位,完善市领导、“一把手”招商评价和激励机制,配强培优招商团队,强势推进“三重”、“三专”、“三特”招商,加大对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及海外的招商力度。对照国家和省产业导向、产业发展前景、高邮发展重点,精选产业项目,重点支持乡贤回归、上升期产业、行业龙头及产业链延伸项目。完善项目前期评估,提高项目投资准入门槛。
加大培育扶持,构建合理企业梯队。一是做大做强大企业,培育百亿航母。有效激发企业的主动性,加快大企业“两化融合”步伐,推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支持大企业向总部经济企业发展,逐步将低端生产线向市外转移,鼓励外向型企业利用海外资源、拓展海外市场。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步伐,通过企业并购规范行业,引进并购产业落户本地。二是培育行业龙头,壮大十亿、五十亿板块。在高邮整个企业结构中,中档企业板块相对较为薄弱。因此,要加大新兴产业、潜力型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拓产品市场、强科技投入、树品牌形象、畅融资渠道。对企业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重大技术改造、节能环保改造给予配套奖励。推动十亿、五十亿级企业加快进档升级,全力打造全国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三是扶持小微企业,提升亿元群体。系统开展小微企业培育工程,积极为小微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生产性服务平台等,创新企业发展理念,突出抓好“四换三名”工作。结合村级经济壮大工程,建设标准厂房式镇街小微企业孵化培育基地,鼓励中小企业向标准厂房孵化园区集聚。加快“个转企”推进步伐。
突出创新驱动,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一是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当前,区域经济已经从“效率型经济”向“活力型经济”转变。要注重载体的创新,依托八桥农业科技园作为核心区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湖西新区获省政府批准筹建省级高新区机遇,建立一个优势产业对接一所知名大学共建一个研究院制度,打造培育一批内涵丰富的“载体平台”、特色小镇等。二是强化企业主体能力。推动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三个层面的共性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创建一批省级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技术成果的专利化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完善品牌创建促进机制,注重企业“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市长质量奖”的影响力,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国家级、省级名牌。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三是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深入实施“秦邮人才集聚”、“秦邮人才培育”等人才计划,完善人才引进途径和评价激励机制,培育引进国家和省“千人计划”等一批引领转型发展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针对人才居住、子女就学、出行等完善补贴政策,为柔性引进人才提供通勤补助等。开展多层次优秀人才评选评创活动,营造激励创业干事的积极氛围,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强化政策引导,营造合力兴工氛围。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对工业经济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手抓的发展导向。以“三服务”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服务企业代办、帮办工作机制,落实重点问题领导领衔督办、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科(局)级以上领导结对联系企业和项目等制度,严格督查困难问题解决落实情况,确保重大项目开工率达到90%以上。二是强化政策引导。整合并用好年度经济扶持政策及“退低进高”、“机器换人”、互联网经济等专项政策,进一步提高年度经济扶持资金投向的集聚度。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制定“一镇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工作方案,分年度、分重点、分行业推进实施。调整优化考核政策,研究要素供给与考核指标挂钩制度,提高重點平台对指标任务的承担率。依托“一镇一策”开展镇街个性化考核,针对各自的关键节点,补短板,补缺链,探索预设指标达标评价机制。三是提高要素保障。根据主导产业培育方向以及重点企业建设方向,确保要素资源优先投向重点产业、企业或项目。通过项目整合包装,积极向上争取点供指标,通过新村集聚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向下挖潜,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加大银企对接,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开展债务融资,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扎实推进“生态三偿”制度,合理配置污染物总量指标,在确保完成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实施排放指标跨区域交易调配。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高邮市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钱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