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舆情变化带来的社会治理创新

2017-04-22刘瑾欧政琳德吉

采写编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舆情网络

刘瑾 欧政琳 德吉

内容提要: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也相伴而生,尤其是微信被广泛使用之后,微信舆情的出现频率逐渐升高。微信发言门槛低、容易叠加且传播时效快,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隐蔽性特点。各种不当、不实的言论常常基于好友间信任或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随手转发,致使舆情危害成倍增长。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对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意义重大。

关键词:网络;微信;舆情;社会治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者与自己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 简单的说,舆情就是社情民意。

微信舆情,是公众通过微信,对自己关心或者与自己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微信就本质而言,是社會化媒体的一种,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彭兰指出,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它是网络时代的关键转折。[2]自2011年微信上线后,每年用户数量都在迅速的增加。2016年12月,微信团队在2017微信公开课PRO版上发布了《2016微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以2016年9月为例,微信日登录用户数量达到7.68亿,较2015年增长了35%,有一半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在90分钟以上。80和90后的典型用户,在月活跃用户总体65%,占日发消息量总次数80%。[3]微信人群的多样化、言论的自由化,使得原本单一的交流平台变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会。

一、微信圈传播的特征

(一)入圈低门槛。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只要拥有一部手机,申请一个微信账号,连上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发一些与个人身心保健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稿、图片以及音乐等,同时也可以转载或撰写带有政治性和社会性的文稿或图片以及重大的时政和生活新闻等,几乎人人手中都有一个“麦克风”,都是发布消息的“记者”,发布微信状态已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微信圈信息鱼龙混杂。新媒体时代总有些网络新闻让人真假难辨,混淆视听。对此,2014年8月国家网信办出台“微信十条”,半年内有365万个恶意微信账号被冻结,这些账号发布涉恐、涉暴、涉黄等违法信息,肆意传播诽谤和谣言信息,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披露,近半年微信平台处罚公众号约4.5万个,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累计科普3.4亿次。微信圈内信息鱼龙混杂带来的潜在问题就是垃圾信息泛滥严重,好友之间信息发送、朋友圈信息分享、公众平台推送、新闻热点转载等信息同时流向公众微信客户端,比如低俗、暴力、血腥、惊悚等信息。例如:2016年10月,“23省44城自来水中检出致癌物”这样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被大量转发,刷爆微信朋友圈,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产生“叠加”倍增效应。一个微信使用者朋友圈中的“朋友”数量是有限的,可是,不同人的朋友圈是以“叠加”方式存在的。比如A的微信朋友圈中包含了B,而B的微信朋友圈中包含了C,B会把从A那里获得的微信信息通过自己的朋友圈转到C那里,C获取信息后又会以此类推进行传递。这种信息传播上的“叠加”情况,虽然让一些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对慢下来,可是,却没有阻挡这个信息本身的传播,且随着C与D之间微信朋友圈之间的信息交流,又会使一些信息“远播”出去。因此,随着微信舆情的发展,多种因素的共振叠加,网民的观点和情绪可能产生共鸣,将会使网络舆情升级,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四)传播时效快。微信和其他网络平台一样,一般是一对多的放射状传播,一条信息一经发送,会有成千上万或者更多的信息接收者即时收到,这条信息再经过信息接收者的二次传播或三次传播,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扩散到更大的范围内。例如:2016年奥运会期间,王宝强晚上凌晨发出的离婚消息,第二天一早几乎全中国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在微信朋友圈引起了热议。据“今日头条”数据统计,仅2016年8月14日当天,提到“王宝强”的头条号文章就有万余篇,总阅读量惊人地达到了7亿次。这般笔墨闹剧,短期内占用了大量的传播平台、渠道和资源,社会影响范围之广更加凸显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的强大力量。

二、微信舆情治理难点

网络是一个开放、互动的空间,随着微信交流人群的快速增长,社会中负面情绪在微信圈急剧浮现,各级党委政府已经把网络监管和舆情引导放在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位置。微信平台特有的传播模式给传统的当前政府治理模式亦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传统治理方式被颠覆。传统媒体传播时代,行政部门通过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体就能够监控信息发布内容,在什么级别的媒体上发表、发表的篇幅、时间、发表人等等,这些通过一定的渠道都是可以监管的。微信等网络自由平台出现后,这种可管可控的局面就开始被颠覆了,由于是基于熟人圈子的社交平台,人人都可以将各自的观点与说法自由发表,公众微信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可发言、评论,但却难以保证这些意见观点都是正确并经过深思熟虑的,导致朋友圈中分享、转发的信息真假难辨,不乏谣言与谬论的传播。

(二)监管技术难度增大。微信平台的“朋友圈 ”是以社交关系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健康及生活等内容,这种信息又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可测量的“行迹”,同时微信闭环圈子传播的私密性导致外部信息极难置入,相互核实印证少。据腾讯公司公布的2015年业绩报告显示,微信用户年龄平均为26岁,86.2%的用户在18-36 岁之间。这部分人群获取信息途径多元,接受信息能力强,信息分享的意愿比较强,可以瞬间完成身份互换,所有的人都是潜在的信息发布主体,这就给管理部门锁定具体账户带来了较大难度。

(三)微信舆情研判难度大。“他从张家口一路走来,只为找到半年前丢失的儿子。大家看到了动动手,一起帮一下忙,谢谢大家。或许奇迹真的会发生。”等等,朋友圈经常会遇到这样图文信息,一位父亲双手拿着寻人启事,身形瘦弱但挺拔,赢得了不少网民的信任。不少加V认证的微信号均沦陷于此条“现实版失孤”的虚假消息,并形成多层级传播。微信舆论场信息的传播体现在点对点交流、朋友圈分享与群组讨论中,间接推动舆情。在推动舆情的过程中,逐渐分化,有些影响扩大,成为显性舆情,有些则变为“沉没的声音 ”。据调查,如果一个谣言有较多数字或图片等细节描述,或者语言有感染力煽动性,网友就比较容易被迷惑;网民有随手转发、宁信其有等习惯是造成谣言泛滥的重要原因,微信平台显隐舆论并存的特点使得真正的民意得不到有效的扩散,同时为移动舆论场整体的舆情研判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微信舆情治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设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一)完善立法。网络立法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保障网络安全和预防网络犯罪,我国相继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目前的法律体系中,专门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内容监管尚为空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台《 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 》(简称《 微信十条》),回应了这一空白。但是,仅凭这部《规定》还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网络普及,尤其社交类网站影响力日益增强,各国为确保网络安全,均日益重视互联网管理,并各有招数。在美国,有六大网络安全专职机构、130多项法律法规来维护网络安全。还成立了“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全国通信与网络安全控制联合协调中心”,从国家最高层面做出战略部署。在英国,一个由政府牵头的互联网行业自律组织——“互联网监看基金会”,多年来在打击网络色情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为互联网管理探索出一个良好的行业自律模式。

(二)加强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它包含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信用。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赢得民心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说:“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更细致地倾听民意,更深入地了解民情,更积极地回应关切,更高效地化解民困,及时有效将各类舆情处理在萌芽状态,从根本上治理舆情。

(三)营造风清气正的微信圈。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微信朋友圈之所以不实、不当的言论比较多,从根本上说是造谣者和谣言的转发者缺乏最基本的辨识能力,如果他们的基本素养较高,其识别谣言的能力也就会相对较强,微信朋友圈也就不会成为谣言重灾区。因此,要根治微信朋友圈谣言,本文认为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提升网民素养,而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任务需要由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承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 [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2]彭兰.社会化媒体: 网络时代的關键转折 [J].载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3年版 。

[3]数据来源:腾讯科技 2016微信数据报告发布 http://tech.qq.com/a/20161228/018057.htm#p=1

(作者简介:刘瑾、德吉系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编辑、记者;欧政琳系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舆情网络
消费舆情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