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在杭州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利用
2017-04-22张靖怡吴雨桐张昊鹏
张靖怡?吴雨桐?张昊鹏
内容提要:G20峰会在杭州举办,杭州的城市形象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宋代诗词关于杭州意象的研究,结合G20峰会杭州的城市改造实现对现代杭州城市形象传播的新发现,赋予城市视觉形态一种特殊且极富新意的内涵,并力图提供可具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G20;诗词意象;城市形象;城市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基金项目(2016R416013)。
基于当前杭州城市形象的设定和城市形象的传播,本文试图解析宋代诗词中的杭州意象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符号化的象征表达与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间的具体关系,最后分析杭州城市形象传播如何充分利用宋代诗词资源的具体方式。
一、从宋代诗词中的杭州意象看城市形象
(一)宜居性。宋代诗人潘阆在《送孙学士两浙转运使兼简杭州知府张侍郎》中写到“即听江仓丰,竚见汴廪盈”,“江仓丰”“汴廪盈”等意象描写了一种丰盈富裕的景象,在表达与友人不舍之情的同时写出了当时杭州一带的富庶,物质背景为人们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供了必要前提,杭州居住型城市的建设势必少不了经济为后盾力量。
北宋诗人林逋,结庐西湖之孤山 ,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号“西湖处士”。由此,“西湖处士”一词开始运用开来,指的是一种避世的状态。《怀杭州西湖》陈尧佐道:“扁舟载酒渔翁唱,记得闲过处士庵。”其中,“渔翁”“处士”等人物类意象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有意隐居自处,不求闻达于世的思想状态。陈襄在《题杭州宝岩寺垂云亭》写到“莫怪诗翁头白早,时来向此写湖山”,用“头白”这一行为类意象感叹时光流逝,不要怪罪我年华易逝,还是趁着这有限的生命来杭州描写这湖光山色、旖旎风貌。不想面对繁琐的世事不想去思考年华的流逝,这种种对于时光的感叹、对于生活的期盼都构架于杭州的曼妙,契合杭州宜居城市的优势。
(二)通达性。文人雅士泛舟湖上,赏人赏风景,不可不谓为妙事。司马光的《奉和景仁西湖泛舟》、刘辰翁的《浪淘沙·无谓两眉攒》和张耒的《西湖三首》都提到了乘“船”赏玩的场景,令人心神向往。追溯杭州水上交通,可谓历史悠远,“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商贩千艘”“富舟楫之利”等意象表明杭州水上运输从古代开始就十分繁忙。而杭州城市形态,自萌芽到南宋,一直受到钱塘江、京杭运河、西湖这三大水系的制约。到了南宋定都临安,为了更好地利用水环境,执政者下令继续开凿、疏通了许多的河流。在当时,杭州是全国经济交流中心,且是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出入杭州的货物主要是由运河运输。故而,城内外运河对于南宋朝廷和都城临安的交通运输和经济支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今社会,公路、铁路、航空迅猛发展,运输格局和重心发生嬗变,但富有传统色彩的运输方式——水运,仍然在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作用。泛舟湖上的雅事也没有消失,它与发达的旅游业紧密结合,成为来杭州游玩的人们必选项目。故而,水上交通发达且湖泊两岸风景秀丽成为现今杭州的一大特点,成为江南水乡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文化底蕴。杭州城市中心有很多著名的山,比如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描绘青山的宋词也很多。例如《题临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传言玉女·钱塘元夕》中的“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忆杭州西湖》中的“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顷绿如铺”,都体现出山水相应、山楼相间的美丽景色和繁华景象。柳永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展现了钱塘江波涛澎湃的气势: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汹涌的潮水卷起霜雪般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宋代诗词中很多都会提到花,柳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吴文英《水龙吟·用见山韵饯别》的“桃花又泛”“二十四番花信”,辛棄疾《鹧鸪天》的“桃李漫山过眼空”等数不胜数。
现在的杭州八月钱塘江边仍有很多人前来观潮。杭州的花是名副其实地种类多味道香颜色好,每年都会有桂花节、花朝节,很多游客前来欣赏。这种以花为主题的节日让杭州美得更有韵味,成为有显著民俗的城市。采菱、垂钓、采莲这些活动仍然存在,杭州还以茶叶文明,观潮、登山这些活动仍然吸引着大量游客。
(四)历史厚度。陈德武的《水龙吟·西湖怀古》借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来伤怀南宋的沉痛屈辱历史,以及抨击执政者军事方面的无作为。词作的第一句“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 ”引出了怀古思绪,开门见山地点出西湖的地位,气势十足。后面的“临堤台榭”则是承接开头“多佳丽”三字而来,至“四山睛翠 ”,一气直贯,展开对西湖景致的铺叙。通过描写“堤”“榭台”“楼阁”“桂子”和“四山”等意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游人如织,歌吹飞扬的景象。整首词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词人将怀古与伤今很好地融为一体,传递了杭州这座城市在历史军事方面的形象。与陈德武一样没有被繁华迷乱了双眼,仍然保持初心的是高斯得,其作品《西湖竞渡游人有蹂践之厄》反映那一时期的社会现状,是诗史般的诗作。这首诗再现了贾似道专横跋扈和穷奢极侈的生活情况,表达了对贾似道专权的不满,以及对执政者偏安一隅、不思北复故地的极有力的鞭挞。
上述两首诗词借描写西湖的繁华与秀美来反衬执政者的昏庸,从侧面突出当时杭州地区经济的发达,是一个适于上层阶级奢侈享乐的天堂。也正是宋室的南迁给杭州的经济、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很多南宋建造的建筑遗留至今,促进了杭州的旅游业。古时,杭州能让南宋的达官贵人流连忘返、不思国耻;现今,杭州是旅游居住的天堂,是一个象征着闲适悠逸的城市。
二、杭州城市建设如何利用宋代诗词中的杭州意象
在古代诗词中那些重复出现、刻意强调的某些极具生动的景观,在杭州市今天的城市形象定位以及景观的塑造上不谋而合,得到了延续与市政建设的重视。例如G20峰会在杭州举办,这次亮相世界的机会便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杭州在城市形象上进行了一次再提升,其中蕴含的诗词意象文化给世界人民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以G20峰会杭州形象改造为例,来探讨现代城市建设是如何利用诗词意象中的城市形象的。
(一)城市交通改造。G20峰会大规模的杭州城市道路整治中,涉及主城区80条道路的平路工程,算是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成效非常明显。另有33个城市入城口的改造,涉及总面积900万平方米整治、64万平方米拆迁、470万平方米绿化整治,逐步解决当前存在的交通不畅、环境不美、标识不清等问题,为城市打开靓丽门户。[1]这是对城市形象提升的基础性改造,在固有的城市交通线上能够增强功能性,在没有刻意追求艺术的改造中也能够获得额外附加的审美价值。
除了承担起实用性外更有审美和精神传递,在有明显审美诉求的建设上更是下足了功夫,以西湖、运河、钱塘江三大核心区为重点,以“西子寻梦”“星河枕梦”“之江追梦”为主题,形成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明暗相宜、动静融合的城市夜景体系;展现建筑立面整洁、城市家具简约、空间美观舒适、景观照明亮丽、夜景靓丽震撼、环境整洁有序的城市气质。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获得心情的愉悦,向世界传递着杭州的秀丽,真正完成了相互关联的系统提高。
(二)城市景观建设。新闻报道称为迎接G20峰会,杭州首次启动全城系统化亮化提升工作,西湖的“西子寻梦”——主要反映了西湖如诗如画的水墨效果,营造“三面云山一面城”、湖城相依、山水相宜、水墨江南的夜景风光。“光绘”山水,以光为墨,囊括山水、林岸、建筑、道路,将复杂的元素融为一体,最终呈现出一个光影疏淡、画意盎然的西湖。
G20峰会的改造是有根可循的,这种诗意审美的背后是历史的沉淀,早在宋代便可以看出城市建设的元素。正如《传言玉女·钱塘元夕》中的“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和范仲淹《忆杭州西湖》中的“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顷绿如铺”,用“青山”“春波”等意象着重体现出了山水相应、山楼相间的美丽景色和繁华景象。有学者称这是一种诗性文化,杭州G20峰会的改造便是在这种个性化的特征中展开。这不仅仅是西湖作为杭州“会客厅”的纯景观提升,更是杭州在世界上个性而又有普适性的审美享受,是杭州在向世界传达着恢弘开放和温情内秀。就像是出得厅堂的大家闺秀又有小家碧玉的婉约风情。作为景观的客观存在,却和人们的心灵产生精神交流和共鸣。
(三)城市文化宣传。G20峰会的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出自白居易的诗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首诗词提到的桂子、潮头让人不禁会联想到宋代词人柳永《望海潮》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首词中的杭州意象与白居易诗中的相比,兼顾了江南美如画的部分,同时又多了几分繁华。
整场晚会45分钟都是在西湖的湖面上表演的,每一帧都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自然景观上,我们能看到湖光秋色,山明水秀,西湖全景在夜色中更為迷人,通过LED屏和全息投影使得西湖的自然美景在科技的辅助下更能完美体现,我们能看到湖中的桥、桥下的柳、柳中的月,节目中有采茶女亦有折扇前双宿双飞的舞者。节目编排的顺序也能体现杭州是从历史中走出的城市,从诗意中走出的城市。从第一个节目《春江花月夜》到最后的《友谊地久天长》,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体现了杭州的古风古韵,杭州的历史积淀,由古走到今展现了发展与繁华。
三、宋词中杭州形象和意象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一)提速城市基建全面展开。杭州自古风景秀丽,美丽的西湖印象将城市勾勒出动人的魅影,基于此点,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包括西湖风景区在内的部分区域,杭州正全面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85个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开工建设。
特别是灵隐的诗词印象,北高峰的诗词印象,这些充分表达出了杭州对于世界文化的一种开放、包容的心胸与态度。所以从这一点去作出理解的话,会更明白中国把2016年G20峰会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意义。
杭州市的城市形象是一个抽象化了的城市符号,江南经济重镇是沟通串联商旅贸易的最佳地点。所以,在不少古诗词中,交通的便利丰富促进了杭州市镇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交流。G20峰会期间,为了改善交通,杭州很多地区修建了地铁,新建高架桥,修整道路。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马淑琴则向媒体表示,G20作为全球经济合作主要平台,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借助“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与更多国家良性互动,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共赢。随着峰会的召开,杭州将更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实力。
绿色是这座城市的主要色彩。杭州扩大绿化面积,就是为了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二)促进杭州进一步国际化。杭州市自古以来,曾多次作为古代王朝的都城重镇,如今,G20国际峰会的落户不仅拉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还将促进当地外向型经济和国际化水平。
浙江大学公共关系学院院长陈建军表示,相比于北上广深等重点城市,杭州在东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更为突出,并具有江南文化内涵,这是杭州市城市形象建设的闪光点,这里的人民是多么地具有专业分工的精神、细腻的人格和浓厚的艺术修养。承接这样的一个会议对于杭州人民来说不是一件难事。而如何把江南文化和商业文明融入本次会议不仅是杭州对G20峰会的一次贡献也是杭州对中国的一次贡献。
在当前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G20峰会的落地,将促进杭州的品牌经济和城市核心竞争力。G20峰会会让全世界关注杭州、了解杭州,必将极大地提升杭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杭州日报 2016-07-05 《杭州近年来最大规模城市“美容”工程基本完工》
[2]蔡云超, 俞宸亭. 杭州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的保护与利用思考[J]. 现代城市, 2013(4):48-50.
[3]林正秋. 试探南宋杭州城市建设的成就与特点[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0(5):110-115.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在读本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