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产业富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2017-04-22易中懿

唯实 2017年4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

易中懿

中共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今后五年要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但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农民增收仍存在较大压力。按照2020年全省50%以上的农民年收入需达到3.2万元和6000元/人的脱贫标准,从目前增长情况看仍存在较大缺口。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当前关键是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級。

一、充分认识江苏农业结构调整

取得的成效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先后经历四次大的农业结构调整,农林牧渔业结构由1978年的80.4:1.5:15.8:2.3调整为2015年的56.1:2.0:19.0:22.9。符合江苏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的农业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一是粮食产能得到持续提升。单产连续创历史新高,以占全国3.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5.8%的人口,创造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粮食总量平衡、口粮自给的不凡业绩。二是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人均肉类、蛋类、奶类和蔬菜占有量分别为47.7公斤、24.4公斤、7.6公斤和1028公斤,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4.9%、115.5%、27.1%和115.2%,位于全国前列。三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有序推进,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初步形成。建成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7家,其中国家级61家,居全国第二;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68家,“一村一品一店”和淘宝村等农产品营销模式逐渐形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3家,与山东并列全国第一。四是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格局初步显现。依据资源禀赋条件的不同,与区域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格局初步显现,其中苏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但同时,江苏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不相匹配。江苏现有农产品供给在数量与品种等方面能够满足消费需求,但在品质安全、健康与生态环保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二是农业结构调整支撑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业生产利润空间持续受到挤压。与此同时,经营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业间融合程度低、农民分享产后环节增值少,生产效益下降,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日益突出。三是农业结构调整受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江苏农业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比全国低0.45亩,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水土资源稀缺程度将进一步加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和3倍,农膜、秸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林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峻。四是农业结构调整忽略省内三大区域资源禀赋差异。江苏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但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业资源生态特点不同、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与重点不一样,需要分区施策、分类解决。

二、准确把握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原则

1.基本思路

按照“稳粮、增收、开放、可持续”总要求,坚持市场导向、创新驱动、政策支持、主体引领,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绿色果蔬、生态畜禽、高效水产、精品花木、休闲观光等六大现代农业产业,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支撑。

2.主要原则

坚持保供给保安全与促增收增效益相结合原则。在守住耕地红线、提高粮食产能前提下,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发展优先序,着力优化主要农产品品种、产业、区域布局,做优粮袋子,丰富菜篮子,满足居民食品多样性消费需求。在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前提下,优化结构、做强产业、强化特色、提质增效。

坚持经济高效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相结合原则。综合考虑江苏自然资源条件,逐步构建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解决资源性农产品供给缺口;提升质量,打造品牌,大力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与调出,实现国内外、省内外资源有效配置、国内外市场统筹利用,既保障供给,又保护产业、致富农民。

坚持农业功能拓展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原则。探索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的思路,既要综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农村田园风光,发展生物质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产业,又要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组织、营销模式与流通业态创新。在强化农业传统的经济功能基础上,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农业就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等多重功能。

三、切实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

1.优化品种与产业结构

突出优质与安全,全面提升3300万亩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一是合理确定主要谷物的播种面积。“十三五”期间,全省水稻在播种面积保持在3300万亩左右,小麦播种面积3240万亩左右,玉米面积650万亩左右。二是加强优质稻米和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区建设。推进实施“粳提优”工程,扩大优质食味粳稻种植面积,提升粳稻产品品质,稳定适合加工的籼稻面积和产量。继续实施专用小麦建设工程,提升专用小麦产品品质。三是构建更为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积极发展草牧业,稳定油菜种植面积,扩大高粱和花生、山药、芋头等根茎类特色杂粮。

突出特色与品牌,精心打造一批“苏字头”优势农产品。一是突出产业布局优化,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巩固观赏苗木优势地位,扩大丘陵、沿海应时鲜果,稳定茶叶、食用菌、花卉生产,示范扩大木本油料植物、道地中药材种植,推广果茶立体种植模式。二是突出园艺品种改良,发展种源园艺产业。围绕蔬菜园艺重点领域集成攻关,着力建设现代蔬菜园艺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突破蔬菜育种及果茶花品种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实现园艺品种自主创新替代。三是突出生态环保,凸显畜禽、水产养殖优势。大力推进畜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和观光畜牧业发展,积极做好生态养殖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等培训,巩固提升生猪产业,适度发展家禽产业,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大力发展高效水产业。四是突出绿色生产溯源,打造精品品牌。加强农产品示范基地(示范区)建设,对产品生产信息进行标识和溯源跟踪管理,支持企业参加国际质量、环保认证,创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江苏特色农产品品牌。

突出转型与增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一是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进粮食加工减损增效,顺应居民食用农产品消费的“厨房革命”,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满足个性化、多样性的食用农产品消费需求。二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采用生物工程等精深加工技术,在提取蛋白质、脂肪、药用成分以及活性物质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培育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主食加工业。以挖掘、培育与壮大江苏食品老字号等品牌主食加工企业为抓手,重点发展畜禽、蔬菜和水产调理制品、米面食品等主食加工业,唱响名优特品牌,彰显江苏地方特色,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四是培育农副产品以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工业。重点针对秸秆、稻壳米糠等外果以及果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品,主攻循环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实现环境友好、资源化利用与增值增效有机结合,提高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拓展农产品加工新兴增长点。

突出农业多功能性,大力培育休闲观光农业。一是积极推进农业自然生态观光游。利用全省部分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公园众多、地形起伏、溪流交错、林木茂密等特点,发展自然生态游。利用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以具有农业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菜园、竹园、中草药园等为载体,展示传统生态农业风情和神奇高科技农业内涵,开展观光休闲、观赏采摘、体验考察、科普教育等活动。二是积极推进乡村休闲度假游。依托旅游景点、生态优势或民俗风情,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并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三是积极推进农业节庆和民俗文化游。休闲农业节庆根据不同主题,形成花卉节庆、采摘节庆、民俗节庆、农事节庆、旅游节庆、文化节庆和美食节庆等,吸引城乡游客。利用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

2.优化区域布局结构

苏北地区要走生态、外向农业发展道路,建设苏北绿色粮仓。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势,着力打造绿色粮仓和优质园艺、畜牧产品外向型生产基地,加强标准化生产,建立标准化加工体系,塑造精品品牌,构建稳定物流渠道,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供应体系。重点布局优质粮食、绿色果蔬、生态畜禽及高效水产等产业。形成连云港、淮安优质稻麦种植区,徐州、连云港、宿迁和盐城标准化玉米种植带,淮北设施蔬菜区、沿海滨江蔬菜区,丘陵、沿海滩涂和黄河古道沿线优质果品基地,徐宿淮盐生态健康循环养殖基地,以及沿海农业区和洪泽湖地区标准水产养殖基地。

苏中地区要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打造苏中特色产业。充分利用里下河平原水网密布的资源特点,创新优化品种,重点布局水稻、水生蔬菜、水产品、水禽等“四水”产业。基于南通等地的区位优势,采取设施与露地栽培并行的模式,重点布局绿色果蔬产业,保留一部分露天种植面积,提高蔬菜种植设施化比重的同时,以订单形式供应上海等高端消费市场。以沿海大开发为契机,在苏中沿海地区重点布局特色苗木产业,推广以耐盐植物为主的常绿、耐盐和速生树种,将南通等沿海地区打造成绿色生态走廊。

苏南地区要走低碳、精品农业发展道路,发展苏南高端农业。着力发展农业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向农业领域渗透,做大做强生物育种、生物农药、基因疫苗等生物农业,推广应用节水灌溉、远程控制、疫病监控等智能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精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以与大型米业龙头企业合作为契机,努力打造世界级优质食味稻米品牌。以满足长江经济带及长三角大中城市居民高端消费需要为目标,着力推进南京都市圈蔬菜产区和苏南城郊精细蔬菜产区向高端蔬菜、精致叶菜以及功能性蔬菜等方向调整。以生态环保为宗旨,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畜禽养殖模式。以太湖、阳澄湖、茅山山脉、宜溧山脉等山水资源以及苏南精致的农业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打造形式多样、环境优美、功能配套的农村田园风光休旅项目。

四、多措并举助推农业结构调整

完善市场机制,营造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环境。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动健全“菜篮子”产品分类调控制度,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重要农产品价格改革制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二是努力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着力解决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市场“劣币逐良币”问题,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三是进一步提升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做好江苏农业全方位开放的顶层设计,制定农业“走出去”发展规划,鼓励支持省内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四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要在尊重农民自主权基础上,有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农民主动调整产业结构。

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制度环境。一是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推进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在保护农户承包权益的基础上,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创新农村金融保险制度。推动金融资源向优化农业供给倾斜,创新金融保险产品供给,扩大金融保险产品覆盖面,降低融资成本,完善金融保障风险管控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平等交换,引导和规范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动要素资源向农业优势产业集中。

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支撑。一是要创新产品形态、产业形态,提升农产品品质与质量,优化供给方式,以新供给引领新消费,形成契合消费需求的生产。二是加大种业科技创新步伐,调整育种方向,重点开展优质食味型、功能营养保健型、高产能效益型、高抗逆型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三是依靠创新驱动,提升农业技术装备与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依靠创新驱动,实施绿色技术攻关,集成应用节种、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劳等关键技术,实现可持续生产。

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農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一是新增农业投入重点要保障“三个基本”,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民基本收益保障体系建设。二是改革农业政策支持方式,整合涉农资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聚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和重点环节。三是扩大普惠性政策支持,从专项资金和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转向一般转移支付;从项目支持逐步转向涵盖项目所有实施主体的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四是界定政府边界,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财政支持政策,主要通过风险补偿、担保体系和股权债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予以支持。五是实施政策倾斜,引导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返乡进入农业,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强化金融保险政策支撑等方式,培育一批农业结构调整新型经营主体。

(作者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张北“未来农业”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5月上旬重要农产品和农资价格
农产品争奇斗艳
农业科学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