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应用与疗效评估
2017-04-22张宇
张宇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接诊的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各自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神经功能,值得借鉴。
关键词:脑梗死;中西医结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效果
脑梗死属于常见疾病,西医治疗包括抗凝、溶栓、脱水、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及支持治疗等,尽管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措施,但过多着眼某些具体现象,而忽略整体[1]。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脑梗死上也有多年历史。不过,随着近几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越来越多,显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也可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我院针对接诊的70例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7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时间2014年1月~2016年6月。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入院后确诊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2],簽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脑出血、心肝肾等脏器病变、代谢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自35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6.4±3.9)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4±1.2)年。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6.3±3.7)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7±1.3)年。在前述一般资料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包括2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75 mg硫酸氢氯吡格雷、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d,治疗期间还实施降颅压、脱水等治疗,并避免水电解质紊乱,控制好血压及预防感染等。研究组除了前述治疗还联合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汤剂治疗,组分包括当归25 g、黄芪45 g、党参45 g、地龙15 g、灯盏花45 g、赤芍15 g、桃仁14 g、川芎14 g、红花14 g、甘草9 g、全蝎14 g、白附子14 g、天竺黄9 g、葛根14 g。将上述方药采取水煎煮,1剂/d,取汁600 ml,3次/d,200 ml/次。两组患者均以连续治疗1个月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对比分析。
1.4 评价标准[3] 本研究疗效根据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与临床症、体征变化情况综合评价: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50%以上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15%~49%为有效;治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x±s)表示,予以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组间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组间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2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则为77.14%,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梗死属于常见临床常见疾病,有着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等特点。脑梗死指的是因脑供血障碍诱发脑组织缺氧、缺血等出现坏死、软化,从而形成梗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中医学并无脑梗死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与症状可归为"卒中"、"中风"等范畴,认为主要是长期过度劳累造成体内器官与功能内伤或损伤,加上饮食不节、生活习惯不佳、工作压力及负面情绪等因素,造成肝脏等失调、肝气不舒、气虚血瘀、气机逆乱等,最终瘀血痰热内结、经脉麻痹[4]。根据其病机,中医指出可采取益气活血与通经活络等中药治疗,达到祛瘀行气与机体新生的效果。
我院针对接诊的7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加用中医联合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除了可以更好地发挥西药控制病情的优势,还可以促进机体血瘀消除,并缓解西药的毒副作用,实现长期调养的目标,根治脑梗死。本研究中采取的中药汤剂含有多种成分,其中黄芪可大补元气与振起萎废,达到气行而血运的作用,而气血在全身运行后可更好地祛除血瘀与积痰,加上黄芪有黄酮类成分,还可有效抑制血小板凝聚,强化氧自由基清除,还能扩张脑血管;当归有着舒筋通络与活血通经的效果,除了能有效活血化瘀,还不会对机体固有血液造成损害;红花、川芎、赤芍、葛根、桃仁等则有着补气、活血、化瘀、通经、健脾等效果[5];白附子则可有效祛除积痰,消除痉挛,有效抑制疼痛;甘草则可调和诸药,增强各类药物疗效。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神经功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朝浩,尹晓新,冯海松等.中西医结合对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SOD活性、神经功能及疗效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3):260-262.
[2]方铭,朱育军.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6):1149-1150.
[3]莎丽娅·那色尔,李红燕.中西医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4,18(10):1507-1509.
[4]黄恒霞.中西医联合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3):2052-2053.
[5]刘琼,何杰,陈日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4,12(32):350-350.
编辑/高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