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四度”课堂 成就完美人生

2017-04-22曾清源

师道 2017年4期
关键词:四度一节课生命

曾清源

2001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学任教,一年又一年,一晃就是十六个年头,一节课又一节课,我知道课堂很重要,节节很关键,然而却始终没有认真去思考过“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有幸看到了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一本究竟课堂的书,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语言,只有平实如常的叙述,却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厚重有力,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读完之后,耳畔响起的是美国歌手戴伦演唱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不禁想问:一个老师要上过多少节课,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呢?吴非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一、课堂要有高度,因为关乎未来

为什么要究竟课堂?因为每节课,都和未来有关!吴非在序言中如此写道:“那几十分钟的一节课,你虽然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却无法预知那些妙不可言的细节或是突然出现的障碍,你也未必能清晰地描述它与未来的某种联系。人的一生,有12年要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度过,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课堂将会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不能不思考。”教育,不一定全来自课堂,但课堂究竟有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判断,值得反思。吴非经常自我反思:在教学中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做错,害怕自己教学非但没价值,而且有害于人。他坦言自己最怕的是学生在未来某个时候质问:你们当时明明知道那些是没有价值的、落后的甚至是反人道的内容,为什么还要拿来教我们,让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学习错误的东西?所以,在1986年开设《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四川抗洪救灾记事》的省级观摩课,他不顾听课教师的惊恐,开讲就请学生“找一找这篇课文中的一个大毛病”——这在当时可谓大逆不道,而他这么坚持做的原因是“这么大的洪水,有工厂、农田等具体的损失数字,却没有人的伤亡数字,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他认为:“我们的课堂,应该教育学生珍视人的生命,要让他们知道所有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你教材只能这样写,只能这样编,但我不能这样教;我直接面对学生,我得为学生的未来负责,我的教学不能犯错误。”在担任“市容没收小贩货物是否合理”辩论赛辅导员时,他竟然希望自己辅导的正方高一队输掉——如果他们赢了,有可能导致学生思想混乱,丧失起码的同情心。

教育改变人生,有可能把人变好,也有可能扭曲人。教育要立人,学生在课堂上的样子,很可能就是未来在社会上的样子;就人生而言,学校和课堂也许是人与人最高境界了。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在不同阶段正确地“教”,就能多给学生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这样学生可能会少一些浮躁,将来的社会也才能更加美好!所以,作为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去看课堂,要有在课堂上为学生幸福人生“打底子”的意识。或许,教师的每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很重要的,对于生命而言。

二、课堂要有温度,做到目中有人

吴非认为: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始终着眼于“人的教育”,如果教师眼中只有“课”而无“人”,那么“教”就没什么价值,课堂也就失去了意义。那些不被世风压进平庸模子的教师,心中有“人”的教师,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这样的课堂是生命的脉动,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将会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他坦言自己最担心的是看到师生联手表演的课堂,把课堂变为小剧场,教师把自己变为“主持人”,把学生当作“互动的观众”,没有“课堂”,没有“学生”,没有“思维”,只有“出名”!他告诫说:假课是“反教育”的,虽然热闹无比,但是冰冷十足。一堂假课将会损害学生对教育的敬重,毁掉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也将消解学生对一个学科的热爱。他还在文中质问做假老师:让学生配合教师在课堂作假,这将要让他们付出多大的人生代价?那些上假课的老师,能扪心自问吗?不但如此,吴非也反对装修过度的课堂,他说:课堂如果面面俱到,如琢如磨,富丽堂皇,就如同豪华宾馆,引起学生注意力游移,甚至丧失思考,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他主张课堂应该遵循简约的原则,简约非简单,如同“卫生达标,该有的要有,满足基本需求即可”的快捷酒店,甚至应该是简朴温馨的家,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在课堂上应该将目光撒向教室每个角落,与每一位学生建立目光交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说给每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撒向每位学生,不要冷落了任何一个学生。吴非认为这样还远远不够,教师应该“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普通人去了解,未必要去考虑什么是‘教育,在平等的相处中,学生逐渐清醒了,睁大眼睛看世界了,站直了。”他告诫老师“在课堂上不要控制学生的情感,因为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课堂上学生自然情感流露,是宝贵的教育记忆,是最好的教学状态。此外,吴非还建议教师应该要主动去了解学生,才能走近学生,因为学生人在课堂,身后有个影响他的“社会”。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和亲友街坊是怎样看这个世界的,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是什么,也许教师需要知道。所以,每当学生主动到办公室找他谈话,他从没说“我忙,你明天再来吧”。因为他想到,学生是鼓起勇气才来找他倾诉的;也许谈话后,今晚他会放心睡一个好觉,甚至会和同学分享,会向父母炫耀……

三、课堂要有深度,注重思维培养

吴非认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真正有价值的的教学都是因为“想”。他提醒并告诫老师: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而不是把他们格式化后,复制教师的思维。课堂要教给学生的是思维方法,如果以“教知识”为务,那就没完没了,学生永无毕业之日。人类知识如海洋,学校所教,不过一瓢;中小学生12年读书,只得一瓢。教师如果希望学生“安分”,反对独立思考,那么教育就不可能培养“雄健的国民”,而只能培养顺民或奴才。他鼓励老师应该要解放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因为学校是学生的家园,在这个家园,学生应当有自由表达的激情,有直接倾诉个人想法的责任。如果,学生在“家园”也不敢自由言说,又怎能“心怀天下”?在铁桶中被喂养的生灵,怎么可能有“飞翔”的意识?从小生活在各种思想禁忌中,怎么可能“少年心事当拿云”?在禁锢重重的课堂上,學生不可能有青春激情与独特见解。他在课堂上总在期待,希望学生有独特见解,听到与众不同的表达。他相信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质疑,那些异于常规的阐释,会像闪电亮彻教室。他希望课堂上始终有思考的光芒。

吴非认为“有智慧的教师要在课堂上关注,启发学生自主思维,引导他们关注事物以发现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关键是教师要能够提出好“问题”,甚至说认为“对爱思考的学生,教师能给出一些好问题,便几乎不要教了”。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而且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这些疑问让他着迷,让他预感到虽然困难重重,但前方有无穷的趣味,值得冒险。而经历了一些冒险式的学习,才能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时不时发挥着作用,即所谓的经验与方法。也正因为如此,吴非才会说“没有问题是严重的问题”,才会说“聪明的老师下课后让你满腹狐疑”,才会说“有些问题本身就是用来‘想的,不需要答案,没答案比有答案有趣味”。但是,他也告诫老师“教师是课堂‘启思与导疑的发动者,他的设计必须符合认知规律,不要向学生提愚蠢的问题,不要以刁难学生取乐,不要过早地拿那些似是而非的难题纠缠学生,让他们对‘学生产生错误判断,或是对个人思考能力失去信心。” 好课是什么呢?吴非这样说:好课是教师下课离开教室,但是“教学”仍未结束,他的课堂表达仍然会留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

四、课堂要有厚度,成就最美自己

教师生命中那么多时间在课堂上度过,课堂空间发生了什么?教师是否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叶澜教授是这样看待课堂的:“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她看来,课堂是师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的经历,能够帮助学生成就美好的未来,也能帮助教师成就最美的自己。但是,为什么很多老师终其一生都没能想明白呢?吴非认为教师要意识到“每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没有一模一样的课堂、一模一样的学生,我也从没有上过一模一样的课”,更要意识到“每节课的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学习的过程,只有在每一节课积累成长自己,才能成就最美好的自己”。他认为“课堂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园地,每个人都在这里耕耘,包括教师,最大的快乐是和学生一同学习,我在教他们学习的同时,自己也受到更多的启示。”他还说“我从不在意所谓的‘桃李满天下,也不以学生的成就为荣,教师的职业趣味,可以在于比一般职业更能直接地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且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正因为如此,吴非倡议教师“向所有的人学习”,因为每个人身上可能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包括我们的学生,学习他不是为了成为“他”,而是为了成就“我”;同时,还倡议教师要“试着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他说“如果你能用学生的眼光揣摩自己的教学,可能就会感动新奇了。——不是一天,是每天,每天如此”。只有这样,保有谦卑心,保持新奇感,努力向所有人学习,努力在每一节课中学习,教师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才能像吴非文中所说的“有些老师”:他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那样的老师,思虑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标杆,只要他们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阳都会苏醒。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二三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高情雅致,只有内心宁静如孔子这样的大师才能享受。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让我们成长每一节课,享受每一节课,成就美好的学生,遇見美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福建晋江市内坑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四度一节课生命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做有“四度”的电视民生新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谈评课的“四度”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