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电影制作中成长
2017-04-22王春生
王春生
一切德性通过习惯而生成,通过习惯而毁灭(亚里士多德)。
我们的学生正值良好习惯培养的“黄金”期,他们的意识、品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中职班主任,应该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在他们心中播下高尚品德的种子,而不是一味地说教。
最近两年,我和学生们拍摄了《青春——奉献》和《青春——在路上》这两个微电影,连续参加两届“文明风采”大赛,并且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两个微电影从最初的策划、中期的拍摄到后期的制作,学生们都全程参与,乐在其中。有时,我还会客串一把,当个“群众演员”;有时,也会在关键节点,及时组织召开“诸葛会”,大家相互讨论,集思广益,最终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
拍摄一部微电影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对学生们的方方面面都是个考验。微电影虽“微”,但“五脏俱全”,各种角色不可或缺,因此需要团队分工合作。学生互相信任、认真沟通、服从分配、无私奉献、通力协作,把这件事情当“事业”来对待,可谓尽心尽职。尤其是在拍摄过程中,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写剧本、背台词、演角色,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我曾经怀疑:学生们能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能否做到在冲突面前互相包容和理解?能否做到彼此互补、协同有效地完成每一项拍摄任务?……结果,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几个月下来,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精神,养成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彼此尊重的良好习惯,自信心得到进一步提升,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更加理性地调控自己。
微电影的拍摄本着“学生故事学生演”的宗旨,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题材的选取到人员的分工,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擅长写作的当编剧,精于管理的做导演,做事勤快的当剧务,爱好摄影的做摄像,喜欢表演的当演员,电脑水平高的搞后期制作,演唱水平强的唱主题曲……所有的一切,都是学生毛遂自荐或在相互推荐中产生。拍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展示自我、发掘自我、激发自我,从而达到在实践中成长、在体验中收获、在协作中完善自我、在挫折中锻炼自我的目的。因为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空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尊重与信賴,进一步增强了“主人翁”意识,进而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爆发出无穷的创造力。此外,学生在拍摄过程中,学会了不断地反思自我、修正自我、进行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的觉醒,正是学生能力提高的最佳时期。■
(责编 周继平)